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基础过关练
(2021山东泰安宁阳一中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好了。一天清朗,使你的心境也变得沉静和清爽了许多。你站着,思想和激情会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在你看得见、想得到的地方,拉开绵长的、想象的线。那时,如果你想铺开纸,记下一段旋律,那么每个音符,都会依照灵感的指令,立即冒出头来,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你的全部才智和学问,都会一涌而起,去成就你的事业。那个名叫“创造”的词汇,或者会与你不期而遇。我是如此看重心境,就像看重天色的清朗。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心灵,不让它在坚硬的石板上碰伤;更不让污浊的欲念像肮脏的空气,遮蔽心灵的天空。郁闷、愤怒、孤寂、失意、贪欲、妒忌……都难免如同浮云占据心灵;那时,便需要凉爽洁净的风,劲猛地吹过,荡涤浊尘,让心灵的上空 ① 。清朗,是一池不曾污染过的清泉,是一张能随时擦洗干净的黑板,是一片收割之后可以重新耕种的土地,是一片能在深夜净化空气的青青林子。谁的心,都不可能永远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换掉那些涂污了的纸张, ② ,去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拟人、排比、比喻
B.夸张、排比、对偶
C.拟人、借代、对偶
D.夸张、借代、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呵护着自己的心灵,胆战心惊地,不让它碰伤,在坚硬的石板上;更不让污浊的欲念,遮蔽心灵的天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般来说,对于退化湿地, ① ,但黑龙江流域(中国部分)的退化湿地,仅靠自然恢复,会因生长季短、气温低等自然因素而历时长、自然演替慢。同时,在破坏严重而丧失湿地基本特征,缺少水源、湿地种质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地段,仅靠自然力量难以实现自然恢复,此时 ② 。因此, ③ ,首先需要解决哪些湿地可以自然恢复,哪些需要人工辅助,甚至开展人工重建。
研究表明,垦殖侵占、道路阻隔、沟渠排水、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是黑龙江流域(中国部分)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其中,人为干扰通过改变、阻断河汗腺沼间的不文和生物连通驱动了湿地退化。通过研究和实践积累,现在成功探索出利用土壤种子库和生物完整性特征判定地退化程度和恢复策略的方法。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主变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6.下图是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中的一幅漫画,请说明漫画寓意,不超过70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把语段改为一组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一涓细流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尽管我们观遍了浩荡沧海。我们识尽了喧嚣红尘,但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的,却是那一片沉稳而清新的寂寥空山。
8.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60个字以内)
田野上 夏夜 万籁作响 安静
9.微写作。
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丽的景物总会触发文人的无限情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否也曾激发你丰富的联想,让你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呢
请选择自然界中的一种景物,抒写你对人生的领悟,15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2021山东菏泽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①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②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 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③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④“故乡”,不仅仅是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 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 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⑤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⑥“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⑦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⑧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⑨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⑩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融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感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述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是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了它原有的风格、原有的记忆和原有的容颜,从而变得雷同,警醒人们共同面对这个悲剧,呼吁人们留住故乡,留住根。
B.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故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故乡不再是那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是户籍跟身份证。
C.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北京的文化符号,例如地名、风物等,既支撑了自己的观点,也赋予了文章浓郁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
D.文章既有理性的光芒,又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体悟;既有批判和反思,又有感伤与企盼。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执着守望,是本文的写作旨归。
2.()下列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人们把故乡指向户籍和身份证,由故乡联想到的仅有“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论断似乎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B.“故乡的变幻和涂改,缺少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也就不能使人们产生依赖感和深厚情怀”,这里作者揭示了故乡逐渐消逝的深层原因,表达了对故乡消逝的哀痛之情。
C.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的理解的对比,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空间。
D.“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表达了作者回乡的渴望,他想要找寻那些地点和路标,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
3.()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单元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基础过关练
1.A “爬出来”“追随”是拟人;“清朗,是一池……青青林子”是排比;把“心”比作“一张白纸”是比喻。
2.答案 ①原文是长句,原文分号前后的句子结构整齐,符合整句的特点;②原文中的“像肮脏的空气”更生动形象;③“小心翼翼”更符合“呵护心灵”的状态。
解析 改后的句子多用短句,表达效果也很好,但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原文分号前后的句子结构整齐,修改后则改变了风格。“胆战心惊”与“小心翼翼”相比,很明显后者更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原文中的“像肮脏的空气”,更能突出“污浊的欲念”的坏处,更生动形象。
3.答案 ①重新归于清朗 ②永远以一种有备而来的清白
解析 ①处,根据前面的“荡涤浊尘”等内容可知,横线上的文字需要写明“荡涤”的结果,即让心灵的上空重新变得清朗(意思对即可)。②处,前面有“及时地换掉那些涂污了的纸张”,“及时”意味着有准备,“换掉”意味着重新变白,所以横线上应填写面对世界的一种姿态,即与“清白”有关的内容。
4.答案 ①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是首选 ②人工辅助恢复变为必要手段 ③开展湿地恢复
解析 ①处,根据下文“但黑龙江流域(中国部分)的退化湿地……历时长、自然演替慢”“在破坏严重而丧失湿地基本特征……仅靠自然力量难以实现自然恢复”,可知此处应填“自然恢复的方法”,同时依据“一般来说”可知,此处应填“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是首选”。②处,根据下文“哪些需要人工辅助,甚至开展人工重建”可知,应填“人工辅助恢复变为必要手段”。③处,涉及本段的论述对象,即湿地恢复问题,因此可填“开展湿地恢复”。
5.答案 通过研究和实践积累,已成功探索出判定湿地退化程度和恢复策略的方法,即利用土壤种子库和生物完整性特征。
解析 题干要求将画横线的语句变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即长句变短句,作答时需要抓住画横线句的主干,层层剥离句子成分,最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此句的主干是“探索出方法”;“通过研究和实践积累”属于状语,表明的是方法路径,可单独成句;“利用土壤种子库和生物完整性特征判定湿地退化程度和恢复策略”是定语,可以单独成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序即可。
6.答案 画中姐弟俩,俯而窥鸟,不打不欺,小鸟也仰着头看人,自然而美好。漫画以此表现人对鸟的爱护、鸟对人的信任,借此呼吁人们爱护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学会由“实”及“虚”, 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这幅漫画生活气息浓郁,既简洁朴实,又耐人寻味。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伏在窗口,往下看窗台下的一个鸟巢,巢内有两只伸着脖颈等待哺育的幼鸟,旁边有一只鸟正从外面觅食归来;窗下的土地上,左边并排放着两盆花,其中一盆花正在开放,右边是一丛青青的小草。整幅画寓意深刻,人不害物,物不惊扰,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寓意。
7.答案 (示例)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一个基准句。比如,把语段的第一句当作基准句,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句式为“……,那……,让……”。然后将语段中其他两个句子按照基准句的句式进行改写。第二句可改写为“观遍了浩荡沧海,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第三句可改写为“识尽了喧嚣红尘,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
8.答案 (示例)夏夜的田野上,星光满天,万籁作响,一种奇妙的安静如潮水般涌来;黑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抚摸着我,安慰着我。
解析 要注意夏夜宁静氛围的创设,要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表达要流畅。
9.【写作指导】
一定要抓住材料中 “景物”和“感悟”这两个关键词。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思路:
(1)选择“感悟”切口。写作时,大千世界、万千气象都可以入题,这就需要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一朵花开、 一片叶落、 一丝虫鸣……都可以成为心灵的感悟对象,成为写作的切口。
(2)表现“感悟”内容。写作的文眼是“感悟”,它不同于“感受”。要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客观再现,而且不能只是片面地写我们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 而一定要从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中得到某种感悟,并把这种“感悟”表现出来。
(3)明察隐性限制。必须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参考立意
(1)写植物开花——当花含苞欲放时,能感受到花朵的勃勃生机,从而感悟“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当花绚丽灿烂时,会感受花朵的鲜艳,感悟“要珍惜青春年华,让生命灿烂光辉”的人生哲理;当花随风飘落时,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人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2)写雨——由毛毛细雨想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由倾盆大雨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有暴风骤雨,从而鼓起在困境中抗争的信心和勇气。
(3)登上高山——感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4)面对茫茫大海——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
三年模拟练
1.B 选项曲解文意。原文第⑩段只是“举例说明”当今的现代化改造使故乡正在沦陷,正在由地点变为地址,正在失去其承载的文化意蕴,并不能表明“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故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故乡不再是那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是户籍跟身份证”。
2.D “表达了作者回乡的渴望”无中生有,“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错。结合文章标题和内容可知,作者抒发的是对故乡消逝的哀痛和忧虑之情。
3.答案 ①“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是外观上的“美化”。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等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③“下葬”是指一旦文化失守,故乡也就真正消逝,无从寻找。
解析 “整客”“毁容”“下葬”都是形象性说法,作答时需结合文本内容指明其具体内涵。“整客”的“整”的意思是“改变”,文中指改变城市面貌,也就是城市建设使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毁容”的“毁”的意思是“破坏”,文中指故乡的某些东西被破坏。“下葬”的意思是“死亡、埋没”,文中指故乡最终的消逝。
4.答案 ①内容上:诠释了“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的论断,证明了地点的重要性。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③表达效果上:突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地点担负的使命的认同,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地点”的重要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第⑧段引用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的发现,强调了地点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第⑧段是对第⑦段“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论断的诠释,承接上文,同时又引出第⑨段对“故乡”的全部含义的具体阐述。从表达效果上看,第⑧段阐述了作者重视“地点”的重要意义的观点,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