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沸腾现象,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2.经历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液体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特点;会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坐标纸、扇子、手表、水、棉线。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黑板表面变干了,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黑板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合作探究】:
活动1:探究汽化和液化
做读课本85页想想做做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_____态的酒精,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_________了,酒精变少了,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___态。
(2)将胀大的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来凉一会儿,,袋子又有何变化?看到塑料袋变_______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袋中又出现了________态的酒精。
小结: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叫做____________。
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叫做____________。
活动2: 探究水的沸腾
(一)提出问题
“水开了吗?”这是在每个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句话。如何判断水是否开了呢?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学生分组讨论)
(二)猜想或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从声音的变化规律、水中气泡的变化规律、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吸放热规律等出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三)设计实验
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
如下图1所示,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置示意图。结合实验装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器材有:铁架台(横杆、铁圈)、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_______(测量水温)、石棉网(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时间)、热水、棉线、火柴。
(2)组装实验装置时,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固定______________,放上石棉网;再根据烧杯高度及水量固定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案: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或全班统一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观察:(1)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3)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4)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5)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部分是否透明?(6)水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1、某小组的同学实验时进行了下列实验步骤: A.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沸腾。B. 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观察温度计示数。
C.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把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
D.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
E.在烧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完全浸没水中。
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操作顺序填写在横线上: 。
2、请你建立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并把你们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填在表内:
3、如图2所示,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标出记录的各个时刻的水温,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边接各数据点,得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五)分析与论证。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1)水沸腾时,由_______态变为_______。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 ___________ (选填“不断上升”、“保持不变”或“不断下降”);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选填“不断上升”、“保持不变”或“不断下降”)。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停止对水加热,水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水沸腾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2)沸腾前气泡较____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______,还没有到达液面就________,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底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_______,上升到水面_____,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时水就沸腾了。
(3)水发出声音的响度沸腾前____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_____。
结论:1、沸腾现象:沸腾是液体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____,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沸腾特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________,但温度_______________。
3、沸腾条件:(1)温度达到___________;(2)继续___________。
(六)评估与交流
学生甲: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 讨论结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
学生乙: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停止?
讨论结果: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活动3:探究沸点
教师:刚才从实验中得到液体沸腾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叫做沸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总结得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沸点的知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能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烧水吗?为什么能用纸锅烧水?(学生分组实验,用纸锅烧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课本80页小数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________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________100℃。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水银的沸点357℃。
活动4:探究蒸发
阅读89页的蒸发,了解汽化的另一种形式,并与沸腾作比较,完成下表
蒸发是液体在 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的 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问题情景一]在洗衣服后是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荫凉处干得慢;夏天比冬天干得快;冬天为了让衣服干的快把湿衣服放在火炉附近烘烤。
[问题情景二]晒粮食时,把粮食摊的又薄又匀时干的快,堆在一起时干的慢;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的快,装在瓶子里干的慢;一整个鲜地瓜干的慢,把它切成片干的快。
[问题情景三]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的快,挂在无风的地方干的慢。
[讨论猜想]: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1)蒸发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探索 器材:两块相同的铁片、酒精灯、水、酒精、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请同学们应用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1]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给其中一块微微加热,用滴管在冷、热铁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发现加热过的金属片上的酒精先干。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液体的________越高,蒸发得__________。
[实验2]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用滴管在铁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将一块铁片上的酒精摊开,稍等片刻,表面积大的酒精先干。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有关,液体_________越大,蒸发越快。
[实验3]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用酒精棉球在铁片上涂上两个大小相等的印记,用扇子(或垫板)给后涂的印记扇风,扇一会儿发现后涂的印记反而先干。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越快,蒸发越快。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实际应用,想一想:
①为什么装入保鲜袋中放进冰箱的蔬菜就能保鲜?
②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当地人民利用处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2.探究蒸发是否需要吸热。
(1)提出问题:液体沸腾需要吸热,液体蒸发需要吸热吗?
(2)实验探究。
[实验1]:用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在手背上擦一下,手背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取一温度计,读出温度计的读数,在温度计的液泡上包上酒精棉球后,温度计示数将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液体蒸发需要_________,液体蒸发有___________作用。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夏天人出汗后,电风扇吹一下就凉快多了?
②狗在夏天因没有汗腺,无法出汗,它是如何散热的?
③高烧病人除了吃药打针外,可以通过哪些辅助手段帮助降温退烧?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活动5:探究液化
早晨,我们可以经常见到窗玻璃里边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冬天,人说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夏天刚拿出冰箱的饮料瓶外壁上会“出汗”;夏天,剥去冰棍上的包装纸可以看到冰棍在冒“白气”; 烧开水时看到“白气”。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都是水蒸气______成小水珠的结果。你知道产生液化现象的条件吗
从热水中取出袋子后过一段时间后酒精又从气体变为液体的原因是温度________,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液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气体打火机、厨房用的液化石油气以及“长征3号”运载火箭中的液态氢和液态氧。它们是采用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气体的好处:气体液化后体积_______,便于_____和____。
小结: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_________ ____(2)_____ ___。
活动6:探究汽化、液化的吸热和放热
气体液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与液体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能用例子解释吗?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小结:汽化要________热,液化要_______放热。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______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______温度下进行。
2. 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______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 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时要______热,所以蒸发有______作用。
4. 物质由液态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5. 沸腾是在______温度下,在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
6. 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形成______,上升时______,到水面______,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7.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的(选填“相同”、“不同”)。液体沸腾的条件:(1)到达 ;(2)继续 。
8. 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9. 电冰箱是根据物质汽化时______热,液化时______热的原理制成的。
10. ______和______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液化石油气是利用______的方法实现的。
11. 打开冰箱门,看到冒“白气”,这“白气”是______,这是由于______遇冷______形成的。
12. 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______。
13. 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______。
14. 在烹炸食物时常会见到:滚开的油锅中,溅入一滴水后,会有剧烈的响声,并溅起油来,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会儿,则 (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两容器中一样多 D. 无法判断
2. 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3. 夏天用电风扇吹,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 )
A.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产生冷气 B.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空气的温度
C.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热量 D.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速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
4. 用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苯沸腾 B. 甲苯不沸腾 C. 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6. 雾与露是空气中水蒸气______形成的。 (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凝固
7. 在通常情况下,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 ( )
A. 氧、氦、氮 B. 氧、氮、氦 C. 氦、氧、氮 D. 氦、氮、氧
8. 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 )
A. 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 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 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 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9、生活中常用炖食物(碗不与锅底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10. 对锅加热,里面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突然止火,水面上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因为 ( )
A. 沸腾时水不蒸发 B. 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高于100℃ C. 止火后水分开始大量蒸发
D. 止火后水面上的温度低于100℃;大量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
11. 夏天有人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 ( ) A. 毫无意义,因为物体间温度相同时不发生热传递
B. 错误,湿毛巾包裹使奶瓶散热困难,牛奶反而要变质
C. 正确,湿毛巾中的水分蒸发,要从奶瓶吸收部分热,有降温作用,从而延缓牛奶变质
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13.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由于液化引起的是( )
A.河岸边冰雪消融 B.森林里白雾弥漫 C.果实上结满白霜 D.天空中雪花纷纷
14.水银温度计碎裂后,水银会变成水银蒸气,散发到空气里。水银发生的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15.蒸发和沸腾是常见的水的两种汽化现象,以下有关表述正确是(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一定的温度 B.沸腾发生在表面,蒸发在内部
C.沸腾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D.蒸发会吸收热量,有致冷作用
16.医护人员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采用的方法是:将蒸发较快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受伤的皮肤上,使皮肤快速麻醉,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此方法利用了氯乙烷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液化吸热
17.冬天,在东北地区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 )
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凝固点 C.蒸发性能强 D.较易流动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时就不见水沸腾了;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2、 将一支温度计插人盛有酒精的瓶子中,拿出后观察,示数变化是( )
A.不变 B.先上升后下降
C 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三、实验及探究题
1、如图 1 所示,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请回答: (1)熄灭酒精灯时,有图 2 中甲、乙的两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2) 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玻璃杯中发生如图3所示中的四个图表示的是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按它们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只写字母)。
(3)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 3 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7 97 97
(4)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10min后,继续对水加热1min,水的温度是 ______ ℃。将水从90℃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 _____ min。
(5)图5甲为小明同学测“沸水温度”实验时的情形。小明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是102℃,指出他操作上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纠正后,他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如图5乙所示,为 ______ ℃
(6)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写出3点即可)
① ② ;
③ 。
(7)小明所得到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这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100 ℃ 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还观察到水在沸腾时熄灭酒精灯则不再有气泡产生,沸腾停止,这说明保持沸腾必须__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9) 如图1是小明同学所做的“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装置,小明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但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这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造成的;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两种):
;
.
2、(09江西)【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19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 __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
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
与 ________ 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20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
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_____ 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____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
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冬天,晾在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衣服上的冰并没有熔化成水,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新课学习
实验一:大家要注意观察,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
分析:这说明 态碘受热变成 态。 总结: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
实验二: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 现象: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
分析:这说明 态碘遇冷变成了 态。 总结: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
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升华和凝华的过程是 的。碘的固体 (受热或遇冷)升华后,变成气体;气态的碘遇 (受热或冷后),重新凝华成固态的碘。
因为做实验一时我们加热了,所以升华需要 (吸热或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所以凝华需要 (吸热或放热)。
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 ,最后 ,这是一种 现象。
例如: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 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 ,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现象。
三、总结物态变化
气态
固态 液态
课堂练习
1.通过书刊等各种资料了解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冻雨、冰雹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
云
雨
雾
露
霜
雪
雾凇
冻雨
冰雹
2.解释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3.解释用“干冰“制冷。
4.解释用久了的钨丝会变细,灯泡壁上有黑色物质。
章节训练题
一、填空题
1 .指出下列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的哪种方式.
(1)把废铁炼成铁水;_____(2)烧菜时,大量油的蒸气在抽油烟机里变成油被收集在小油杯内;_____
(3)用钢水浇铸成车床零件;________(4)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__
(5)冬天早晨屋顶上结成一层霜;_____(6)水泥地面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后消失了;_____
(7)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到暖和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8)白炽灯用久了,灯泡壁发黑______,_____(9)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__________;
(10)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11)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2.天空中的云五彩缤纷,常常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那么云是怎么形成的呢?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__小冰晶,被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了云。(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为缓解旱情,人们常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增雨。有一种人工增雨方案是: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___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水蒸气便__________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成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4.寒冷的冬夜,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 (填“内”或“外”)表面.
5、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和相互“窜味”,请你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_______现象,电冰箱里的食物主要是通过___或______方式失去水分的.
6.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 的方法,使之 后贮存在氧气瓶中的。
7.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下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气”,如图1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_____现象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________的(选填“上”或“下”)。
8.(2004·昆明市)图2的甲、乙、丙三幅图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其中 图表示的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 图表示的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
9.如图3所示的现象可以说明 。
10、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结过程中要______热量。
11、在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中,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护路工人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路面上的冰会在0℃以下融化,从而使交通畅通。
(1)请你就这个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并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1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化雪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很冷,这是因为雪熔化时要 的缘故。我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从物态变化分析,“雾”的形成属于_________现象, “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我市去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_______(高/低)。
二、选择题
1、下列物态变化吸热的一组是 (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凝固、液化、凝华 D.升华、汽化、熔化
2.(2010荆门)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3.(2010鸡西)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4、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5.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7、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相同的灶具和锅来煮鸡蛋,两人的锅中都加入同样多且足够的水、同样多的鸡蛋。当锅中的水烧开后,小明仍用强火煮,小华改用文火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鸡蛋煮熟。关于他们两人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且省时间 B.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C.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D.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省燃料,两人的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8、2008年的南方雪灾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它也必将成为今年中考的热点问题。关于南方雪灾中涉及的物理问题很多,如物态变化、摩擦、惯性问题等。下面图片的左图是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现象它是 ;右图是南方雪灾中见到的电线结起的冰柱现象它是 。(从下列答案中选填)
A.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B.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C.由水凝固而成的 D.由水汽化而成的
9、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6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 ① ),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 ② ) 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A.①汽化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C.①升华 ②液化 D.①升华 ②凝华
10、下列关于现象连线正确的是( )
11、在某校的综合活动课上,小军对甲、乙两只保温瓶进行保温性能的比较。两保温瓶内倒满初温度都是60℃的水,每隔半小时,小军打开杯盖,用温度计测量一次水温并记录在下表中。
(1)由测量数据可知,_________杯的保温性能好;(2)此时周围环境的室温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