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归
2.告
3.盛
4.困
5.微
6.其
7.而
8.以
9.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
今义: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梁君臣之首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抑本其成败之迹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泣下沾襟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负而前驱
8.仓皇东出
9.一夫夜呼
10.乱者四应
11.而告以成功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特殊句式:
译文: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特殊句式:
译文:
5.岂独伶人也哉
特殊句式:
译文:
6.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 )
2.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 )
3.伶官:古代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 )
4.忽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叫“忽”,十万分之一叫“微”。 ( )
5.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 )
6.告庙: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 )
7.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
七、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的话“ , ”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这两句。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的“ , ”的结论,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八、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根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内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后唐庄宗(李存勖)进行评价。
九、(2021江苏南通、徐州、泰州等七市高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对联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九言”等,上下联字数虽不限,① 。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② 。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过去,③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常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春联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符号之一,它具有承载人们思想情感、留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作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十、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观察者网》报道,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以中国在被侵略历史中曾经签订过的各种不平等、耻辱性的条约,如《南京条约》《九国公约》等“作梗”,向自己心仪的明星示好。“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这种博文竟然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痛历史来表示自己沦陷在明星的魅力中。
十一、微写作。
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B.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C.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D.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常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老而无子称为“独”。
B.左迁,降低官职。我国古代某些时期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义词还有“致事”“解褐”“休致”等。
D.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家贫苦读。母亲亲自教导他读书学习,家里贫穷,所以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B.欧阳修结交文友。考中进士任官后,欧阳修与尹洙结交,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
C.欧阳修敢于谴责权贵。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
D.欧阳修受到器重。每次进见,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仁宗勉励他大胆说话,赐给他五品官服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许:答应
B.周匝谒于马前 谒:拜谒
C.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行:走路
D.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愿:希望
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道理比本文更深刻,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更浓,而《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文学味更浓。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三年模拟练
(2021山东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张居翰,昭宗时,为范阳军监军,与节度使刘仁恭相善。天复中,大诛宦者,仁恭匿居翰大安山之北溪以免。其后,梁兵攻仁恭,仁恭遣居翰从晋王攻梁潞州以牵其兵,晋遂取潞州,以居翰为昭义监军。庄宗即位,与郭崇韬并为枢密使。庄宗灭梁而骄,宦官因以用事,郭崇韬又专任政,居翰默默,苟免而已。魏王破蜀,王衍朝京师,行至秦川,而明宗军变于魏。庄宗东征,虑衍有变,遣人驰诏魏王杀之。诏书已印画,而居翰发视之,诏书言“诛衍一行”,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一“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余人,皆获免。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之骄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君,而犹若此者,盖其在位差久也。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其为大害者,略可见矣。独承业之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吾于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恶,所谓“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B.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C.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D.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昭宗,为唐朝末期皇帝李晔的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依其生平事迹而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B.枢密使,古代官名,始置于唐后期,后代历有沿革,一般负责军国要政,宋代时担任此职者多为文官。
C.硕士,古代指贤能博学之士,其表现为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现指介于学士及博士间的一种学位。
D.君子,可指有道德的人。文中的“君子”与《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之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居翰与友结交,颇得人心。他与刘仁恭交情甚厚,在朝廷捕杀宦官时,幸得刘仁恭周密安排,方躲过一劫。
B.张居翰随人俯仰,十分低调。他虽然备位枢密使,实则终日默默,才得以保全性命,未遭郭崇韬迫害。
C.张居翰急中生智,善耀千古。他挺身而出,将诏书中的“行”改为“家”,使蜀国降兵千余人获免。
D.张居翰身为宦官,犹有可取。文章认为宦官和女色是祸端,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爱而知其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
5.()宦者乱人之国,自古并不鲜见。作为君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宦官为害朝政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毋 不要
二、
1.①归向,归附 ②返回
2.①祭告 ②告诉 ③上报,报告
3.①兴旺,旺盛 ②把东西放到器皿中
4.①围困 ②被难住 ③困乏,疲倦
5.①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②含蓄隐晦 ③如果没有
6.①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②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表示状态的作用 ③代词,他的 ④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7.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③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
8.①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介词,依靠 ③介词,拿,用 ④连词,表并列
9.①连词,和,同 ②给予
三、
1.两个词:与,连词,和,同;其,他
2.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3.……的原因
四、
1.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2.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
4.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5.名词作动词,落下
6.形容词作名词:忽微,极小的事;智勇,智慧勇敢的人
7.名词作状语,向前
8.名词作状语,向东
9.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0.数词作状语,在四方
11.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12.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为标志。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3.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被天下人耻笑。
4.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译文: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
5.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
译文:难道只限于伶人吗
6.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智慧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六、
1.√
2.√
3.√
4. 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叫“微”,十万分之一叫“忽”。
5.√
6.√
7.√
七、
1.满招损 谦得益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八、
答案 (示例)褒:意气昂扬的庄宗犹如草原上的雄狮,气吞山河,傲视一切,可谓壮哉!
贬:沉溺优伶的庄宗犹如丧家之犬,仓皇北顾,身死国灭,岂不悲哉!
解析 本题要求从褒和贬两个角度来评价后唐庄宗,从课文内容来看,“褒”应评价其继承父志取得成功的事,“贬”应评价其为伶人所困而身死国灭的事。另外,还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九、
1.答案 ①但必须相等 ②意味着就要过年了(意味着春节就要来了) ③春联是用毛笔(手工)书写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中的“虽”字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和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再结合前文中的“对仗工整”及对联的相关常识可知,此处应填写“但必须相等”。第②空,根据前文“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和后文“如王安石《元日》……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分析可知,此处是说当人们贴春联时,则“意味着就要过年了”或者“意味着春节就要来了”。第③空,根据后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常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可推知,这里是说“过去”人们写春联不是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的,而是用毛笔书写的,故此处应填写“春联是用毛笔(手工)书写”的。
2.答案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贴春联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它……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主宾搭配不当,应在“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前添加主语“贴春联”。
十、
答案 (示例1)粉丝用国耻作梗追星,“三观”尽毁,追星应该有底线。
(示例2)粉丝消费国耻家恨来追星,毁“三观”,无底线。
解析 进行点评前,首先要把握新闻所报道的具体事件,即“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以中国在被侵略历史中曾经签订过的各种不平等、耻辱性的条约,如《南京条约》《九国公约》等‘作梗’,向自己心仪的明星示好”,这一事件可概括为“粉丝用国耻作梗追星”或“粉丝消费国耻家恨来追星”,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即可,粉丝的行为有毁三观,对此我们应予以反对、批评。
十一、
写作指导 本题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来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写作时,可以就其中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还可以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知,可以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论点。注意字数要求。
片段阅读练
1.A “勿为久留计”中,“久留计”作“为”的宾语,应在“计”后面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今越职而言”中,“越职”是“言”的状语,“而”表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2.C “同义词还有……‘解褐’……”错误,“解褐”即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为官。
3.C “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错误,原文说的是“范仲淹以言事贬”,即“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选项把“范仲淹”说成“欧阳修”,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后来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书皇帝论事救人,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退(范仲淹)。欧阳修写信责备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为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馆阁校勘,后又任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执政之事,征询哪些是可以做的。欧阳修论事恳切率真,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4.C 行:实行。
5.A 两篇文章的立足点一致,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6.答案 从他称王,到他成为天子,常常和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在朝中排演杂戏,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因此执掌政权,最终到了国家灭亡的地步。
解析 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用事:执掌政权。
[参考译文]
庄宗既喜欢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又懂音律,能够作曲,到现在汾、晋一带的普通人,常常能唱他作曲的歌,叫作“御制”的歌曲都是。他的小字叫亚子,当时的人也称他亚次。他又给自己起了个唱戏的名字,叫李天下。从他称王,到他成为天子,常常和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在朝中排演杂戏,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因此执掌政权,最终到了国家灭亡的地步。庄宗在胡柳作战时,他宠爱的乐官周匝被梁军掳去。后来庄宗消灭梁进入汴京,周匝在马前拜谒,庄宗见到他非常高兴,赐给他金银绸帛,慰劳他的辛苦。周匝回复说:“我被敌人俘虏,能够不死而生存下来,是因为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希望求得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人。”庄宗答应让二人都当刺史。郭崇韬进谏说:“和陛下一起夺取天下的人,都是英豪忠勇的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赏,却先让乐官做刺史,恐怕会失去天下人的心。不能这样做!”庄宗于是搁置了这一任命。次年,乐官多次提到这件事,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了周匝,(这样做)使我不好意思见这三个人。你的话虽然正确,但应为我委屈实行。”最终让陈俊做景州刺史、储德源做宪州刺史。
三年模拟练
1.D “人之国”是“乱”的宾语,“自古宦者乱人之国”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其用事也近而习”和“其为心也专而忍”为对称结构,应在“近而习”后面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
2.A “昭宗”应为“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一般而言,某祖、某宗均为帝王庙号。
3.D D项中,分析句与概括句内容不相符。“张居翰身为宦官,犹有可取”是概括句,而“宦官和女色是祸端,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爱而知其恶’”这一分析句说的是宦官不可取的地方,与“张居翰身为宦官,犹有可取”对应的分析应是:张居翰身为宦官,改一个字救活了上千人,犹有可取之处,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憎而知其善”。
4.答案 (1)安危出自他们的喜怒,祸患隐匿在帷幕之中,那么从前所说的可以依赖的人,就是造成灾祸的人。
(2)其余的君主大多是武人出身,到他们的子孙继位时,在位时间短而享年不长,因此宦官来不及做什么。
解析 (1)伏:隐匿,隐蔽。向:往昔,从前。恃:依赖,依仗。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
(2)嗣:子孙,后代。续:继承,延续。永:长久,永远。暇:空闲,闲暇。
5.答案 ①亲贤远佞,对于宦官近侍,不宜轻信,而应明辨是非。②防微杜渐,爱有所止。对于宦官,不宜宠溺过度,养虎为患。③置身于安乐环境中,不能骄纵懈怠。(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并没有直接阐述“作为君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宦官为害朝政”的内容,只是在第2、3段分析了导致“宦官为害朝政”的原因,答题时根据第2、3段所分析的君主的过失来概括即可。由“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则俱伤而两败”这一部分可概括出答案①和②;由“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之骄怠而浸入之”可概括出答案③。
[参考译文]
张居翰,唐昭宗时,任范阳军监军,和节度使刘仁恭关系很好。天复年间,大肆诛杀宦官,刘仁恭把张居翰藏在大安山北面溪谷中使其得以幸免。后来,梁军进攻刘仁恭,刘仁恭派张居翰跟随晋王进攻梁的潞州以牵制梁军,晋于是攻取潞州,任命张居翰为昭义监军。唐庄宗即位,张居翰和郭崇韬一起任枢密使。唐庄宗因消灭梁而骄傲,宦官因此执掌政权,郭崇韬又独揽政事,张居翰默然不言,苟且免责罢了。魏王攻破蜀,王衍到京师朝见,走到秦川时,唐明宗在魏州发动兵变。唐庄宗东征,担心王衍作乱,派人赶着马快跑诏令魏王杀掉他。诏书已盖印画押,而张居翰打开看了,诏书中说“杀掉王衍一行人”,张居翰认为杀掉降兵不吉祥,于是拿诏书贴在柱子上,抹去“行”字,改为一个“家”字。当时和王衍一起东行的蜀国降兵一千多人,都得到赦免。
从古到今宦官祸乱国家,它的根源比女色的灾祸还要深远。因为宦官执掌政权亲近而又熟悉,他们的心专横而又残忍。能够用小的善行来迎合人意,用小的恩信来笼络人心,让皇帝必定相信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他们已受到信任,然后再用祸福来威胁挟持皇帝,即使在朝廷有忠臣和贤能博学之士,而皇帝却认为他们距自己很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在其前后左右的人亲近可靠。因此在皇帝前后左右的人日益受到亲近,那么忠臣和贤能博学之士就日益被疏远,而皇帝的势力就日益孤立。势力孤立,那么畏惧灾祸的心情就日益急切,而把持皇帝的人就日益稳固,安危出自他们的喜怒,祸患隐匿在帷幕之中,那么从前所说的可以依赖的人,就是造成灾祸的人。祸患深重后才发觉,想和受到疏远的臣子算计左右受到亲近的人,慢了就会滋养祸患而更加深重,快了他们就会挟持皇帝作为人质,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不能参与谋划,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做,做了也不能成功,至于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两败俱伤。
唉!人置身于安乐之中,如果不是圣人贤哲,就不能长时间不骄纵懈怠。宦官、女人的灾祸不是一天形成的,他们必定要窥伺人骄纵懈怠的时机再逐渐侵入。唐明宗不是淫佚之君,却还是这样,是因为他在位太久了。其余的君主大多是武人出身,到他们的子孙继位时,在位时间短而享年不长,因此宦官来不及做什么。宦官造成的大灾害,大略可见了。唯独张承业的议论,伟然可喜,而张居翰改一个字救活了上千人。君子对于人,如果有好的地方,没有不择取的。我对于这两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择取那些好的,戒备那些坏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爱他们但明白他们的邪恶,憎恶他们但知道他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