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过载、冗余、污染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即算法推荐应运而生。算法推荐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快捷的同时,信息茧房问题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概念。桑斯坦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份投合个人特殊品味的报纸,即Daily Me (个人日报)。通过Daily Me,你可以筛选出所有你不喜欢的东西,并且选择最适合你品味的东西。桑斯坦提到,事实证明,协同过滤运作的良好作用可以使得Daily Me为我们而生,而无须我们自己去创造。但是这种个人日报亦有可能造成茧房,人们只愿意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
信息茧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在近几年变成研究热点,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技术的流行。也就是说媒介技术的进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问题。
算法推荐以强大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为后盾,力求为用户推送最精准的内容。每个用户的关注和兴趣都难免有差异,最终的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以“今日头条”为例,它的用户第一次打开它,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爱好等,例如女性、爱好二次元等。根据用户提供的基本信息等,“今日头条”会迅速形成一份独特的推送列表,内容从新闻、娱乐到电影,涵盖非常全面。之后“今日头条”后台会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点击,然后根据大数据分析用户关心的话题,并据此推送更多与用户浏览信息相关的内容。
算法推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带来同质化。用户本来只是因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这次点击之后再据此推荐,用户便获得越来越多与此相关的信息,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效应。
新媒体时代之所以更容易造成茧房问题,很大程度上亦离不开用户的选择性心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等,选择和自己意见一致或者相近的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选择就是基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而用户的选择性心理是与个人认知框架相关联的,即用户既有的认知会主导他选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用户很容易形成小的圈子文化,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屏蔽,进行社交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之间竖起壁障, 这个壁障将用户切割开,圈子里和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圈层中的信息,而对外界信息产生排斥。
(摘编自史婷《信息茧房在中国语
境下的成因及破茧分析》)
材料二:
算法如菜刀吗 是,也不是。
复旦新闻学院全球院长论坛上,主持人问:“算法是否应该有社会责任 ”某算法新闻客户端的一位高层回答说:“算法好比菜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这个回答很像美国步枪协会反对禁枪的理由: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
“菜刀论”很直观,也很有迷惑性,常常被技术中立论者使用。然而,菜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也许是“中立”的,但菜刀的设计却并非中立的。比如说菜刀是单刃,适合切或砍而不适合戳或锯,任何握住了刀把儿的人便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菜刀的“刀把儿”“刀刃”设计在其被投入到具体使用之前就嵌入了特定的意图和使用方法。
“菜刀”(技术)的使用则更非中立的。波士顿市政厅曾开发了一个iPhone App,用户开车经过市区某处时,该App可以感知汽车的颠簸程度并自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市政工程部门以提醒“这里的路面要维护了”。结果发现,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较好的地段。这一技术的部署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它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
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如果算法真如菜刀,那么“刀把儿”就一直握在算法编制者和部署者手中,而其广大用户则如砧板上的“鱼肉”。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1995年,埃尔德雷斯正式提出了“信息偶遇”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偶遇”是“在未预期情境中,个体意外获得有兴趣或可用以解决问题的信息的现象”。
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原因之一在于,其采用的算法认为人的信息需求是线性、一以贯之、可以被预测和掌握的,而事实是受众在浏览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其信息需求存在着频繁的流动和跳跃,也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信息偶遇”则是通过非线性的流动性模式打破算法存在的偏见问题,破除信息间存在的等级壁垒,至少是从信息提供方面实现受众信息获取的平等化。
(摘编自《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
——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一种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算法技术上有一定的不足,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高效快捷获取信息的需要。
B.材料二以菜刀为喻,论述了技术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介入,驳斥了技术中立论。
C.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iPhone App,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D.目前的算法推送技术,忽视了受众在浏览和获取信息过程中信息需求和注意力的变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量信息的产生,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
B.信息冗余和污染,是“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
C.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是能避免的。
D.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依然会产生。
3.下列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夜郎自大 B.指鹿为马
C.坐井观天 D.偏信则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算法推荐”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作为新媒体用户,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减少算法技术带来的弊端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①、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 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 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 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缝时针孔疏密相间,线大部分藏在夹层中间,正反两面露出的都很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B.文中父亲年少时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
C.父亲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表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2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
B.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C.“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D.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8.文本的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9.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勰法曹行参军,甚见重。
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 ”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学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登阼,即位。阼,古指堂下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又借指帝位。
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苦读成疾,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他因此深得赞誉。
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诗》,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诗》,王肃赞赏,元勰大喜。
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古玉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勰法曹行参军,甚见重。
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冬 晴
陆 游
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
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茆檐日已高。
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
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豪”字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
B.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在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后苏醒,舒畅自然。
C.诗中多处词语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中的“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喜。
D.诗中洋溢着喜悦之情,与《示儿》的“悲”形成鲜明对比,但二者都寄寓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16.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写诗人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生多灾多难的两句是: , 。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3)杜甫《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的句式,将追思缅怀之情进行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深挚悲壮的情调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把佛手放在卧室里, ① 。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弥漫了整个卧室,甚至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扑了过来一样,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香味倒是很浓郁,比如榴梿,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 ② ,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这样说,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通感、反问、借代 B.双关、反问、比拟
C.双关、比喻、借代 D.通感、比喻、比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像长了翅膀似的弥漫了整个卧室,有时候像宠物狗一样扑向刚刚打开房门从外面回来的我,那种感觉萦绕在身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1918年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到1935年创作的《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小说《起死》,鲁迅的白话文小说创作跨越了十八个年头。这其中,鲁迅对“梦”的运用也随现实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呐喊》到《彷徨》再到《故事新编》,( )。鲁迅在《呐喊》中《明天》一篇中用“梦”来刻画“粗笨女人”单四嫂子的心理:“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单四嫂子在“明天”的行进中怀着对“梦”的期待坠入过去无可挽回的深渊。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用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勾勒出来了“梦叙事”
B.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被鲁迅用“梦叙事”勾勒出来
C.鲁迅用“梦叙事”勾勒出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
D.“梦叙事”把鲁迅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文化历史的现时感”与“文化历史的将来感”的象征性体验勾勒出来
22.《阿Q正传》中也写到了阿Q的“梦”,请概述这个“梦”的内容并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评析。100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
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习近平《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以民为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源远流长,由此形成了中国无数精英根深蒂固的“苍生情结”。而在中国共产党 100年的奋斗史上,全党正是紧紧抱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天下苍生”血脉相连,才谱写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史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高考后你即将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请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我与苍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抄袭;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1.C “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错。根据原文“结果发现,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但它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可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iPhone App,是因为它隐含偏见;此外,原文说“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而选项说的是“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2.D A.据材料一第2段“你可以筛选出所有你不喜欢的东西,并且选择最适合你品味的东西”“这种个人日报亦有可能造成茧房……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可知,“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是人们关注的信息会习惯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B.据材料一原文“算法推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带来同质化……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效应”分析可知,“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是信息同质化。C.据材料一原文“媒介技术的进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问题”“新媒体时代之所以更容易造成茧房问题”分析可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不但不能避免,还会更加严重。
3.B A.夜郎自大:指妄自尊大。根据材料一中“人们只愿意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分析可知,该成语属于“信息茧房”现象。B.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材料中没有说“信息茧房”会颠倒是非,所以该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C.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根据材料一中“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而对外界信息产生排斥”分析可知,该成语属于“信息茧房”现象。D.偏信则暗: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根据材料三中“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也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分析可知,该成语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4.答案 算法推荐,是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爱好及其浏览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据此给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的技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根据“被定义概念(种概念) =种差(本质特征) +邻近属概念”的公式,先确定邻近属概念是“技术”;然后根据一定顺序组织语言概括其特征,形成最终的定义。本题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4段,从中筛选相关语句,概括“算法推荐”的相关特征即可。
5.答案 ①新媒体用户要认识新媒体技术的局限性。②新媒体用户要保持对获取的信息的独立思考。③新媒体用户要更新个人的认知结构。④新媒体用户要增加信息获取的渠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一。根据第1段,分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认识新媒体技术的局限性。根据第5段,分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保持对获取的信息的独立思考。根据第6段,分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更新个人的认知结构。根据第7段,分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增加信息获取的渠道。
6.C “表现了传统手工艺人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现的是传统手工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
7.C “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错误。将“父亲”比作“绗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该句没有运用借代的手法。
8.答案 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丰富意蕴的鉴赏能力。本题需要明确观点。如答不可以,可从“一针一线皆关情”富有诗意,“一针一线”点明了父亲的裁缝技艺高超,“皆关情”则突出了文章主旨等方面分析。
9.答案 ①语言质朴,口语化,通俗易懂,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干家务活”。②文中描写父亲手艺时大量运用拟声词, 如“咔哧”“咚咚咚”,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③地方色彩浓厚,如“乡工”“上门工”等词语。④运用比喻,把父亲的剪裁比作农夫耕地,充满乡土气息。⑤运用乡村俗语,如“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风格明快风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①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干家务活”中的“头年”,简洁质朴,口语化,通俗易懂。②由“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 ,咔哧,咔哧”“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可知,文中运用了大量拟声词,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③由“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可知,“乡工”“上门工”等词语,地方色彩浓厚,具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④由“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 ,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剪裁比作农夫耕地,贴切生动,充满乡土气息。⑤由“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可知,“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是乡村俗语,使文章明快风趣。
10.C “士有穷厄”为定语后置句,指困顿的士人,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根据语境可知,“存拯”的对象是前文的“士”,若在“时”后断开,对象就错了,而且后一句就缺少了主语“当时的人”,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D 大夫之死称为“卒”。
12.C “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错,原文“何能共人同生活”强调的是人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
13.答案 (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个人的才能和器量,不是众学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
(2)祖莹凭借才能、名声被授予太学博士的官职。被征召委任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很受重视。
解析 (1)每:常常。才器:才能和器量。远至:有远大前途。
(2)拜:授予官职。征:征召。署:委任。重:重视。
14.答案 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②高祖令他背诵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③祖莹诵读《悲彭城诗》,替元勰解围;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玉印。
解析 解答本题,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片段,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由“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不遗一字”可概括出: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由“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可概括出:高祖令他背诵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由“肃因戏勰云……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可概括出:祖莹诵读《悲彭城诗》,替元勰解围。由“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可概括出: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玉印。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爱好学习,喜欢读书,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苦读成疾,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秘密地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担心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因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个人的才能和器量,不是众学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于是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赵郡人李孝怡的《曲礼》拿到座位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把《曲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没有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众师生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且陈述大义,皇帝赞赏不已。祖莹凭借才能、名声被授予太学博士的官职。被征召委任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很受重视。
尚书令王肃曾经在省衙中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赞叹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却失口说:“王公您的吟咏至情至性,声音、格律都特别优美,可以再吟咏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对王元勰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悲彭城》了 ”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从来没有见过罢了。”王肃说:“可以为我们吟咏。”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听了,很是赞赏。元勰也非常高兴,回来后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如果没有你,我差点被吴地人压服了。”祖莹凭借文学为世人所重,常对人说:“文章必须有自己的构思和布局,成一家风骨,怎么能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 ”祖莹性情豪爽仗义,有节气,困顿的士人,将生活托付给他,必然会被(他)关怀救助,当时的人也因此赞美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的那样,当时的人称赞他见多识广。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升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15.A “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错误。“雪正豪”为“岁暮常年”之景,“豪”只是说雪大,并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概,其体现的也非“今年”“冬晴”之景之情。
16.答案 ①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旧”说明储粮充足,“新”则突出酒的特质, 一“旧”一 “新”,描写细致。②视听结合。“储旧谷”“卖新醪”是所见之景,“笙歌”是所听之音, 诗人从多角度展示百姓的喜悦,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③使用叠词“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韵律悦耳,朗朗上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妙处的能力。首先需要紧扣题干,抓关键词明确答题角度;然后再结合诗句作答。“善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考查描写的技巧,找出颈联中的特殊之处,明确描写技巧(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视听结合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音节琅然可听”实际上是要求从听觉角度寻找颈联音韵上有特色的地方。
17.(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8.D “飞出我的卧室”是比拟,说“香味”有“毛茸茸的感觉”是通感,“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扑了过来一样”是比喻。
19.答案 ①原文多用短句,句意清晰。②原文先“弥漫”,再“飞出”,符合逻辑规律。③原文使用叠词“毛茸茸”,描写更细腻,更生动。
解析 原文与修改后的句子相比,具有多用短句、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更细腻生动等特点。结合二者的不同之处一一进行表述即可。
20.答案 ①没有想到它会如此地香 ②多一分则过了界
解析 ①处,后文“特别……”说明横线上所填写的句子应突出佛手的香。②处,横线上所填写的句子应与横线前的句子相对应,说明香味“多一分”会怎样。
21.C 括号前几个句子都以“鲁迅”为叙述主体,“从《呐喊》到《彷徨》再到《故事新编》”为介宾短语,根据叙述主体一致原则,此处主语应为“鲁迅”,据此排除B、D两项。结合“鲁迅对‘梦’的运用”可知鲁迅在作品中常用“梦”来表述观点,“梦”为手段,不是目的,据此排除A项。故选C。
22.答案 (1)阿Q的“梦”是随同别人造反,在梦中,金钱、地位、女人他都得到了。
(2)阿Q的“梦”里,他要没收地主财产为己有,还要奴役弱小者。可见阿Q那自发的革命是为了满足私欲。他自尊自大,眼光短浅,私欲横溢,因此这梦注定不能实现。这是鲁迅用阿Q的“梦叙事”勾勒出的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的象征性体验。
解析 《阿Q正传》选自《呐喊》,对应鲁迅用“梦叙事”勾勒出的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的象征性体验,即虚妄性和不可实现性,结合小说中梦的具体内容概述并写评析即可。
在土谷祠里的梦是阿Q在白天“神往”革命的延续。梦里先是出现革命党的形象“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着板刀、钢鞭等武器,“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这里阿Q对革命党的到来满怀热切希望,但革命党的穿戴俨然反清复明的忠臣义士,这是白天从“谣言”里得来的印记。接着梦见东西: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再摆上钱家或赵家的桌椅,还叫小D来搬,搬不快,打嘴巴……显然,他要没收地主财产为己有,还要奴役弱小者。最后想到女人……至此可见阿Q那自发的革命是为了满足私欲,在梦中,金钱、地位、女人他都得到了。这一串梦是他精神胜利法的大暴露,他那天真的自尊自大,欲把全未庄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他眼光短浅,私欲横溢。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因此这几近滑稽荒诞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鲁迅用阿Q 的“梦叙事”勾勒出对“文化历史的过去感”的象征性体验,折射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思想。
23.【写作指导】
题目由三部分构成:作文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
作文材料,又分四则名言和一段总结性语段。四则名言,前两则为儒家经典中涉及民本思想的格言,这既是儒家的治国思想,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信条;后两则,为两位领袖的诗句或语录,这既是两位领袖的救国、治国理念,也是其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的话选自2021年的新年贺词,其中“共克时艰”的措辞当暗指伟大的抗疫斗争。另外,两位领袖都提到了“苍生”,而这一概念又脱胎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后面的作文主题巧妙地形成了内在有机关联。总结性语段中,第一句话揭示了中国精英的“苍生情结”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在联系,且“精英”一词又可触发考生有关个人理想的联想;第二句话暗示了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且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苍生情结”“民本思想”的渊源,并且指出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史诗与这一宗旨之间的根本关系。这些,都为写作创建了大的背景,明确了基本概念、逻辑关系,以触发考生的联想和感悟。
写作任务,“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提示考生写作不能脱离材料背景,可就儒家民本思想、知识分子的苍生情结、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成就进行更丰富的类比和联想,继而得出个性化的、有关个人人生规划的切身感悟。“高考后你即将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是一个基本写作情境,考生必须在这个情境下将作文落笔到自己高考后的人生规划上,将重大文化和政治命题个性化、生活化。“请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成文的基本要求之一。考生如果把理想具体为当医生、当警察、当教师、从事环保事业等,便可完成这一任务。但也未必是一个具体职业,也可以是从事某项事业,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共性特征界定下的若干职业,甚至是不出现职业,但是必须对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属性界定,这一属性不能脱离“苍生情结”。“我与苍生”,是一对思辨性概念,可以置换为“我与百姓”“我与人民”等,一类文必须在文中谈透彻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个人职业、兴趣等与天下苍生的关系,必须符合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参考立意
(1)大丈夫立业之本,当为生民立命;
(2)为苍生谋幸福,为个人谋价值;
(3)我欲为成为医者的目标奋斗终生,唯愿守护苍生健康平安;
(4)我要做一个普通人,唯愿对他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