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党 费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3 党 费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20: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党 费
基础过关练
(2021山东枣庄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世纪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的历史长卷,写满了波澜壮阔,闪耀着璀璨荣光。(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亿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可爱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解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带领人民顽强拼搏,让团结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正能量。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行进,值得每位国人思考。征途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披荆斩棘,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奇迹。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B.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C.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就义成仁,毁家纾难
D.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满弓发力,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满载前行,因为我们深切体认‘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后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4.(2021辽宁沈阳实验中学高二期末)下列句子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组是 (  )
①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②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③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④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⑤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⑥我校拟筹办150周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⑦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⑧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A.①③ B.⑤⑦
C.④⑧ D.②⑥
5.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
2020年11月19日10时09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这是继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万米级海试后,“奋斗者”号再探万米洋底。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最深的海沟,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海沟最深处“挑战者深渊”测得最大深度为11034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顶叠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最深处。“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
                                  
                                  
                                  
                                  
6.微写作。
课文《党费》中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时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给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注意内容要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要简洁、顺畅,3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路 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小罗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也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用的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的时候,老班长给他做的。就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里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到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水喝。可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睡觉的同志们,走向火边,这才看见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抬起了头。
看着这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 !”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哪!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 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道:“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之所以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的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增强了可读性。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的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和巧妙塑造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4分)
                                  
                                  
                                  
4.()“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他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团结的力量”,喻体是“铁”“钢”。A.比喻,本体是“黑发”“白发”,喻体是“青丝”“雪”。B.借代,用“一经”代指“科举考试”,“干戈”代指战争。C.对比,将“战士”的艰苦战斗与“将军”的安逸享乐进行对比。D.拟人,“裴回”即“徘徊”,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
2.B A.“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解放战争”的表达不合逻辑,“大革命”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都属于进行斗争的具体事件,两者应放在一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战争名称,两者应放在一起。C.“就义成仁,毁家纾难”逻辑顺序有误,联系后文“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可知,应是先“毁家纾难”,再“就义成仁”。D.句子内部结构不一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形容词在名词之前,“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是形容词在名词之后,整个句子结构混乱。
3.答案 改后表达效果更好。①将“满弓发力”和“满载前行”前置,突出了在新时期团结一心、实干奋进的重要性,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②“深深懂得”“深切体认”显得正式庄重,与文段的语体风格一致,与文段表现的主题相符。而“打心眼儿里”“心里还明白”口语色彩较浓,语体风格与文段不一致。
解析 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文进行对比可知,原文采用的是“因为……所以……”的句式,先说原因,再说结果;修改后的句子采用的是“……因为……”的句式,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修改后的句子把结果“满弓发力”“满载前行”前置,和前文所强调的“团结”“实干”衔接更加紧密。另外,从语言风格来看,“打心眼儿里知道”“心里还明白”口语色彩浓重,而文段书面语色彩更浓,原文和整段文字的语体风格不一致,修改后的句子庄重严肃,与整段文字的语体风格更一致。
4.C ①“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语境说的是自己家,应改为“寒舍”。②“垂念”是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语境说的是学生对老师,应改为“感念”。③“家严”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语境说的是对方父亲,应改为“令尊”。④正确,其中“荷”指承受恩惠(多用在书信里表示感谢)。符合语境。⑤“忝列”表自谦,语境是推荐对方,使用不当。⑥“莅临指导”多用于贵宾,语境是“欢迎各兄弟学校”,使用不当。⑦“令”是敬辞,用于称对方的亲属,语境是自己女儿出嫁,使用不当。⑧正确,“雅正”是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符合语境。
5.答案 2020年11月19日10时09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
解析 这则新闻报道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为新闻导语,交代了时间——2020年11月19日10时09分;主体——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事件——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均属于重要信息。第二句交代这是“奋斗者”号继前三次万米级海试后再探万米洋底,不是新闻重点,可以忽略。第三句交代马里亚纳海沟的情况,属于背景材料,不是新闻重点,可以忽略。第四句交代“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的意义——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属于新闻重点。根据第一句和第四句概括出主要信息即可。
6.写作指导 这道写作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复述,确切地说,就是改写课文相关内容。因此,首先应找出课文相关内容,即从“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至“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写作时要有所选择。前面部分,即“我”到黄新家门口看到黄新整理咸菜、妞儿想吃咸菜的内容应该略写,一笔带过,如“那天,我到了黄新家,正为她从孩子手中拿过孩子想吃的一根咸菜而说道时,意外发生了”。写作的重点是黄新的应急处理以及为保护“我”、保护“中心县委”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自我牺牲精神。这部分内容,课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但写作时要改为概述,如得知敌人来了后的内容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文字较多,但写作时只需概述:“我”当即要走,但黄新拦住“我”,让“我”躲到阁楼上,并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管,一切有她应付。依此方法完成写作即可。
三年模拟练
1.B “不怕牺牲的精神”错误,这里体现的应是老班长对通信员罗小葆的关怀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2.B “倒叙的方式”错误,文中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属于插叙。
3.答案 ①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转变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后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解析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开头的“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写出了夜色的暗沉,渲染了沉郁压抑的气氛,结合下文“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不知要往哪里走”等内容可知,这一处环境描写烘托出罗小葆掉队迷路后沉重迷茫的心情;“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写旭日东升时的壮丽画面,“朝霞正在上升、扩展”“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渲染了一种明快、充满活力的气氛,这一段景物描写出现在罗小葆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之后,此时,他明确了革命路线,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一段景物描写烘托出他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
4.答案 (示例1)保留这个结尾好。①从内容上看,“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②从情节上看,这个结尾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从主题上看,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走向胜利,有力地突出了“路标”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示例2)删改后的结尾好。①从内容上看,“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照应了标题;②从主题上看,“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以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了主题;③从表达效果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若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可以从“这条路”的含义及其对情节、主题的作用来分析:“这条路”一语双关,既指脚下的道路,又指革命之路;从情节上看,罗小葆从迷路到脚下有路,心中有路,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人们从罗小葆身上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走向胜利,有力地突出了标题“路标”的作用,深化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若认为删改后的结尾好,可以从句子本身的表达效果及其对内容、主题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向北前进”四个大字对罗小葆的指引作用和鼓舞作用,深化了主题;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并未交代出明晰的结局,这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