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20: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上有序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  )没有秩序,没有安全,要过上幸福生活就会变成一种奢望。实践表明,人类对秩序和安全有着普遍的追求。秩序和安全是重要的,但秩序和安全并不会自然形成。伦理学家强调了伦理道德的意义,宗教学家论证了宗教信仰的价值,经济学家强调了经济理性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了强有力的国家,人类社会就难以竖立起稳定的、持续的和节约的秩序。作为一种强制性力量,国家以公共暴力为基础,以暴力威胁为运作逻辑,依赖暴力威胁来建构秩序。在建构秩序的过程中,国家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国家的运行以暴力为基础,而暴力对人的生命构成了威胁,国家成为人类建构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家成了人们常说的“利维坦[注]”。倘若没有国家这只“利维坦”,人类社会将如同霍布斯所预测的那样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注] 利维坦是一条鱼,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腹下有尖刺,令人生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公共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享受。
B.享受公共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C.公共安全的享受,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D.我们每个人追求公共安全,是一种享受。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①                ,他就绝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交往为人性所必需,②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③                ,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5.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小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生活,等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家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6.微写作。
学校举办关于“学生发现老师上课出错是否要当场指出”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的发言,请针对正方的观点,替反方拟定一段辩词。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并能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80~100字。
正方: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仅可以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还可以使同学们学到正确的知识。这样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关系实现真正的融洽。
                                  
                                  
                                  
                                  
                                  
                                  
三年模拟练
(2021湖北武汉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崇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诉求和民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原则到具体规则,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保护个人信息制度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法典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进一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
(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
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材料二:
新学期第一周,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上北京二中讲台,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题,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等三个方面为师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 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1015条规定,除随父母的姓外,还可以选其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长大,也可以选扶养人的姓氏。第1012条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生活中,同学们用手机上网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App 同学们想过没有 这些App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法治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有活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B.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C.民法典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
D.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映了我国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
B.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又互不关联。
C.依据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民法典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D.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侵害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一项是(3分)(  )
A.某小区物业公司将小区中心花园出租给婚庆公司,收取了较大数额的“管理费”,并将此资金用于物业公司员工的福利发放。
B.小李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李尚往来”,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出生登记手续,但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质疑,工作人员不予受理。
C.某地一位女青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遭到某些“键盘侠”的攻击谩骂,其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地点等信息被人公布到互联网上。
D.某市疫情防控部门向社会发布流调报告,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时只提相关地点,隐去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
4.()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 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否调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根据括号前的分号可知,所填写的句子与前文“过上有序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是并列关系,且句子结构最好保持一致,只有B项符合此要求,故选B。
2.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国家”,喻体是“利维坦”。A.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万里”“百年”是夸张;前后两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是对偶。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的声音和骑兵突然冲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来比喻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的声音。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D.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汗青”代指史册。故选B。
3.答案 然而,没有了强有力的国家,人类社会就难以建立起稳定的、持续的和节约的秩序。
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由前面的原因“有了强有力的国家”,不能得出后面的结果,应改为“没有了强有力的国家”;二是搭配不当,“竖立”和“秩序”不搭配,应将“竖立”改为“建立”。
4.答案 ①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 ②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 ③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意思对即可)
解析 第①处,由后文“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可知,这里是说应将看到的美景与人分享,如果不能分享,就不会感到快乐,所以这里可以填写“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之类的句子。第②处,由后文“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可知,人与人交往的分寸不好掌握,所填句子与前文是转折关系,所以这里可以填写“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之类的句子。第③处,由前文“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在句式上应用“后一种交往则是……”的形式,内容上结合“市场”“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可以推测出后一种交往是一种利害交易,所以这里可以填写“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之类的句子。
5.答案 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积少成多;利他性;寓善于乐。
解析 材料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微公益产生的背景,其中的关键信息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据此可提取关键词“普通人参与”(即“平民参与”)和“草根公益”;第二、三、四句话阐述了微公益的特点,其中关键信息分别为“将微小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据此可提取关键词“积少成多”“利他性”“寓善于乐”。根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6.答案 (示例)反方:尊师重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我们要维护老师的威信,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仅会打断老师讲课的思路,打乱课堂节奏,影响课堂气氛和同学们听课的状态,还容易使同学们对老师失去信任。
写作指导 写辩论词时要紧扣对方的观点,还要注意观点鲜明。根据题干可知,正方的观点是“学生发现老师上课出错要当场指出”,所以反方的观点应为“学生发现老师上课出错不要当场指出”,写作时可紧扣这一观点,阐述当场指出老师错误的不良影响。
三年模拟练
1.B A.“所有活动”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公民一切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可知,应是“一切民事活动”。C.“集……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民法典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内容博大精深”,注意原文用的是“汇集”“吸收”“有益成果”。D.根据原文“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也可以选扶养人的姓氏”可推知,选项中“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表述不当。
2.B “但又互不关联”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知,民法典与宪法有关联。
3.D A.违反了“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的制度。B.违反了民法典第1015条。C.违反了民法典第1034条。
4.答案 ①合理构建适合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体系。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少年的具体法律实践。③注重不同学段一体化和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④聘请法律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材料一针对如何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①②③。材料二讲述了北京二中在开展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活动方面的尝试,即聘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为师生讲解民法典,从中可以得到启示,提炼出答案④。
5.答案 (示例1)不可调换。①这三个方面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②前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三个方面阐述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的路径。
(示例2)可以调换。前两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以互换,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则,应处于论述的首要位置。调整以后,材料一主体部分从实施原则、内容、路径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行文更加合理。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主观题,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答题时,应在充分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判断。材料一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展开论述,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这是从实施内容的角度来论述的;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实施原则的角度来论述的;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这是从实施路径的角度来论述的。从逻辑层次来看,第三个方面放到最后是合适的,前两个方面顺序可以调换。答题时,先明确是可以调换还是不可调换,然后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理由即可。如认为不可调换,阐述理由时就强调三个方面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如认为可以调换,则主要针对前两个方面的顺序可以调换来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