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引发文艺工作者的诸多省思,也擂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征鼓。
我感到,“文艺高峰”问题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特别是放在历史与今天、文艺与社会、文艺发展与创作规律等研究视野里,都会与此话题发生联系。
沿着总书记关于“高原”和“高峰”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我在想,“高峰”绝非可以短时间内堆垒而成,它是伟大的地球力量使然,是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的结果。“造山运动”形成的山系往往以隆起的高原为巨大的底座,在漫漫高原的底座中心,一定会耸立着连绵不绝的高峰。也因此,真正的高峰都不是孤峰,他有众多可以比肩的兄弟,从而形成团结壮丽、向上升腾的景象。文艺发展史上的“高原”和“高峰”,也可以当此理解。
推动形成文艺“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个人之手、团队之手的一部部文艺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定是对接、传递、参与、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艺才华,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会选出其最佳的代言人,借腹生子,作为自己在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文艺作品不朽的灵光,来自孕育她的“母亲”,更来自那个仿佛无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但可能更为关键的“父亲”。文艺家只有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深入生活的一线,如同那些崛起的伟大山系,在板块撞击最猛烈、最短兵相接的锋面中“受孕”,才可能诞生出具有传奇生命的巨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史,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
一是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巨大挑战或生死存亡的关键之际。社会的方方面面会激发出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参与到全方位的应战当中。优秀的文艺家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而是冲锋陷阵到最前沿,用自己的作品凝聚民族和人民的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
二是开放的盛世。文明互鉴、文化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极大地解放人们的心灵,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带来骤然绽放的创新和变化。而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确立坚定的主体地位,在这时,消化和转化能力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
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最为丰沛的时代。和停滞、封闭、沉闷、缓慢,似乎已经凝固的历史时间相比,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变化、整个社会的日新月异,会带来一种历史速度、一种时代激情、一种强烈的希望。在这时,受到时代刺激和激励的文学和艺术,经受更多的春光雨露,也会成长得更加繁荣茂盛和多姿多彩。
我不及枚举更多,只是感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的出现,可能具有滞后性,可能在尘埃落定、大浪淘沙之后。同时,高原和高峰,往往人迹罕至,并不容易得见和识别,真正触达需要耐心和韧性。文艺创作是历史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沉淀。他是风之子,扶摇直上,冲在最前面;他也可能是殿后的那个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默默清扫巨大的历史留出的空场。
(摘编自《文艺高峰出现在大浪淘沙后》)
材料二:
古往今来,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都是文艺创作高峰涌现的时期,以文艺名家和经典作品为代表,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华。今天,时代精神就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创作出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回应,也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求的方向。这几年,文艺界在创作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觉,涌现出一批新的力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中,还缺乏对“高峰意识”的认识和树立,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浮躁”与“急就”,因此要提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要提倡文艺创作专注于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文艺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艺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登广博之峰而造文艺之极。要营造一种远离功利影响、鼓励沉潜钻研的社会氛围,使文艺创作者克服焦躁,真正沉下心来,练功磨剑,创作出饱满而丰厚的“慢工细活”,打造文艺精品,以“高峰意识”朝向“高峰目标”。
(摘编自《文艺高峰如何铸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表达了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极度不满,引发深思。
B.时代不同,精神不同,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是今日时代精神。
C.充分反映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的作品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在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
D.开放盛世的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及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共同促成了文艺作品高峰。
2.根据材料一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提到“我感到”“我在想”等,表明作者并不确定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严谨。
B.“高原”和“高峰”作品一定感受和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同时也与个人、团队有关。
C.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又有力论证了时代力量推动了文艺“高峰”形成。
D.作者认为,我们只有有耐心和韧性,才有可能看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出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文艺创作高峰与时代关系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代力量推动形成文艺创作高峰。
B.文艺创作高峰时期是时代鼎盛期。
C.文艺创作高峰能反映时代的力量。
D.文艺创作高峰可能会稍晚于时代。
4.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文艺工作者如何解决“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灯 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注]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 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度,曾受命督师进讨淮西叛军;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族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人的“私语”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漂泊的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8.《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都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拜澶州刺史。庄宗入汴,晏球以兵追之,行至封丘,闻末帝已崩,即解甲降唐。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号令诸将皆橐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余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是时大雨,晏球出师逆战,惕隐复败,追至易州,河水暴涨,所在陷没,俘获二千骑而还。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余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余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余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注]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而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有删改)
[注] 马让能: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B.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C.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D.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迟明,是黎明的意思,即天快亮的时候,与“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相似。
B.拜,在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辟、授、转、除、征、荐”等意思相似。
C.中国,指中原地区,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
D.偏将,指偏将军,偏将军这一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晏球作战立功,封官授职。梁末帝时他率军平定李霸叛乱,控制危局,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澶州刺史;后因打败王都立功,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
B.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平定王都叛乱时,他站在高岗上,亲自指挥,警告军士退却者处死,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敌军惨败。
C.王晏球英勇善战,爱护士兵。他大败秃馁,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他和将士同甘共苦,让士卒休养,拿出自己的俸禄与将士同享。
D.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部下也以言相激,但他认为不能急攻,坚持围而不打,终使对方自乱阵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晏球攻定州,久不克。
(2)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14.王晏球“果断”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事件中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
B.“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
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诗人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
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16.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写作者月夜泛舟,最后菜肴果蔬都吃完了,杯子盘子杂乱无序,一片混乱的两句是“ , ”。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子路认为,让自己前去治理“千乘之国”三年,可以达到“ , ”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 ① )。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逆转。成人不再仅仅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 ② ),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 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 的画面就清晰地浮现出来: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 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不正酷似儿童那 的心灵世界吗 他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脍炙人口 绘声绘色 琳琅满目 一尘不染
B.喜闻乐见 绘声绘色 千姿百态 冰清玉洁
C.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一尘不染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琳琅满目 冰清玉洁
19.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带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也正是在回忆自己久已逝去的童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个年轻人很想成为爱迪生的助手,他找到爱迪生,并对爱迪生说:“我发明了一种能溶解一切物体的东西。”爱迪生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年轻人问:“为什么不可能 ”爱迪生说:“ ”
21.归谬论证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法。请运用归谬法为横线处补写一个反问句。(4分)
22.试按照这种归谬逻辑,参考下面的示例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言简洁明了。(4分)
示例:如果说坐拥万卷书的人就是博学之人,那么书店老板一定就是世上最博学的人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语中既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说法,也有“羊群走路靠头羊”“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表达,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C A.“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极度不满”错误。根据原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可知,“极度不满”说法不当。B.“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是今日时代精神”错误。原文说的是“时代精神就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D.“……共同促成了文艺作品高峰”错误。根据原文“文明互鉴、文化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生命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可知,“开放盛世的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及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只是“有助于文艺作品高峰的形成”。
2.A “表明作者并不确定自己的观点”错误。文章提到“我感到”“我在想”等,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是为了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并非不确定自己的观点。
3.B “文艺创作高峰时期是时代鼎盛期”错误。原文说的是“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都是文艺创作高峰涌现的时期”,这并不能说明“文艺创作高峰时期是时代鼎盛期”。
4.答案 ①材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引出问题,既有现实针对性,又从政策层面引人重视。②在论证“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时采用并列结构,条分缕析,层次清晰。③文章整体论证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完整严密。
解析 材料一共有9段,第1、2段为引论部分,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引出“文艺高峰”问题,并指出这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既有现实针对性,又从政策层面引人重视。第3至8段为本论部分,其中第3至4段,主要论证“推动形成文艺‘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这一观点,第5至8段主要论证“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这一观点,这一部分分别从“一是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巨大挑战或生死存亡的关键之际”“二是开放的盛世”“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最为丰沛的时代”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了并列结构。第9段为结论部分,对“文艺高峰”出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根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5.答案 ①抓住时代机遇,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②要有“高峰意识”,有意识地去创作反映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的作品。③要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深入生活的一线。④要有责任意识,要远离功利影响,打牢文艺创作功底。
解析 材料二摘编自《文艺高峰如何造就》,主要阐述了文艺创作者在铸就文艺高峰的过程中的责任和要求,据此可确定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在材料二。另外,材料一第4段主要论述了文艺高峰形成的条件,指出推动文艺高峰形成的根本力量,是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这一点也与本题有一定关联,答题时也应考虑到。根据材料二中的“古往今来……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创作出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优秀作品”可概括出答案①;根据材料二中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中,还缺乏对‘高峰意识’的认识和树立……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和材料一中的“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个人之手、团队之手的一部部文艺作品……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可概括出答案②和答案③;根据材料二中的“要提倡文艺创作专注于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打造文艺精品,以‘高峰意识’朝向‘高峰目标’”可概括出答案④。
6.D D项主要是对文本一第9段的理解与分析,本段的确比较了官宦之家和普通人家所用的两种灯笼,但“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不算“贬”,“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也没有明显的“褒”,其意图也不在“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而是强调作者对“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爱。
7.C C项是对文本一第7段和第10段对宫灯的描写的分析鉴赏。这两段对宫灯的描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但华丽的宫灯并不一定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其关联的生活有浪漫也有凄凉,如第10段中说“虽然……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因而“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也有误,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并无向往诗意生活之意,而是向往最后的战斗。
8.答案 ①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②升华主旨,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这篇文章围绕“灯笼”来写。作者之所以如此喜爱灯笼,是因为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都与灯笼有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更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其爱国热情。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并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结尾一段,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感情。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面对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文章最后两段,从内容上说,是“灯笼”的种种回忆引出作者对古代将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的赞美,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提振了全文格调,情感豪迈。在主旨上,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是最后一段,作者直接流露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自己参加抗战、报效国家的愿望,以及对国家光明前途的信心。
9.答案 ①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漂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
②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感情(或:围绕灯笼的人事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韵。
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联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根据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理念可知,“小说的题材”是指“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对应《灯笼》这篇文章,则是围绕“灯笼”,写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漂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诗的感情”是指“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对应《灯笼》这篇文章,则可以发现“灯笼”这一意象以及围绕这一意象展开的人事之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给读者留下回甘余韵;“散文的结构”在其自述中虽然并未言明,但根据散文最大的特点,即强调“形散神聚”可知,文章以“灯笼”为线索,串联起有关灯笼的各类人事,并涵盖古今,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0.D “命”跟在“不俟”后面,作“不俟”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率”是“率领”的意思,主语是“晏球”,而后面的“贼势稍却”与之主语不同,应在“贼势”之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
11.B “转”是调动官职。
12.D “坚持围而不打”错误,原文说的是“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没有提到选项中所说的“坚持围而不打”。
13.答案 (1)惕隐和数十名骑兵逃跑到幽州西面,被赵德钧擒获送到京师。王晏球攻打定州,很久没有攻破。
(2)王晏球于是让士卒休息调养,用三州的赋税来供给军队,把自己的俸禄全部用来备办牛肉酒水,每天和各位将领大宴宾客。
解析 (1)走:逃跑。克:战胜,攻破。为赵德钧擒:被动句。
(2)休养:休息调养。具:备办,准备。高会:大会,大宴宾客。
14.答案 ①李霸叛乱,王晏球没有等皇帝的命令下达,就果断下令出击;②梁末帝驾崩,王晏球当机立断,投降后唐;③惕隐率兵进犯,天降大雨,王晏球仍果断出师迎战。
解析 纵观全文内容,“晏球闻乱……率龙骧五百骑击之”“庄宗入汴,晏球以兵追之,行至封丘,闻末帝已崩,即解甲降唐”“是时大雨,晏球出师逆战,惕隐复败,追至易州,河水暴涨,所在陷没,俘获二千骑而还”等都体现了他的果断。根据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王晏球字莹之,是洛阳人。梁派遣李霸率领一千人戍守杨刘,李霸在夜间发动叛乱,从水门攻入。王晏球听到有人作乱的消息,不等命令下达,率领龙骧军五百名骑兵迎击叛军,叛军的攻势稍微退却。梁末帝登上城楼看见这种情形,高呼道:“这不是我的龙骧军吗!”王晏球上奏说:“作乱的,是李霸这一都的军兵罢了,陛下严格防守宫城,责令我打败反贼。”黎明时杀光了叛军,凭借这一功劳被授予澶州刺史的官职。庄宗进入汴京,王晏球率兵追击他,行军至封丘,得知梁末帝已死,就放下武器向后唐投降。唐明宗发动兵变,从邺城向南进攻,派人叫来王晏球,王晏球跟随明宗到了洛阳,被授予归德军节度使的官职。定州王都反叛,明宗任命王晏球担任招讨使,讨伐王都。王都派人去北面招来契丹,契丹派遣秃馁率领一万骑兵救援王都。王晏球站在高岗上,号令各位将领都用袋子装好弓箭,使用短兵器,回头看的斩首。符彦卿率领左军攻打敌军左面,高行珪率领右军攻打敌军右面,中军的骑士抱着马颈奔驰着冲入王都军中,王都于是大败,从曲阳到定州,横陈的死尸和丢弃的盔甲绵延六十多里。契丹又派遣惕隐率领七千骑兵增援王都,王晏球在唐河和他们相遇。这时天降大雨,王晏球出兵迎战,惕隐又败,(王晏球)追赶到易州,河水暴涨,契丹军的所在地被淹没,王晏球俘获两千骑兵而回师。契丹从中原发生很多变故以来,在北方强大起来,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无论大小都畏惧服从他们,而中原军队遇上契丹军队的时候,未曾有稍微获胜的。自从王晏球打败秃馁,又使惕隐逃跑之后,契丹其余的兵众溃逃到村落,村落里的百姓用农具棍棒到处击杀他们,契丹的兵众没有幸存的。惕隐和数十名骑兵逃跑到幽州西面,被赵德钧擒获送到京师。王晏球攻打定州,很久没有攻破,明宗屡次派人催促王晏球攻打叛贼,王晏球认为不能急攻。他的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扬言说:“王晏球害怕了!”于是驱遣军队进攻,军队果然被打败,伤亡三千多人,从此各位将领不敢再说进攻。王晏球于是让士卒休息调养,用三州的赋税来供给军队,把自己的俸禄全部用来备办牛肉酒水,每天和各位将领大宴宾客。时间久了,王都城中的粮食没有了,先赶出他城中的百姓一万多人,屡次与秃馁谋求突围以逃跑,没有成功,王都的将领马让能率领全城投降,王都自焚而死。王晏球作为将领有机智的谋略,善于安抚士卒。他攻打秃馁的时候,已经扭转败局取得成功,但是各位将领都想趁着胜利攻打王都,王晏球回军后,独自按兵不动,最终凭借持久战使王都的军队疲敝。从天成三年四月王都反叛,第二年二月才攻克下来,军队中不曾杀戮一人。王晏球凭借打败王都的功劳,被授予天平军节度使的官职。
15.C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的意思是: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并无“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之意。“诗人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的说法也不当,诗人通篇以橘树自比,表达了遭受排挤的愤懑之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并没有体现出对重返朝廷的信心。
16.答案 ①将橘树与其他树木进行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②将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橘树的惋惜;③将橘树和桃李的不同际遇进行对比,抒发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情。
解析 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 而丹橘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暗中将橘树与其他树木进行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充满了诗人对其的赞颂之意。“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丹橘经冬犹绿并非“地气暖”的缘故,而是因为其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说丹橘这样的嘉树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这样形质兼美的橘树却遭遇“阻重深”,无法“荐嘉客”,这里将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奈何”一词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叹惋之情。“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的意思是: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 这两句将橘树和桃李的不同际遇进行对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情。
17.答案 (1)肴核既尽 杯盘狼籍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18.C ①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这里说的是《爱弥儿》这本书,应选用“脍炙人口”。②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文段中说的是书中所描写的情境、形象像真实的一样清晰地浮现出来,应选用“栩栩如生”。③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形容的是植物世界,应选用“千姿百态”。④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形容环境非常清洁。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此处强调的是儿童就像那“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一样,心灵纯洁干净,应选用“一尘不染”。
19.答案 ①卢梭是一个典型 ②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
解析 文段叙述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①处,根据前文的“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和后文的“他”可推知,此处应填入一个“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的代表人物;再根据后文的“其实卢梭的另一本书《植物学通信》……”可知,这一代表人物是卢梭,故①处可填“卢梭是一个典型”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不再”可知,此处应填一个以“而是”开头的句子;再由后文的“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可知,②处应填“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之类的句子。
20.答案 ①原文是疑问语气,抒情性强,且与上文句式一致。②原文中“引领”“唤醒”等动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形象生动,更具表现力。
解析 通过比较修改后的句子和原文可以发现,句式上,原文运用的是疑问句式,修改后的句子采用的是陈述句式,抒情性不如原文强,而且与前文“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不正酷似儿童那一尘不染的心灵世界吗 ”句式不一致;用词上,修改后的句子中的“带”“回忆”也不如原文中的“引领”“唤醒”生动形象。
21.答案 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东西呢
解析 题目要求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法补写句子。首先看年轻人的话,找出其逻辑错误。他说“我发明了一种能溶解一切物体的东西”,这里的“一切物体”具有明显的逻辑漏洞——既然什么都能溶解,那么这种东西在什么容器里都无法放置。爱迪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反驳他。据此写出答案即可。
22.答案 (示例1)如果说一直笑脸相迎的人就是幸福的人,那么小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示例2)如果说有资历就意味着权威,那么百岁老人就是最有权威的人了。
(示例3)如果说只要努力的人就是成功的人,那么王莽就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人了。
(示例4)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是肮脏的,那么微量放射性无处不在的美丽大自然就是最肮脏的了。
解析 归谬法又称反证法,是一种论证方式。其论证过程是:首先假设某命题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是不成立的。示例中的“原命题”就是“坐拥万卷书的人就是博学之人”,采用归谬法论证时,应先假设这一命题成立,即“如果说坐拥万卷书的人就是博学之人”,然后推出“那么书店老板一定就是世上最博学的人了”这一明显荒谬的结论,这样就证明了原命题是不成立的。
仿写时,也要先设立一个有问题的原命题,如“如果说一直笑脸相迎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然后假设这一命题成立,并据此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如“那么小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仿写时还要注意句式与示例一致。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先审读材料,“‘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为团结合作方面的俗语,“‘羊群走路靠头羊’‘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则强调榜样的引领作用。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谈谈对这些材料的感悟和认识。写作时,可以单向立意,写团结合作或者强调榜样的作用;也可以综合立意,既要榜样引领,又要万众一心。
写作时,注意一定要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另外,团结合作、榜样引领都是常见的话题,写作时要尽可能地从新颖、深刻的角度思考,写出匠心独运的内容。
参考立意 (1)上下同欲者胜;(2)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3)既要以榜样为核心,也要以团队为支撑;(4)与其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5)以身作则胜于口头训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