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大学之道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19: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明
2.道
3.得
4.诚
5.修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在止于至善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推进土地流转,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但要循序渐进,绝不能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不然就会本末倒置。 (  )
2.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生命信条。 (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的《仪礼》和记载周代官制及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周礼》。 (  )
2.《礼记》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  )
3.“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  )
4.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  )
七、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八、微写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立身处世的重要信条,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人认为凡事讲求经济与效益,儒家的信条如今已经不适用,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20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给画线句子断句。(限4处)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2.()这段文字选自《礼记》,《礼记》与《    》《尚书》《周易》《    》 合称“五经”。
3.()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4.()请结合以上材料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5.()下列对语段论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诚其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D.“诚于中,形于外”,是在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6.()《大学》中的论述微言大义,其中的“慎独”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请结合语段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2)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礼记·大学》)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7.()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
                                                
                                                
                                                
8.()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弟”。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 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文中的“弱冠”指将要成年。
B.进士,指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动词,彰明 ②形容词,美好的
2.①原则 ②路,道路 ③取道 ④途径,方法 ⑤说,谈论
3.①处事合宜 ②能,可能 ③得到,获得
4.①使……真诚 ②连词,如果,果真 ③副词,确实,的确
5.①修养,修行 ②长,高 ③修理,整治
二、
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
三、
1.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境界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四、
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五、
1.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此处应用“适得其反”。
2.√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六、
1.√
2.  不是“秦汉以来”,应是“秦汉以前”。
3.√
4.√
七、
1.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4.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八、
【写作指导】
写一段驳论文,可首先阐述这一信条所包含的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要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等,然后分析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出现的个人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一信条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其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片段阅读练
一、
1.答案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为对称结构,两个“也”字后面均应断开;“知”是动词,带宾语组成动宾短语,故“不足”“困”后应断开。
2.答案 诗经 春秋
解析 文化常识靠平时积累,常读常记即可。
3.答案 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学相长”。
解析 仔细阅读选文,抓住结论性语句,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学说,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有不懂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二、
4.答案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抛弃智慧、仁义、利益等,少私寡欲,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中的关键词为“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等;(2)中的关键词为“弃智”“弃义”“弃利”等。
  [参考译文]
(1)(译文见“疑难破”)
(2)杜绝和抛弃聪明与才智,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抛弃仁爱与正义,百姓就会恢复孝顺慈爱的本性;杜绝和抛弃巧诈与私利,盗贼就没有了……显现并坚守朴素,使私欲减少,使欲望寡有,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
三、
5.B “比喻论证”错误,语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举例论证,“君子……小人……”则是对比论证。
6.答案 ①“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遵守道德规范。②在日常生活中,小到在没有监控的路口依旧遵守交通规则、在无人监考的考场依旧能够不作弊,大到不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匿名言论、在危难时刻甘做无名英雄等,都是“慎独”的表现。道德不是为了标榜,而应成为心中不可违抗的准则,即使无人在侧,依旧要时时坚守。
解析 语段分别举了君子和小人在独处时的表现,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概括“慎独”的含义。谈理解时,可以抓住在无人监督时依然能遵守规则这一特点来举例子,如在没有监控的路口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然后加以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作自我满足。所以君子一定会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小人在避人独居的时候做不好的事情,无所不为,见到君子后却又躲躲藏藏,掩盖他所做的坏事,而显示自己的美德。在别人看来,就像能看到他的肺肝一样清楚,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诚,表现于外,所以君子一定会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
四、
7.答案 “孝”有助于齐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孝”有助于治国,推崇孝道还有助于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仁”的理想。
解析 由(1)可知,“孝弟”是仁的根本,有助于国家稳定;(2)中指出,只有处理好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治理好国家;(3)中认为,孝可以使父、君免于不义。综合分析,从小的方面来看,“孝”可以管理好一个家族;从大的方面来看,“孝”可以帮助国家保持安定。
8.答案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敬,对子女慈爱,管理好家庭;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不盲从,父母有过错要指出并努力劝阻。
解析 (2)中提到“孝”“弟”“慈”,说明只有管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3)中,孔子认为,孝顺不是一味地顺从,当父亲行不义之事时,做儿子的应努力劝谏。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1)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啊!”
(2)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是说不能管教好家人却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族的范围就能在国家中成就教化。孝是用来侍奉君主的,悌是用来侍奉尊长的,慈是用来遣使民众的。
(3)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您的教诲了。我想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可称得上是孝顺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规劝的大臣,纵使天子无道,他也不会失去天下……做父亲的有敢于直言谏诤的儿子,那么父亲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果是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规劝,(如果是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诤;所以面对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
三年模拟练
1.C “上饶娄谅”是“谒”的宾语,“朱子格物大指”是“论”的宾语,“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与”之前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讲”“读”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其宾语是“《五经》”,故“讲”“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
2.A “指将要成年”错,“弱冠”表示成年。
3.D 由后文“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可知,“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理解错误。
4.答案 (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用来给守仁居住。
(2)王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
解析 (1)因:根据,按照。相率:相从,相随。栖:泛指停留,居住。
(2)甚:厉害,严重。疏:上书。举:提拔,推举。自代:宾语前置,即“代自”。俟:等待。
5.答案 (1)原因:如果救援安庆,就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而如果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便会自解。
(2)围魏救赵。
解析 解答本题,可联系原文“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蔑不胜矣”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寻访,放眼观看,山川壮美。二十岁参加乡试中举,学问大有长进。不过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被授予刑部主事的官职。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打了他四十廷杖,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用来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酌情调任守仁为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看重守仁的才能。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当此时,南中地区盗贼蜂拥而起。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守仁佯装撤兵,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连续攻破四十多座营寨,俘虏、斩首七千多人。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叛军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将无法保全。我想用计谋阻挠他们,至少十天内没有忧患。”于是他多方派出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自率领自己所属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又写了密信封在蜡丸中送交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说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生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有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朱宸濠)留下宜春王据守,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然后出兵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领,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对峙,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我们将会腹背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一定可以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顺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活捉了他。总共三十五天,叛乱就被平定了。
王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讲习研读《五经》。他在阳明洞中建造居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被贬官到龙场,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求学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