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20: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  ),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制度失效(  )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  )。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并(  )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时代是 ① ,实践是 ②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 ③ 、 ④ ,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 ⑤ 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表示  往往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
B.表示  常常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
C.表明  往往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
D.表明  常常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B.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C.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D.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压力,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3.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五个短语分别填在文中标有序号的横线上,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每个短语后的横线上写上序号即可)
理论之源:   
思想之母:   
根据时代变化:   
把握时代特点:   
直面时代课题:   
4.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状况,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去剖析、辨别、把握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的目的与实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5.(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的推理判断,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请仿照下面示例中对晏子之言的推理形式,写出材料逻辑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示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大前提: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小前提: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结论: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材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6.阅读下面的漫画,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
                                  
                                  
                                  
7.微写作。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增多,人们以前的一些认识或许会被颠覆。请以“实践,让我恍然大悟”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3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节选自毛泽东《实践论》,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40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全党对这个重要观点的认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历经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40年来,依靠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获得巨大成就,创造和积累了无数有益经验。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40年前,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两个凡是”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节选自《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的科学认识》,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人的认识发展都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期的结果,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
C.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只能依靠实践的结果来确定,而不能凭主观决定。
D.理论与实践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践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因此它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B.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缺乏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因而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
C.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它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
D.中国共产党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B.闻见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闭门画花不如走马观花,走马观花不如下马栽花。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
                                  
                                  
                                  
5.()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0课标全国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 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①表明:表示清楚。表示: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此处括号前面说的是“历史经验”,用“表明”更合适。②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前者强调一定的规律性,后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且时间相隔不久。此处语境是对“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制度失效”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的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总结,用“往往”更合适。③前车之鉴: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他山之石: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任用,后常比喻借助外力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此处括号前面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都是失败的例子,应该用“前车之鉴”。④始终不渝:从始至终一直不变。矢志不渝: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此处这两个词语均可使用。
2.B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面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党”,中间的“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将主语偷换成了“科学理论思维”,应将“科学理论思维”放到“缺乏”之后,让前后主语保持一致;二是搭配不当,“承受”与“使命”不能搭配,可以改成“承受……压力”或“肩负……使命”。
3.答案 ② ① ⑤ ③ ④
解析 这五个短语可以分为两组:“理论之源”和“思想之母”为一组,都属于名词性短语;“根据时代变化”“把握时代特点”和“直面时代课题”为一组,都属于动词性短语。结合语境可知,名词性短语“理论之源”“思想之母”应填写在①②处,再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对应性可确定“理论之源”应放在②处,“思想之母”应放在①处。根据⑤处前面的“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和后面的“实践发展”可知,“根据时代变化”放在⑤处最合适。分析“把握时代特点”和“直面时代课题”的逻辑关系可知,应在“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时代课题”,所以“把握时代特点”应放在③处,“直面时代课题”应放在④处。
4.答案 文段借用恩格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应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解析 题目所给材料是议论性的,概括主要内容时,关键在于把握材料所表达的主要观点。阅读语段可知,文段前面引用恩格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是为了引出观点——“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所以答题时,应主要根据“因此”后面的内容来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由“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可知,应“辩证地分析”和“创造性地继承”;由“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可知,应“立足现实”。根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5.答案 大前提: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才有力量。小前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结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有力量的。
解析 根据示例可知,“大前提”就是推理过程中所依据的客观规律或原则,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隐含着的客观规律是“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才有力量”;“小前提”是普遍规律与具体事件、讨论对象的结合,材料讨论的对象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小前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结论”是事件的结果或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如示例最终要表达的态度是“我不从这个狗门进”。分析材料可知,所给材料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结论”。
6.答案 判断事物不能完全迷信权威,要结合实际,以实践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漫画中各个构图要素以及漫画中出现的文字。就本题而言,漫画的构图要素主要有两个人和歪向一边的桌子。图中左边的人拿着一张纸,对右边的人说:“经专家鉴定,是地不平……”而实际上,地面是平的,桌面不平的原因是桌腿的高度不统一。由此可知,图中左边的人在判断事物时迷信权威,未能亲身实践调查。根据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7.写作指导 写作时要扣住“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注意突出现在的认识与以前的认识的对比。注意所写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避免浮于表面,也不要老调重弹,可以适当结合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谈论。
三年模拟练
1.B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说法绝对。由原文“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可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期的结果”是“人们的认识被证实”的必要条件,而选项中“就”表示充分条件,即选项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期的结果”当作“人们的认识被证实”的充分条件。
2.D A.因果关系颠倒。由原文“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可知,“它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是原因,“实践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是结果。B.原因分析错误。由原文“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可知,“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的主要原因是其没有被实践检验、证实,而不是因为其“缺乏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C.“是因为它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理解片面。由原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知,“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只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的原因之一。
3.C 材料二的观点为: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A项中的“闻者不如见者”“见者不如居者”、B项中的“不如身之所亲行焉”和D项中的“走马观花不如下马栽花”都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C项强调的是认识和实践可以相互作用,未体现材料二的观点。
4.答案 ①论证方式:运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首先批驳了旧有的唯物论的不合理性,然后提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②论证方法: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观点;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列宁的话,论证“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
解析 分析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等角度思考。从论证方式上来看,材料一一共有4段:第1段先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不合理之处,即其“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第2、3段针对这种不合理之处,从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的观点;第4段紧承前两段的论述,进一步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第1段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观点;第4段中“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以及列宁的话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5.答案 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与发展。②坚持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创新为真理发展的动力。
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本题答题的信息区间在材料三。根据“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根据“40年来,依靠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根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
五年高考练
1.C A.“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于文无据,文章开头只是说“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B.“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曲解文意,原文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家庭伦理规范”。D.“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原文说“‘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
2.A 文章有三次引用文献,分别是第二段的《孝经》、第三段的《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和第五段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它们分别论证了“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所以几次引用文献的论证目的是不同的。
3.C “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是说“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是可以理解的”。
解题技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途径 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所以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
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都是为印证一定的观点服务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作者的评价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炼精要,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