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达标检测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达标检测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20: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摹写形象里的“文”,到孳乳浸多的“字”,象形字在量的方面减少了,代替它的是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近代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经对德国女画家娜斯蒂兹说:“一个规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神样的诸形式。”又说:“表现在一胸像造型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纹。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像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人。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万物的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的书法也诞生了。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具有美的性质,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的审美意象中,“意”是灵魂所在,“象”是“意”的具体呈现,二者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
客观上,书法意象之美的表达有其前提条件,即天赋的才能与经过艰苦训练以获得的“匠”的技法。尽管“匠气”往往与灵气相对,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技法的修习是必不可少的。举例而言,我们欣赏钟繇的《宣示表》,能从其中看出一种古拙质朴的趣味,用笔内敛含蓄而又自然天真。然而,钟繇书法所呈现出的“拙趣”,是其超越了娴熟的技法之上的表达,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若没有“匠”作为基础,仅仅从表面看到钟繇书法之“拙”,则难以理解其书法意象之美,甚至可能“画虎类犬”。
另一方面,仅有技法角度的娴熟并不够,从主观上来看,“意”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一论述从侧面上表明了书法作品若没有“意”,则只能被称为点画而非书法艺术。刘熙载《书概》中提出“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辩证地阐述了书法之“意”与“象”之间的关系。书法之“意”指的是艺术家主体创作的情意,是形而上的、诗意化的审美意趣;书法之“象”则是形而下的、落实到方寸之间的笔墨表达。在他看来,“意”是书法的本质与核心,“象”则是“意”的载体。刘熙载对书法意象的表述,与中国艺术中“意在笔先”的哲学观是一致的,强调在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方能落笔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将自身的情感抒发于笔墨之间,成为艺术家心性与审美趣味的表达。
(摘编自蒋乃玢《论书法的审美意象特征》)
材料三:
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我们所能直接见到的只是点画、线条、字形以及作品的整体章法等外在的形式,这些形式包含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二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书法的“符号时空”。这些可见的“符号时空”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书法家“胸中之竹”的直接外化。
那么,书法家的“胸中之竹”是如何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书法家要排遣心中各种世俗的杂念,凝神静气,将心灵自放于广袤无边的时空之中,使之逍遥自在,无所拘束。这时,书法家就要开始构思布局作品的整体形式,甚至通过多次的练习,寻找那种“上手”的感觉。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立即进行创作,因为这时人为的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胸中之竹”只是一个大概的雏形,书法家将这团“活的意思”养在心中,等到身安意适,心手双畅,笔墨互发之时,书法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真正将“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这个过程所对应的就是“心理时空”(生命时空)。
这里的“胸中之竹”(包括“手中之竹”)又从何而来呢 这一“符号时空”的来源有二:一是历代书法家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作以及书法家、书论家总结出来的书写经验与书学思想;二是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等宇宙万象给书法家所带来的种种形式方面的启示。前者属于已有的“符号时空”,后者源自亘古存在的“自然时空”(包含社会、历史时空),而前者也从根本上来源于后者。
(摘编自詹冬华《书法的时空性及其形式美学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字由摹写形象发展到用抽象笔画构成字体,既表现自然、社会的形象,也能发抒作者的情感、意境,具有艺术美感。
B.中国古代先民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构造概念,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C.王羲之认为,书法不需要讲究形式上的线条平直、大小一致、结构工整、前后齐平等,只要其中有“意”,就是书法艺术。
D.从根源上说,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字形以及整体章法等外在的形式,是书法家对“自然时空”的理解和领会的外化。
2.下列对材料一引用罗丹的话的意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证一条规定的线通贯宇宙,赋予一切被创造物。
B.论证法国雕刻以及德国绘画艺术都具有美的性质。
C.论证中国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美的性质。
D.论证只有少数古希腊人具有表现美的艺术决断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书法用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以及自心的情感的方式与音乐相似,可见中国书法也具有类似音乐的美感。
B.欣赏钟繇的书法作品,应该努力去感受其中古拙质朴的趣味,领略用笔的内敛含蓄和自然天真,而不要去在意它的点画线条。
C.只要书法家在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他的审美情趣和个人风格自然就会形诸笔端了。
D.人为的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所以只有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能真正把书法家的“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
4.材料一论述了“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具有美的性质”,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 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5.如果你有志于书法创作,材料二和材料三给了你哪些启发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 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 ”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 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 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 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 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 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 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作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 自己也不知道。
(有删改)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 决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 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言行有名有姓,但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涂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有删改)
[注] 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意味。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又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片段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
                                 
                                 
                                 
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畤[注]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浙东观察使裴肃诿判官齐揔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揔自大理评事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揔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 假令揔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遣使,皆不听,奏曰:“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元和十年六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并伤议臣裴度。时淮夷逆命,凶威方炽。言事者继上章疏请罢兵。是时盗贼窃发,人情甚惑,独孟容诣中书雪涕而言曰:“昔汉廷有一汲黯,奸臣尚为寝谋。今朝廷未有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谓国无人乎 然转祸为福,此其时也。莫若上闻,起裴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后数日,度果为相,而下诏行诛。时孟容议论人物,有大臣风彩。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曰宪。
(摘编自《新唐书》《旧唐书》)
  [注] 好畤: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B.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C.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D.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课最,古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课”指按一定的标准考核。
C.补阙,匡补君王的缺失,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的官职,与“拾遗”同掌供奉讽谏,也叫“开缺”。
D.牲玉,祭祀用的牲畜和瑞玉。牲,古代指供食用和祭祀用的家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孟容能言善辩,勇敢无畏。李纳造反,三批使者都没有说服他。许孟容给李纳讲明逆顺的利害关系,李纳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去。
B.许孟容刚正不阿,不惧权贵。皇帝越级破格提拔没有功劳的齐揔,许孟容极力反对,并且和王武陵发生争论,于是皇上下诏停办此事。
C.许孟容体恤民意,以民为本。大旱之年,皇帝斋居损膳,许孟容还建议圣上应在关防、徭役、赋税、讼狱等方面反躬自省,顺民奉天。
D.许孟容坚守正义,忤逆圣意。许孟容逮捕借钱不还的李昱,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并两次派使者督促,许孟容都没有听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2)今朝廷未有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谓国无人乎
                                 
                                 
14.许孟容“议论人物,有大臣风彩”,在裴度为相这件事上是如何体现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②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③。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升沉:功名得失。③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
B.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相互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C.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
D.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
16.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节选)中诗人认为自己不仅有“内美”,而且有“修能”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对初春直接进行赞美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投屏和弹幕都是App    出的典型的数字文化生活方式。如若将二者仔细比较审视,则会发现投屏投出的是一片迥异于弹幕的新风景。
对于不少App用户来说,弹幕的存在干扰了他们正常的观剧行为,互动性极强的弹幕行为,又往往让发送弹幕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另外,无论是App观剧,还是弹幕行为,都是小屏模式,习惯性的小屏观剧对于眼睛、手腕、颈椎的生理损伤是    的。
投屏,恰恰可以规避弹幕或小屏观影模式的诸多弊端。当一款视频App启动投屏功能后,弹幕和小屏模式立即被    。投屏则在很大程度上汇聚了所有家庭成员的注意力,不论以年轻人为主的投屏者有意还是无意,一旦将App上的内容投放到电视屏幕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影院就    了,全家人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观看屏幕内容的行列中,并且针对投屏内容产生共同话题。从这层意义上说,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文化的性质,有助于推动文化传统家庭的复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衍生 不言而喻 中止 启动
B.衍生 显而易见 终止 启动
C.演变 显而易见 终止 启用
D.演变 不言而喻 中止 启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文化的性质,有助于推动传统家庭复归的文化。
B.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性质的文化,有助于推动传统家庭文化的复归。
C.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文化的性质,有助于传统家庭文化复归的推动。
D.投屏营造的是不同于弹幕性质的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家庭复归的推动。
20.根据材料概括投屏功能相对于“弹幕或小屏观影模式”的优势。(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表格,完成21—22题。
歌名 歌词片段化用古诗词
《庐州月》 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A.  
《东风破》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B.  
《蜀绣》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C.  
21.请将下列古诗词的序号填在对应歌词后面的横线上。(6分)
①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③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22.中国风歌曲《蜀绣》登上春晚舞台,央视《经典咏流传》用咏唱的方式将古诗词再次呈现给观众,李子柒在美食视频里融入传统乡村元素。有人认为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式,有人认为这是披着传统文化皮囊的商业行为。你认可哪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颢、程颐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1.C “王羲之认为,书法不需要讲究……”错,王羲之认为只讲形式没有“意”称不上书法艺术。
2.C A项和D项是罗丹的话的内容,B项关涉的是罗丹这几句话讨论的领域。
3.A B.“而不要去在意它的点画线条”错误,原文中说“若没有‘匠’作为基础……则难以理解其书法意象之美”,由此可知欣赏钟繇的书法作品,也需要看到他扎实的点画线条的基础功底。C.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是“落笔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必要条件,选项误作充分条件。D.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可知,“人为的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是“不能立即进行创作”的原因,而不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呈现为‘手中之竹’”的原因。
4.答案 (示例1)充分。①将中国书法和音乐、雕刻、绘画等艺术门类类比,论证了中国书法具有美的性质;②通过对仓颉造字的合理阐释,论证中国先民造字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示例2)不充分。①只作类比论证,未具体阐释中国书法美的性质;②仅以仓颉造字为例,说服力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的能力。可以从“例证是否充分,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说理是否充分”“对论据的分析是否完美地关联了论据和论点”“原因分析是否切中本质”“推理过程是否清晰”“结论是否可靠”等角度展开分析、评价。
5.答案 ①艰苦的技法训练必不可少;②向前人学习,从宇宙万象中汲取养分;③加强内心修养,培养审美意趣。(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应从“有志于书法创作”这一情境出发,到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本题信息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三。材料二侧重强调书法创作既要注意技法的娴熟,更要重视“意”的表达。因此,启发可以“技法”“内心修养”“审美意趣”为关键词。材料三强调我们要能够从书法的“符号时空”读懂其背后的“胸中之竹”的精神世界。根据材料三末段的“一是历代书法家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作……给书法家所带来的种种形式方面的启示”,可得出启发的关键词“前人”“宇宙”。
6.A “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错误,这一理解偏离了本文的写作中心,本文主要通过写国文教员的言行以及他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表现了其对作者将来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7.D 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又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当,由原文“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可知,应是为了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引出文中的议论。B.“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错误,应是为了表现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C.“直接影响到……”错,两者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生当作人杰”一诗中对项羽是“扬”的态度,“生当作人杰”的意思是“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8.答案 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传统小说的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答题区间在文本二,由“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可知,传统小说的特点是“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由“尽管里面的大人物言行有名有姓,但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街谈巷语,道听涂说”可知,传统小说的特点是“传统小说的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
9.答案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充分挖掘标题“一则‘新世说’”的内涵。
一是想一想《国文教员》这篇文章为什么可以和“世说”联系在一起。《国文教员》具有“世说”特质。《国文教员》记录人物言行,叙事零碎,琐事众多,篇幅短小,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世说”的特点。二是想一想为什么以“新世说”来评论《国文教员》,“新”作何解读;和传统的“世说”相比,《国文教员》有何创新之处。《国文教员》是“世说”的新发展:“世说”以传闻居多,无法考证,《国文教员》发展为回忆往事的短文,内容有创新;用白话文形式来表现,语言有新发展;记录真实人生,不只是街谈巷语,内容有新发展。综上分析,《国文教员》生动体现了作者对“世说”的新理解, 是一种“新世说”小说观念的生动实践。
10.A “度支岁计”意为“度支(部门)按年度计算”,说明“户部钱”的情况,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取……代……”联系紧密,二者宜为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A。
11.C “也叫‘开缺’”错误。开缺,指官吏因故去职或死亡,造成职位空缺,尚待选人充任。
12.B “并且和王武陵发生争论”错。原文是“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其“执争”的也是“皇上越级破格提拔没有功劳的齐揔”这件事。
13.答案 (1)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察看,扰乱了法度。应该另外选择一名御史去检验,才可以。
(2)现在朝廷没有过失,可是狂贼胆敢如此嚣张,难道说国家没人了吗
解析 (1)覆视:察看,查核。紊:乱,此处用作动词。
(2)无状:无善状,此处可译为“嚣张,为非作歹”。宁……乎:表示反诘,翻译为“难道……吗”。
14.答案 ①深谙历史,援引古人例证,以“汲黯”为例,增强说服力。②分析时局,正确指出国家所处境地。③有胆有谋,力荐裴度为相,来讨伐叛党,稳定时局。
解析 题目提供了原文对许孟容的评论“议论人物,有大臣风彩”,并且限定了事件“裴度为相”。答题时,首先要在原文找到对应区间,然后通过分析许孟容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并结合文中的评论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原文中许孟容“诣中书雪涕”,首先援引“汲黯”的例子;接下来又谈到“今朝廷……”,指出当时国家的处境;随后提出“起裴中丞为相”,力荐裴度,有胆有谋,援引古人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考中进士科优等,又考中了明经科。被武宁张建封府征召。李纳带领军队在边境上抵抗,建封派使者去晓谕阻止,前后三批人前往,李纳都不听。于是就派孟容去会见李纳,孟容敷陈引证逆顺的利害,李纳立即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去。(许孟容)多次升迁担任给事中。京兆尹上奏“好畤县风雹损害了庄稼”,皇帝派太监去察看,(太监说上奏的情况)不符合实情,(皇上)削夺了京兆尹以下官员的俸禄。孟容说:“府县上奏的事不符合实情,罪应罚。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察看,扰乱了法度。应该另外选择一名御史去检验,才可以。”皇上不听。浙东观察使裴肃推托判官齐揔横征暴敛以向朝廷进献丰厚的礼物,恰逢裴肃去世,皇帝提拔齐揔由大理评事升任衢州刺史。衢州,是大州。孟容退还制诏说:“正在用兵的时候,有不依照次序就提拔的情况。现在衢州没有其他忧患,齐揔没有功劳就越级破格提拔,大家议论会怎么说 假使齐揔值得录用,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恰逢补阙王武陵等也坚持规劝,于是皇上下诏停下这件事。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孟容上奏说:“陛下简居少食,准备祭祀用的牲畜和瑞玉,但天意不答应。我私以为在天人交互感应之际,要紧的是教令顺应民意与否。现在户部银两不是度支(部门)按年度计算的,本来是防备紧急情况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替代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可以做赈灾造福的事。另外应该省察流配远地和屯守边防的人应当回来还没有回来(的情况),服劳役和被禁锢的人应当释放还没有释放(的情况);有拖欠(的钱财)就赠送,应当免除的免除;有(怨气)积滞抑郁的,当伸张的就伸张:使一切顺应民意,敬奉上天。”
元和初年,第二次升任为尚书右丞。神策军从兴元后,日益骄横放纵。军吏李昱向富人借了八百万钱,三年了还不肯归还。孟容派官吏捉拿责问,跟他约定期限让他归还,说:“不按期归还,将要处死!”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两次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上奏说:“我是在皇上身边任职的,应当替皇上抑制豪强。(李昱借的)钱还没有全部缴纳,(你们)不可能得到李昱。”皇帝赞许他坚守正义,答应了他。元和十年六月,盗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并伤害了议臣裴度。当时淮夷叛乱,凶焰正烈。言官们相继上奏请皇上罢兵。这时发生了盗贼叛乱,人心十分不安,唯独许孟容到中书省擦拭着眼泪说:“从前汉世朝廷有一位诤臣汲黯,奸臣尚且为之止息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可是狂贼胆敢如此嚣张,难道说国家没人了吗 然而转祸为福,现在正是时候。不如奏请皇上,起用裴中丞为宰相,大举搜索贼党,适究作恶的根源。”数日后,裴度果然做了宰相,(皇上)下诏诛杀叛党。当时许孟容评议他人,有大臣的风采。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宪。
15.D “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有误,诗歌尾联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16.答案 ①笼、绕。②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在峰峦间蜿蜒的景象。
解析 “笼”和“绕”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含义丰富,描绘出“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蜀城”的景象。“笼”化静为动,更表现出树木繁茂的景象。“绕”,环绕,写出了春江的曲折柔美。
17.答案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8.A  ①衍生:演变发生。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此处说投屏和弹幕是基于App而产生的新事物,所以选“衍生”。②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此处说小屏模式对人的损伤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的,并不是“很容易看清楚”,所以用“不言而喻”。③中止:(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此处说投屏导致弹幕和小屏模式中途停止,所以用“中止”。④启动:(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开拓,发动。启用:开始使用。此处强调家庭影院开始工作,因此选“启动”。
19.B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营造……性质”搭配不当,应该是“营造……文化”;二是“文化传统家庭”语序不当,应为“传统家庭文化”。综合以上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
20.答案 ①避免弹幕对正常观剧的干扰;②避免发送弹幕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③减少对用户眼睛、手腕、颈椎等的生理损伤;④有助于汇聚家庭成员的注意力,产生共同话题;⑤有助于推动传统家庭文化的复归。
解析 文本将投屏功能与“弹幕或小屏观影模式”进行比较,第2段侧重后者的弊端,第3段则侧重前者的优势,在回答问题时要将两段内容结合起来。
21.答案 A.②  B.③  C.①
解析 A.根据“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中的“桥边红药”,可知应选②。B.根据“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中的“东风破”三字,可知应选③。C.根据“红酥手青丝万千根”中的“红酥手”,可知应选①。
22.答案 (示例1)我认为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远,与其一味强调它的重要性,不如将它与现代文化科技有机联系、无缝衔接,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听音乐、看电视、刷手机的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染。且传统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以新的方式传播能让我们更好地甄别其中的优劣,取其精华,达到传承的目的。
(示例2)我认为这是披着传统文化皮囊的商业行为。部分中国风歌曲其实是歌词与曲调不搭配且由辞藻堆砌而成的四不像产物,古诗词以咏唱的热闹方式表现出来固然有好处,但走近古诗词,更多的是要静下心来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作心灵的对话。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应纯净不含杂质,不掺杂过多商业利益,让人们于纯粹中倾听、咀嚼、回味。
解析 题干中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式”“有人认为这是披着传统文化皮囊的商业行为”,可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进行论述,论述时必须结合材料。
如认为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式,可认为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要让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在真正意义上传承、发扬,而不是仅仅陈放在故纸堆中。
如认为这不过是披着传统文化皮囊的商业行为,可以认为这些歌词并不能真正传承古诗词的美,多数歌词都只是堆砌辞藻,破坏了诗歌原有的意境。一些号称传承传统文化的节目企划,其目的也不是传承,而是借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怀念进行的商业活动,它们传播的说到底只不过是流行文化,和真正的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这样反而会让真正的传统文化陷入无人理会的窘境。
23.【写作指导】
“孔颜之乐”的内涵: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追求(充盈)的快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符合道义)的快乐等。
时代青年的幸福:简单(生活)的幸福、安贫乐道的幸福、精神追求(充盈)的幸福、追求道义的幸福、富且贵(符合道义)的幸福、启迪他人的幸福、引导(引领)他人的幸福、探索人生真谛的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担当使命的幸福等。
“品孔颜之乐”与“做幸福青年”之间的逻辑关系:“孔颜之乐”能启迪与引导时代青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孔颜之乐”的辩证分析:材料中孔子之心志,只可赞同,不可反对;颜回之乐,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辩证分析。比如,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也可以在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涉及时代青年不能停留于物质的贫困,而应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同时追求物质富足的相关内容。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主次详略之分。
可能偏离题意的关键词:坚持、坚守、奋斗、拼搏、初心等。写作时要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