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维新失利后,社会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
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于是借鉴西方话剧的所谓长于演说。新文化主帅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见识”。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
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着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为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注意配角”“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
(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
材料二:
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男旦演员的化妆而言,以往只是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盛行的点唇樱桃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女性的自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就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妆饰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
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虚拟为山。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京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京剧在经营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海派京剧受新理念的驱使,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在看戏时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海派京剧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回忆道:“上海的舞台第一个大规模用布景的就是新舞台……他们的布景最初是完全仿效日本,他们派人到日本去……聘了一个布景师和一个木匠,又照日本造了转台,因此演戏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他们的办法,在当时正算一种大改革。”这种仿真的舞台布景的设置,实物道具的上台应用,以及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使观众看戏从完全的虚拟化领悟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了,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
(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
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维新派认为戊戌维新失利的原因在于民智不开,为启迪民心,倡导戏曲改良,时事新戏一时成为风潮。
B.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中提出了“戏剧改良”的主张,应者云集。陈独秀提出学习西方戏剧经验,在戏中夹些演说。
C.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
D.海派京剧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依靠简单的道具和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
B.和社会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造。
C.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基础。
D.材料二分别引用的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布景的话,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程度。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3分)( )
A.《新罗马》 B.《二十世纪新茶花》
C.《新上海》 D.《曾公平逆》
4.材料一最后一句说:“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欧阳予倩在戏曲改革中所进行的有价值的探索主要有哪些 请概括说明。(4分)
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余继聪
①我这城里,土地已经不多,不过,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还是习惯记着农历,记着一个个节气。
②节气一到,便不知道从哪里走出几个农民模样的老人,扛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蓬南瓜。
③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然对土地很眷恋的农民,每到一个节气,手指和骨头里便要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如果按现今年轻人的说法,他们就是些土得掉渣的“菜鸟”。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
④但是,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穑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年轻人,对布谷鸟的叫声大多无动于衷,或者误解了这辛勤的鸟儿,总以为它是在唱一首抒情的歌,而不明白它是要催促人们赶快稼穑耕耘。
⑤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戴胜鸟、黑头公公、白头公公、鸽子,也会飞进城来,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鸦,也飞进城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生活在乡下时,夜里听见乌鸦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躲在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没坟场,觅食腐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⑥其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二十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
⑦人家调侃我,说我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⑧我喜欢周末或者傍晚,踏着阳光,去有一星半点土地的柏油路边,看那些残存的土地,看几个老人握着锄头或者镰刀在那里忙碌,看他们侍弄一簇簇辣椒、茄子、豆子、韭菜、香葱,或者一株株苞谷、一茎茎南瓜藤蔓。慢慢欣赏着,我心里很舒爽,很惬意。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年男人,竟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土地。他们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
⑨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
⑩已经是多雨的季节,又进入了暑假,终于清闲了。乘坐公交车,很快可以到西山或者东山脚下,然后独自往上爬,静心体会那一种宁静、自然、闲适与惬意。
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渴望见到山林,渴望见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
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早早起来,爬上西山去锻炼身体,其实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所谓新鲜空气,主要就是富含泥土气息、森林气息、庄稼气息、村庄味道的空气。老人们爬上山顶,就看见了与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情很好。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很多老人站在山顶,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有的老人站在山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
应该说,我还不算老,不过感情却很像这些老人。那一个个散卧在山窝山沟里的小村庄,就好像是我们童年躺过的一只只小摇篮,又好像我们童年曾经放牧过的一头头水牛,那么惬意,那么自然,随意地咀嚼阳光,反刍岁月。
我是一只飞进城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冰雹,我知道“雹打一条线”,一想到老家的庄稼可能遭灾,就有些心疼。后来了解到这场冰雹只落在了市里,周边县没下冰雹,禁不住高兴了好几天。
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展现出城市中少有农作空间、人们基本远离农耕生活的现实状态。
B.同是在夜里听到乌鸦叫声,作者的感觉由童年时的心惊胆战转为现在的无比亲切,缘于他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
C.被别人调侃“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反映出作者在内心深处对土地、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D.老人们站在山顶,对着远处的乡村“咿咿呀呀”地或叫或吼或唱,既有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有对已逝父母的思念,可谓情深意切。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手指和骨头”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揭示了庄稼人与庄稼之间的相关性,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对节气农事的深刻记忆和敏感反应。
B.第段连用四个“渴望”,表达了作者走向大自然的心境,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排比句凸显了作者对土地和乡村的深情厚意。
C.文章从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节气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
D.文章用朴素自然而又不乏文采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将记叙、描写、抒情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8.如何理解“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4分)
9.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鸟儿”这一物象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 ”父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宁宗之立,韩侂胄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致仕。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自熹去国,侂胄势益张。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刘德秀仕长沙,首论留正[注]引伪学之罪。“伪学”之称,盖自此始。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嘉泰初,学禁稍弛。淳祐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
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有删改)
[注] 留正(1129年—1206年),字仲至。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为政清正廉明,文武并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B.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C.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D.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讲筵:讲经、讲学的处所,这里指天子的经筵,即御前讲席。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B.耆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泛指老年人。这里是说宁宗借口怜恤朱熹年岁已高、难以讲经而授予其宫观官。
C.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这里是说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长达二十七年,在朝仅有四十天。
D.藜羹:藜草煮成的羹。泛指精美的食物。这里是说朱熹家中一向贫穷,但关爱学生,若有学生远道来求学,就特别招待,优赏有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自幼聪颖,少年科举得志。面对父亲的启蒙,他追问天的上方还有什么,让父亲大为惊异;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又考中进士。
B.朱熹关心百姓,为政严肃有方。浙东地区闹饥荒,他刚接受任命,就写信给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减免赋税,最终米船聚集,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
C.朱熹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朱熹不惧宰相王淮的权势,坚持查明唐仲友的罪行并上奏;会同彭龟年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
D.朱熹屡遭打击,始终坚持治学。朱熹学说曾被看作“伪学”,甚至有人上书请求斩杀朱熹;有人劝说他遣退门徒,他仍讲学不止,面对劝说一笑付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14.在遭遇学禁之时,朱熹的门生反应不一,其中不同于特立独行者,而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是怎样的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①
刘仙伦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何处是 雉堞连云天际。叔子残碑②,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 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送友人赴襄阳任职之时,宋、金两国正处于对峙状态,襄阳处于对峙前沿,局面暂时平静。②叔子残碑:羊祜,字叔子,他曾镇守襄阳十年,死后百姓为其立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描写临别时的环境,景象苍茫寥廓,颇有气势。
B.“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写京西南路安抚使礼贤下士的作风,能勉强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意志。
C.“眼底河山”三句,写眼下河山沦丧,城楼鼓角震天,这些都足以让有志之士为之痛哭流涕。
D.“功名机会”两句,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16.本词虽为送别之词,却不作儿女之语,慷慨激昂,一派豪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两句是“ , ”。
(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 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 的佳作。画中四将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 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展示 不可多得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15尊不同时代的
B.展现 不可多得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15尊不同时代的
C.展现 屈指可数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15尊
D.展示 屈指可数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15尊
19.最后一段中,使用有误的标点符号是(3分)( )
A.冒号 B.引号 C.省略号 D.书名号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B.以便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C.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D.以便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例如,将氧化铝称为“陶土”,将氧化钙称为“碱土”,等等。事实上,稀土是镧、钪、钇等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 ① ,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
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 ② 。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它有“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之称,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
③ 。两者的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离子半径皆不同。在应用上,轻稀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假稀土”,虽然存量大、应用广,但价值相对低廉;而重稀土资源稀缺,可用于航天、军事、国防及新材料合成等高科技领域,价格昂贵,可替代性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2.中华中学某高中生打算利用上述语段做一个介绍“稀土”知识的科普小视频,视频分三个板块,请你为这三个板块各设计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无体育,不清华。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
材料二:《人民日报》评论指出,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健康中国”已成为时代主题,无论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是社会健康,都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班级计划举行“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的主题班会,上述材料中哪一个更能引起你的触动 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C “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对传统旦角妆饰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
2.B “和社会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错误,欧阳予倩对京剧的改造也属于对戏曲的改良,而且原文说“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另外,他只是对改良戏曲的诸多怪诞形式进行批判,并非“和社会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
3.D 根据“时事新戏”这一名称可推知,这一类戏剧的故事内容应是源于当时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A、B、C三项戏剧名称中的“新”字体现了其内容的时鲜性,据此可推测这些戏剧应属于“时事新戏”,而《曾公平逆》讲述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事,最不可能是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
4.答案 ①重视剧本的作用,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②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的毛病,凝练戏剧情节;③不专求一人出风头,平衡舞台角色。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确定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的最后一段,结合其中的关键词如“他还注意”中的“还”以及“另外”可知,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讲欧阳予倩在戏曲改革中所进行的有价值的探索的。再结合关键句如“以剧本为统领”“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概括出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可。
5.答案 ①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时装和舞台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②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③从观众的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的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取得成功。(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改良新戏和海派京剧新戏各自的改良措施分析。由材料一中的“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可知,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时装和舞台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由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这种仿真的舞台布景的设置……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了”等内容可知,海派京剧新戏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从观众的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的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取得成功。
6.B “缘于他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可知,作者现在觉得乌鸦的叫声无比亲切,是缘于他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7.C “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于文无据。文章主要表达的是对土地、乡村深深的眷恋之情,并无“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方面的内容。
8.答案 ①久别乡村、久居城市的人们,尽管对城市的环境非常熟悉,但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却难以认同、接受、融入城市生活;②他们虽然在客观上远离乡村,对乡村世界有了陌生感,但在主观意识中却始终留存、铭记、眷恋着乡村生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理解“熟悉”和“陌生”这两个词语的特定内涵。文中的“我”,“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二十年了”,“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感觉自己“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根据这些内容可知,“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中的“熟悉”是指对城市的环境非常熟悉,“陌生”是指自己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难以认同、接受、融入城市生活。再结合“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等内容可知,“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中的“陌生”是指他们因为长时间远离乡村,对现在的乡村世界有了陌生感;“熟悉”是指他们因为童年和青年时光是在乡村的环境中度过的,所以在主观意识中始终留存、铭记、眷念着曾经的乡村生活,对乡村的感觉是熟悉的。
9.答案 ①鸟儿是乡村的标志,总是伴随着节气与农事如期而至,可以引发人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②鸟儿是乡情的寄托,承载着久居城市的农村人对乡村的痴情赞美以及对父老乡亲的深情眷恋;③鸟儿是乡愁的象征,蕴含着人们对逝去的土地、亲人和时光的万分难受、无可奈何和深切怀念。(能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要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鸟儿”这一物象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以及其本身的象征意义等角度思考。由“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还是习惯记着农历,记着一个个节气”“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等关键句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等关键句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由“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有的老人站在山顶……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等关键句可得出答案第③点。
10.C “是”的意思是“这样”,作“若”的宾语;“非人也”是否定判断句,结构完整,应在“是”后面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沙上”是“戏”的补语,补充说明地点,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
11.D “泛指精美的食物”“但关爱学生,若有学生远道来求学,就特别招待,优赏有加”解说错误。“藜羹”泛指粗劣的食物。另外,原文“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的意思是“学生中有从远方来求学的人,吃的是豆做的饭和藜草煮成的羹,朱熹都和他们一起吃”。这主要是为了表现朱熹的清贫。
12.C “会同彭龟年上疏指斥”错,原文“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的意思是“恰逢彭龟年出朝护送外国使臣,朱熹就上疏指责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
13.答案 (1)朱熹每天外出探究查访百姓的痛苦,巡视全境,单人独车,使随从的徒众退避,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他要到来。
(2)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举止、言行合乎法度,在儒学上略微有点儿名声的士大夫,没有地方可以容身。
解析 (1)钩访:探究查访。隐:忧患,痛苦。按:巡行,巡视。行:巡视,巡察。屏:使退避。徒从:随从的徒众。
(2)方:当,正当。绳趋尺步:“绳”“尺”原为木匠校量的工具,引申为准则、法度;“趋”,跑,急走;“步”,走路,特指慢走。指举止、言行合乎法度。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绳趋尺步、稍以儒名之士”。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14.答案 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确定答题信息区间为“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据此即可得出答案。答出“改换门庭,过师门不入,改变穿着和行为”的意思亦可。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是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明过人,刚能说话,父亲指着天给他看,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 ”父亲感到惊异。从师受学时,传授他《孝经》,读过一遍,他在书上题写道:“不能这样做,不是人。”朱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图。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担任南康知军,有时到郡里学校,推荐学子并和他们谈论学说。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朝廷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学生遵守。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朱熹刚接受任命,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减免赋税,等到朱熹到任时,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经聚集到这里了。朱熹每天外出探究查访百姓的痛苦,巡视全境,单人独车,使随从的徒众退避,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他要到来。州县官吏害怕他的风度神采,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而去,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台州知州唐仲友和王淮是同乡并结为亲家,吏部尚书郑丙推荐他,晋升为江西提刑,还没有上任。朱熹巡行分部监察到台州,控告唐仲友的人很多,朱熹调查到事实,三次上奏章弹劾唐仲友,王淮把朱熹的奏章隐藏起来不让皇上知道。朱熹更加用力弹劾。宁宗被立为皇帝,韩侂胄在朝中执掌政权。朱熹担心他会危害国政,多次上奏说到这件事,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评论韩侂胄。恰逢彭龟年出朝护送外国使臣,朱熹就上疏指责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在御前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宁宗批示道:“我怜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给我讲课,已授给你宫观官的职务了。”被提拔荐举为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退休。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接近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天。他家中本来贫穷,箪和瓢常常是空的,却处之安然。学生中有从远方来求学的人,吃的是豆做的饭和藜草煮成的羹,朱熹都和他们一起吃。等到朱熹离开朝廷后,韩侂胄的势力日益扩张。何澹任御史中丞,首先抨击所谓精通某一门学术的学问,是用欺骗世人的文章来沽名钓誉。刘德秀在长沙做官,首先弹劾留正引进伪学的罪名。“伪学”的称呼,大概从这时候开始。攻击伪学的声势一天比一天急迫,甚至有人上书朝廷请求把朱熹斩首。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举止、言行合乎法度,在儒学上略微有点儿名声的士大夫,没有地方可以容身。跟随他学习的读书人,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的,隐退在幽僻之地;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然而朱熹给他的学生们讲学一天也没有停止,有人劝朱熹说明原因遣散学生,朱熹笑了笑没有回答。嘉泰初年,禁止道学的法令稍微放松了。淳祐元年正月,皇上视察太学,亲自写诏书让周敦颐、张栻、二程及朱熹在孔子庙中跟随祭祀,配享孔庙。
15.B “能勉强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意志”错,“差足强人意”的意思是“能够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意志”。
16.答案 ①上片用羊祜和诸葛亮的典故,赞扬友人才能卓绝,劝他以前贤自勉,完成先人遗愿。②“勿谓”两句是对当权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严正谴责,也是对友人的告诫与勉励,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加强战备。③“眼底河山”三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心。④“功名”两句再次勉励友人抓机会、建功业、不麻痹、不松懈。综上分析,全词慷慨激昂,一派豪气,鲜明地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精神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理解全词的意思,最后结合注释分析词中的情感。上片“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三句点出两位古代英杰理想未竟而终的遗恨。“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盛赞张明之才能卓绝。下片“其肯为我来耶 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赞扬了京西南路安抚使礼贤下士的作风。“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是词人对张明之的告诫与勉励,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加强战备,同时也是对当权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严正谴责。“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这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正是为国效力、一展抱负、博得功名的机会,闲暇时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要常备不懈,词人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机会,建功立业。
17.答案 (1)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18.A 第一空,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展现:显现出;展示。“展示”侧重于把某个对象拿出来给人看,“展现”侧重于使隐藏的东西显现出来。结合语境中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和“成就”来看,此处用“展示”更合适。第二空,不可多得:形容非常难得。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结合语境中的“珍品”一词可知,此处用“不可多得”更合适。第三空,“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和“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的”,结合后文来看,有无“的”字,关系到整个句子的主语。根据后文可知,主语应是“诸武官”,而非“年龄和相貌”,所以此处应填“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第四空,按照多重定语的一般顺序,离中心语“服饰复原人像”最近的应是形容词性的定语“不同时代”,所以此处应填“15尊不同时代的”。
19.D 根据前面的量词“一段”可知,文段中的“中国古代服饰史”是指一段历史,而不是指某一本书,所以此处应使用双引号标示特殊含义,而不应使用书名号。
20.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为了”表示目的时,要放在句首,此处应改为“以便”;②“古代服饰之美”作为主语,与谓语“得以直观地感受”不匹配,应表述为被动式“得以被人们直观地感受”或用主动式“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③“完整地呈现”与前面的主语“古代服饰之美”不匹配。第①处语病,B、D两个选项都改正了;第②③两处语病,A、B两个选项都改正了。综上可知,只有B项是完全正确的。
21.答案 ①故人们称之为稀土 ②稀土无处不在 ③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
解析 ①处,根据下文“这一名称”可知,所填写的句子里有对名称的介绍,再结合前文“因为……”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必须含有照应“因为”得出结论的关联词,如“所以”“故”“于是”等。另外,“因为……且外观酷似‘土壤’”是紧承前一句而来的,其阐述对象是“稀土”,所以此处可填写“故人们称之为稀土”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以及后文“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可知,此处主要是说稀土应用非常广泛,故可填写“稀土无处不在”之类的内容。③处,结合后文的“两者”和对“轻稀土”“重稀土”的介绍,可确定此处主要是介绍稀土的种类,故可填写“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之类的内容。
22.答案 ①名称由来;②广泛应用;③种类区分。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实际上就是要概括语段中各段的内容。第一段,结合关键句“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可概括为“名称由来”。第二段,结合关键句“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可概括为“广泛应用”。第三段,结合此段主要是介绍稀土的种类和两种稀土在结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不同,可概括为“种类区分”。
23.写作指导 1.审材料。材料一的要旨是清华大学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材料二引用《人民日报》的评论,提倡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材料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三则材料共同指向一个方向: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生活、工作的根本,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全体民众要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仅关乎个人,更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这是学生立意的关键,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要将个人身心健康与建设“健康中国”紧密联系起来。
2.审任务。根据题干的要求,写作时应紧扣三则材料中的任意一则来写,还要注意发言稿使用的场合是“主题班会”。发言稿仍然要以议论为主,行文时要注意把握议论文的基本形式,熟练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最为关键的是,发言稿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更要用极富激情的语言来表达,文章要有鼓动性。
参考立意 (1)积力之所举,助健康中国;(2)身体锻炼日日行,健康体魄恒久远;(3)筑健康中国之路,担世界健康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