2021—2022 学年海南州中学 海南州贵德中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C【详解】“列土封建”指的是分封制,而掌握政治权力的是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群体,这
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西周尚未建立皇权,排除 A项;分封的
主体是王族而非全部都是王族,排除 B项;夏朝开创了“家天下”,排除 D项。故选 C项。
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卿大夫的实力壮大,夺去了诸侯的土地和人口,这
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A是现象,排除 A项;B项错在“最强宗”,排除 B项;C
项错在“共同执政”,排除 C项。故选 D项。
3.A【详解】根据材料“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
系和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这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
政治就向由皇帝任免的官僚政治转变,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大进步,A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属于经济领域的变化,排除
B项;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应当是从分权到集权,排除 C项;秦朝是专制王朝,并未
实行民主制,排除 D项。故选 A项。
4.B【详解】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因为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更好的巩固统治,B
项正确;A项没有突出郡县制的优点,排除 A项;郡县制和统治基础无关,排除 C项;郡
县制推广是在实现统一之后实行的,制度本身和统一无关,排除 D项。故选 B项。
5.D【详解】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贾谊《过秦论》中的相关记载可知,修筑长城废分封、焚书、抑
制地方豪强、销毁六国武器装备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故选 D 项;相关史实并未特别提
到儒学、百姓民生及秦始皇的性格,故排除 A、B、C三项。故选 D项。
6.B【详解】皇帝签署之后,诰敕下发门下省审核,审核通过然后下发尚书省执行,诰敕
没有执行,说明门下省审核未通过,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诰敕,尚书省负责执行诰敕,
魏征均不担任上述两部门职务,排除 A、C项;兵部负责执行,不能阻止诰敕执行,排除 D
项。故选 B项。
7.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
的势力,故 D 项正确;根据材料“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可知,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 项排除;根据材料
“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可知,主要是为了调整皇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地方诸侯王的
关系,而不是巩固,C 项排除。故选 D项。
8.B【详解】宋代采取二府三司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得贵族并不能
强化权力,因此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B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排除
A项;隋唐时期就设立了监察御史,排除 C项;题干涉及的是皇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 D
项。故选 B项。
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品行(德才),魏晋南北朝的九
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隋唐的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 A项正确;B、C、
D三项搭配都部分错误,排除。故选 D项。
10.B【详解】明代的内阁是内侍机构,不是对宰相职权的恢复,B符合题意;A、C、D三
项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详解】据所学知识,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
C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A选项符合史实,排除;
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B选项符合史实,排除;清朝雍正时期设立
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选项符合史实,排除。
1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其设置标志着君
主专制达到顶峰,B正确;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是最高行政机构,A排除;军机
处无决策权,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1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
得专制诸司”,到了明世宗时,“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说明内阁地位
有了很大提高,故 B选项正确;六部受内阁控制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无法体现,故 A选项
错误;内阁制约皇权与史实不符,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权力来自君主所
授,对皇权制约作用有限,故 C选项错误;皇权高度集中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选
项错误。
1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整体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B正确;察举制度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后来被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取代;古代中国
是专制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C、D排除。
1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与题干的提示可知,英国史学观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维护
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认为这是侵略战争,反抗外敌入侵,站在文明史观
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冲突的表现。故 B正确,故排除 ACD,
故选择 B。
16.D【详解】阅兵式的地点在紫禁城,参与国家有俄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这
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的行动,签订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
许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项正确;A项是《南京条约》内容,排除 A项;
B项是在《黄埔条约》《望厦条约》中获得的权益,排除 B项;C项是《马关条约》内容,
排除 C项。故选 D项。
17.B【详解】根据材料中对英法联军暴行的谴责和对宫殿的描述可知,这描述的是第二次
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排除 A项;甲午中
日战争中,侵略者是日本,排除 C项;八国联军侵华中不仅仅有英法,排除 D项。故选 B
项。
18.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外民族
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爆发,这场爱国反帝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的计划,故选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故排除 A;近代中国开始
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排除
D。
19.B【详解】三元里抗英斗争是因为英军的侵略导致,没有组织,民众的自发性强,体现
了抗英斗争的自发性,B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分析英军侵华的原因,排除 A;通过题干无法
得出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 C;D与题无关,排除。
20.C【详解】根据“1940年 9月”“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以及进攻的重点是交通线等信息说
明这是百团大战,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而非北方,而且时间是在 1937年,排除
A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 1937年,排除 B项;武汉会战发生在武汉,排除 D项。故选 C
项。
2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 9日”,北平大中学生在新华门请愿,提出
“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掀起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项正确;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是九一八事变,不是一二九运动,A项错误;一二九运
动是大中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B项错误;标志着全
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是一二九运动,D项错误。
22.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淞沪会战前后持续时间达三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
亡华”妄想,故选 A;抗日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是武汉会战,排除 B;国共合作的
光辉典范是平型关大捷,排除 C;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排除 D。
2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题干材料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只能是太平天国采取的资本主义措施,即《资政
新篇》的颁布,C项正确;A项强调“任务”,不是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D两项
不符合题意。故选 C项。
24.C【详解】图片的内容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的享乐主义,建立封建王朝,因
此反映出其还是传统的农民起义,带有局限性,C项正确;ABD项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25.A【详解】根据“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可知太平军损失惨重
的原因是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进行袭击,说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军,故选 A;太平军
损失惨重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CD均无法体现,排除。
26.D【详解】徐中约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将关注点放在建立共和国而非改善民生,推翻清
政府之后,革命派即认为革命已经成功,由此可知,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使得其难以真正
代表民意,因此辛亥革命失败,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排除 A
项;清朝被推翻,因此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不是清朝的强大,排除 B项;袁世凯窃取革命
的胜利果实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C项。故选 D项。
27.C【详解】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是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故 C项
①③④正确,排除 ABD。
2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有很多涉及农民运动的政治性报刊,说明
国民革命重视农民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武装斗争是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不是农民运
动,排除 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 B项;C项是道路问题,
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 D项。
2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B项正确;ACD
项与材料无关,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故选 B项。
30.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
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因此中共七大为争
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
而不是中共一大,A项错误;1929年的古田会议确定建党建军原则,而不是八七会议,B
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不是中共八大,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2 分,共 40 分)
31.(1)包括了皇帝、中书省、门下省的意见。(2 分)
(2)一是中央设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二是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 分)
(3)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明确宣布成为定制,达到了高度集
权的目的,但也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2 分)明永乐帝设内阁制,以内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由官位较低的官员担任。(2 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集
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 分)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
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2分)
32.(1)变化:棉纱和棉布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量减少;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3 分)。变化的原因:列强获得协定关税,允许外国人到内地通商等特权;开放的通商口
岸数量不断增加,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
多市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3 分)。
(2)拆毁大沽到京师的武装,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统治中心;严控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4 分)。
(3)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
加深);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力量刺激了扩张野心;日本获得在通商口岸建厂的权利,资本
输出方式的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4 分)。
33.(1)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共
产国际的帮助(6 分)。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共走
向成熟;为长征转败为胜奠定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 分)。(答
出三点即可)7.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
2021—2022 学年海南州中学,海南州贵德中学 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
知,汉武帝意在( )
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A.巩固郡国并行制 B.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C.巩固皇族之间的关系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历史 8.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
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9.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
第 I 卷(选择题 共 60 分) 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A.德才——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德才——考试成绩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德才 D.德才——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 10.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
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实行皇权专制统治制度 B.分封对象全部是王室的子弟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首创了“家天下”的统治模式 B.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2.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D.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 B.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11.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
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 B.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政治( )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C.从政治集权向政治分权转变 D.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 12.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制度上
4.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 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由此可知军机处( )
到全国。这主要在于郡县制( ) A.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A.比分封制更为优越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广泛地实施基础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5.汉初儒生贾谊在《过秦论》中提道:“(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 13.明成祖时,“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
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 得专制诸司”。明世宗朱厚熜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
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些史实集中反映了( ) 列在六部尚书之前。据此可知( )
A.儒学在秦朝的遭遇 B.秦朝百姓生活的困苦 A.六部受内阁控制 B.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C.秦始皇暴虐的性格 D.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 C.内阁制约了皇权 D.皇帝权力高度集中
6.贞观元年,检点使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 21 岁提前到 18 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 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偶有反复,但没有改
并下发,但时任要职的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令诰敕没有颁行。据此推断,魏征最有可能任 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演变趋势指( )
职于( ) ①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③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④民主法治不断健全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关于鸦片战争,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
试 卷 第 1 页,共 3 页
的角度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这分别体现为( )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妄想 B.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C.是国共合作的光辉典范 D.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23.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C.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6.“在紫禁城举行的这场阅兵式开始于七点三十分。走在最前面的是伟大而强盛的俄国,在 24.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它之后是年轻的一跃而超过东方各国的日本,之后是一度在亚洲得逞的、现已退后的英国。随
后是美国、法国和以其黩武政策在东亚初露头角的德国这场阅兵”之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规定( )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美、法等国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
C.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激烈 B.体现了绝对平均的革命纲领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农民阶级自身具有局限性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
17.“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股有多么 25.1860 年,李秀成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
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 军。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回苏州。材料说明太平军损失惨重的原因是( )
战争是( )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B.战略上的失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英法联军武器先进
18.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事件产生意义。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2020 2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
年庚子之春因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将永载史册。而 120 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也被铭记在国 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
人心中,因为它( ) 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的发展 B.使近代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D.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19.1841 年 5 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 27.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正确的是( )
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 103 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材料反映了(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性 B.民众抗英斗争的自发性 28.在 1924—1927 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在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其中多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侵略战争失败的必然性 为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的政治性报刊。这一现象表明( )
20.1940 年 9 月 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 20 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 A.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B.“工农武装割据”已成广泛共识
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 C.中国的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D.国民革命重视农民的重要作用
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 29.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的重要法宝。成为中国 14 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是( )
21.“12 月 9 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爱国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 30.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100 周年。在 100 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
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场运动( ) 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有关中共在新民主主义
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A.中共一大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
22.电影《八佰》取材自 1937 年淞沪会战末期与日军奋战的国民革命军第 88 师 524 团的真实 B.八七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经历,歌颂面对强敌毫不退让,战士誓死保卫家国的崇高气魄。下列有关淞沪会战的表述正确 C.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的是( ) D.中共八大分析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
试卷第 2页,共 3页
材料二: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
第 II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2 分,共 40 分) 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31.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辛丑条约》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 材料三: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
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 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
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
材料二: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 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
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近代史资料选编》
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 材料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
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 分)并结合所
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 分)
材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
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
谯让(谴责)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2 分)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4 分)
(2) 联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
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4 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2 分)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 33.(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题的?(2分)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随着马
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21
年 6 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柯尔斯基来到上海,与主持上海共产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
(4)结合四则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4分) 汉俊建立了联系,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一系列筹备,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龚书
铎主编 《中国近代史 1919—1949》
材料二: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概括
32.(14 分)鸦片战争、甲午之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 为: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
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 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二是纺织品。1885 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 ——摘编自章建刚《浅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6 分)
显。
1886 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
(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6 分)
差向逆差转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试 卷 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