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 爱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兼 爱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19: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兼 爱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2.故不孝不慈亡    
3.故盗贼有亡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焉
2.疾
3.相
4.具
5.者
6.爱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2.起不相爱
古义:                                      
今义:互相爱慕。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亏父而自利
                                                
2.故亏兄而自利
                                                
3.兄之不慈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句式:                                      
译文: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句式:                                      
译文:                                      
3.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句式:                                      
译文:                                      
4.察此何自起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  )
2.《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总。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另一部分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和科学等方面的论著。 (  )
七、微写作。
  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了挑战。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2.()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④,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⑤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注] ①践功:当为“践阼”之误,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误写。④来:同“赉”,赏赐。⑤维:同“于”。
3.()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    ”主张。
4.()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 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子姑亡[注]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注] 亡:“防”字误写。
5.()上述两段文字都强调了     (填成语)的重要性。
6.()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非攻上》)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盗,窃取
B.众闻则非之 非:反对,责怪
C.其不仁兹甚 兹:此,这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诚,果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作者由小的不义,一层层说到大的不义,层层递进。然后推理到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是同类罪行,同样是都是为了“亏人自利”,而且是“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B.第二段中,作者从杀人的数量和性质这一常人都能普遍认识的事实和道理出发,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隐到明的逐步推论,揭露统治者的虚伪和发动战争的实质。
C.在墨子看来,对于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至大”的“不义”之事,天下的“君子”不知为非,反以为美。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危险的,因为强权者正可就此打着“正义”的旗号四处掠夺,不必担心有反对者抵抗。
D.选段使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语言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直击要害,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2)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三年模拟练
(2021北京平谷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 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 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与君主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四方边境地区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所指说法不一。有《尚书·禹贡》九州、《尔雅·释地》九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九州等,后泛指中国或天下。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类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尝”,尝试
2.同“无”,没有
3.同“又”,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二、
1.①于是 ②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 ③语气词 ④哪里 ⑤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2.①疾病 ②憎恨 ③迅速,敏捷 ④劲疾
3.①互相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译为“我” ③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4.①完备、齐全 ②备办,准备 ③具备,具有 ④详细 ⑤同“俱”,全、皆 ⑥器具,工具
5.①语气词,用于判断句 ②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③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
6.①爱护 ②喜欢
三、
1.卿大夫的封地。
2.互相亲爱、友好。
四、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3.形容词作动词,慈爱
五、
1.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
2.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3.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爱自,不爱父,故亏父而利自”。
译文: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4.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察此自何起”。
译文:细察这些(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六、
1.√
2.√
七、
【写作指导】
写作时要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墨子提倡的“兼爱”实质上就是反对“礼”的等级尊卑制度,也可联系墨子的其他主张,如“尚贤”是反对“亲亲”的贵族世袭制度的,“节用”“节葬”“非乐”是反对文饰的,等等,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
片段阅读练
一、
1.答案 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解析 由“汎爱众”和“夫爱人者”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2.答案 孔子主张把孝悌视为根本,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主张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解析 孔子主张的“爱人”是由近到远,有亲疏之别的,先是爱父母兄弟,然后是爱众人;墨子则主张“兼相爱”,即无差别的爱,人们普遍互相友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技艺。”
(《论语·学而》)
墨子说:“用同时互相友爱、交相谋福利的方法去改变它……那些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着爱他;使别人得利的人,别人也会跟着使他得利。”
(《墨子·兼爱中》)
二、
3.答案 非攻
解析 在第一则材料中,墨子指出攻打他国是大错,是不义的;在第二则材料中,墨子举了武王诛纣的例子,说明“诛”是诛杀不义,“诛”不是“攻”。综合来看,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墨子的“非攻”主张。
4.答案 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这是在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由此可知,墨子立场鲜明,他反对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
解析 结合“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分析可知,墨子认为武王是“诛”纣,并非“攻”纣,发动的是正义战争。答题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假如)现在有一个人在这里,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对做了小的错事的人,人们明白他是不对的并且谴责他。对做了大的错事如攻打别人的国家的人,人们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说这是义。这能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因此可知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墨子·非攻上》)
周武王即位,梦见三位神仙说:“我们已经使殷纣王沉湎于酒色,你去攻打他,我们一定使你彻底战胜他。”武王于是去攻打纣这个胡作非为的人,灭商兴周,上天赐给武王黄鸟之旗。武王既已战胜殷商,接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而天下没有不归顺的。于是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就是武王诛纣的原因。如果从这三位圣王(禹、汤、武王)来看,他们这样做不叫作“攻”,而叫作“诛”。
(《墨子·非攻下》)
三、
5.答案 言行一致
解析 在第一则材料中,荀子肯定了那些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的人,说他们是国家的珍宝。在第二则材料中,墨子也说从事政务的人,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就是自身混乱,自身都混乱了,又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6.答案 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墨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的,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二人所持观点的内容、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由“治国者敬其宝……除其妖”可知,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建议的,强调治国者应弃用言善行恶之人。由“子不能治子之身……乱之矣”可知,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建议的,强调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完善自身,做到言行一致。
[参考译文]
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的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讲出来,但自身有实际行动的人,是国家的器物。嘴里能讲出来,自身不能有实际行动的人,是国家的用具。嘴上说的是善,而自身行的是恶的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要尊重珍宝,爱惜器物,任用用具,除去妖孽。
(《荀子·大略》)
墨子说:“从事政务的人,嘴中说的,自身一定要做到。如今你口中这样说,自己却不这样做,这是你自身的混乱。你不能治理好自身,怎么能治理好国政呢 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混乱吧!”
(《墨子·公孟》)
四、
7.C 兹:通“滋”,更,更加。
8.B “由隐到明”错误,应为“由明到隐”。第二段前面列举的“杀一人”“杀十人”“杀百人”都是人人皆知的不义行为,是“明”;后面推导出的“攻国”的“不义”行为,人们则“弗知非,从而誉之”,是“隐”。
9.答案 (1)至于偷人家的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和李的更不义。
(2)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去责怪它,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说它合乎义。
解析 (1)至,至于。攘,偷盗,窃取。甚,更;不义又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是“又甚不义”。(2)则:连词,表转折,然而。非:反对,责怪。从:跟随。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和李,大家听到就责怪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的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和李的更不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多,他更不仁,罪更加深重。至于进人家的牛栏马厩,偷取人家的马和牛的,这比偷人家的鸡犬、大猪、小猪的更不仁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多,假如他损人更多,他更不仁,罪更加深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夺取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和剑,这比进人家的牛栏马厩偷取人家的马和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假如损人更严重,他就更加不仁,罪更加深重。对于这些行为,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责怪它,称它不义。如今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责怪,反而跟着称赞它,说它合乎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掉一个人叫作不义,必定会被判处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掉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定会被判处十重死罪;杀掉一百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会被判处百重死罪。对于这些行为,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责怪它,称它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去责怪它,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说它合乎义,他们果真不懂得那是不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那些称赞攻国的话留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有什么理由还要记下这些不义的言论留给后代呢
三年模拟练
1.C “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为对称结构,故应在“高”“重”之前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B “国,指诸侯国”错误,此处“国”指国都。
3.B “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错误,从文中来看,“贤良之士”是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4.答案 (1)把这三种东西授给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
(2)所以贤士是辅助帝王的重臣的继承者。
解析 (1)“举”,拿、把;“授”,授给,付与;“贤者”,贤能的人;“三者”,指上文提到的高爵、厚禄以及政令决断权;“为”,因为。
(2)“故”,所以;“辅相”,辅助帝王的重臣;“承嗣”,继承者。
5.答案 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才德的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解析 从文中“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可以看出,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如果任用有才德的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参考译文]
墨子说:“比如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美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得到增加了。何况又有贤良之士道德品行敦厚、能言善辩、学识广博,他们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和国家的良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美他们,这样以后,国家的贤良之士也就可以得到增加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国理政时,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不与他接近。’所以,国都中富贵的人听到这话,都私下里商量说:‘当初我们所依仗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私下里商量说:‘当初我们所依仗的是与君主的关系亲密,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私下里商量说:‘当初我们所依仗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在远处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私下里商量说:‘我们当初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依仗,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在远处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宿卫之官,城郭中的一般人,生活在四方边境地区的人听到了,都争先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高墙和宽敞的宫室,墙修完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任用有德之士,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给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功劳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选拔人才)坚持公平正义而避开私人恩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打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辅助帝王的重臣的继承者。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得以彰显而丑恶不生,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