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1 16:4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4.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对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难点:
1.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我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入: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同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图片,思考下他们之间的差异如何?
学生回答:生活差异大。
同学们再接着思考:不同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如此之大是何种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气候的不同。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正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才造成各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面的差异,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第四章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通过我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图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导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服饰,而且也反映在房屋建筑的用材与结构上,同时气候变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按照学习小组的分工进行合作探究。
A组:气候与饮食。
1.四川、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为什么?
2.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系?
3.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居民的主食有何差异?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B组:气候与服装。
分析热带、温带、寒带、高原地区的居民着装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C组:气候与民居建筑。
1.探究课本,结合“欧洲部分城市1月平均气温”和文字材料,说说欧洲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2.思考四合院、江南水乡、竹楼、窑洞等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D组:气候与健康。
1.观察你周围的人群,除了“感冒”之外,哪些疾病还与气候有关?自己的邻居或亲人有没有这样的病症,什么时候容易发作?
2.气候除了能影响或危及生命健康之外,能否影响人们的心情?
通过小组分工学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自学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二)交流展示。
A组:气候与饮食。
1.出示中国地形图说明四川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温度带。强调潮湿气候地区的居民吃辣有助于祛风湿。
2.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名吃?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系?
3.视频:南北饮食对对碰。让学生了解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
主食 饮食偏好
北方地区 面食为主(馒头、面条、饺子等) 咸、辣(口味重)
南方地区 大米及其制品(米饭、年糕等) 甜(口味清淡)
B组:气候与服装。
展示非洲黑人着装、温带居民服装、爱斯基摩人服装、青藏高原居民服装。
C组:气候与民居建筑。
1.结合图“欧洲部分城市1月平均气温”和文字材料,观看“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图得出结论及原因。
观看并得出结论: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因为欧洲冬季气温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所以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
2.展示北京四合院、窑洞、竹楼和江南水乡房屋图片,思考江南水乡、竹楼、窑洞、四合院等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学生回答:
北方冬季长而严寒,北京四合院便矮小紧凑,密闭程度高,取暖效果较好;黄土高原的居民,常以窑洞为房屋,温度变化小,有冬暖夏凉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炎热、降水丰沛,所以傣家竹楼没有墙,悬于地面之上,便于通风散热;我国南方夏季长而炎热,江南水乡民居多高大宽敞,通风散热条件好;
得出结论: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不同地区,建筑结构相差很大。
D组:气候与健康。
1.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疾病受气候中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认识气候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要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远离疾病。四川、湖南、重庆、贵州等地气候潮湿,而辣椒恰恰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脾等功效。学生根据思考题回答由气候引起的疾病:关节炎、风湿病、哮喘等。潮湿的环境可引发关节炎、风湿病;寒冷、干燥的环境可引发哮喘。
2.出示图片气候除了能影响或危及生命健康之外,能否影响人们的心情?
列举当地名吃。得出结论:不同地方因气候不同,饮食差异明显。
完成以下填空:
长时间的阴天或雨天,人们心情____
长时间炎热或干燥_____
阳光明媚、风儿和煦的日子_____
3.分析归纳:北方和南方地区主食差异是由气候因素间接影响导致的。
学生观看图片分析不同地区居民着装与气候的关系: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服装薄厚、颜色、材料、款式有很大差别。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世界不同地区的服装差异和气候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民居建筑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人们身心健康的紧密联系。
衔接过渡:气候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对人们的生产活动也会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接下来我们探究第二部分内容: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一)展示交流: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与气候有关的农业谚语。大家知道有哪些农业谚语?
探究1:农业谚语与气候。
展示“瑞雪兆丰年”体会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的经验概括。
展示“数九歌”。
探究2:农作物与气候。
课本小明和小丽的对话,结合“友情提示”内容,你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
展示苹果树的生长环境:
展示香蕉树的生长环境:
学生各抒己见回答:“瑞雪兆丰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数九歌”。
仔细体味“瑞雪兆丰年”了解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的经验概括。
(二)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
1.保温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2.增添肥料。
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3.冻死害虫。
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这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
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不利于热带的香蕉生长。海南是热带季风气候利于喜高温和水分的香蕉生长,反而不利于温带的苹果树生长。
通过“瑞雪兆丰年”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古人的农业生产谚语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衔接过渡: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差别很大。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生产活动也有差别。气候除了影响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四、合作探究
(一)展示交流: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是由气候条件引起的。
展示:北方“马拉车”、南方“乌篷船”。
教师强调古代交通运输与气候的重要关系。
探究1:灾害性天气与交通运输。
播放视频:国内新闻全国10省份3287万人遭雪灾。
讲述:雪灾是由于长时间大规模量降雪以至积雪成灾,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它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影响尤为重要。请同学们思考:除了降雪影响交通运输还有哪些天气影响交通运输?
课件出示洪涝、台风、冻雨、大雾图片,了解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探究2:我们家乡有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回答不全的教师适当补充。
课件出示干旱图片,思考我们是如何预防和减轻其带来的危害的?
教师强调:干旱的预防和减灾措施:修水库、打机井、人工降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探究3: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说出外出活动时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二)教师假设2种情况下如何躲避?
1.雷雨闪电。
2.洪涝灾害。
小组讨论
1.雷雨闪电。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2.洪涝灾害。
(1)不要惊慌,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如洪水来势很猛,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木板等。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2)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3)为防止洪水涌入室内,最好用装满沙子、泥土和碎石的沙袋堵住大门下面的所有空隙。如预料洪水还要上涨,窗台外也要堆上沙袋。
阅读教青藏铁路建设攻克冻土难题。
阅读并思考:
1.冻土对铁轨的危害。
2.铁路专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观看“南船北马”图片合作探究为什么会有“南船北马”之说,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讨论回答:
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
观看视频了解雪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共同讨论哪些天气影响交通运输?(洪涝、台风、冻雨、大雾等)
学生在回答时可能提到滑坡、泥石流进而强调上述灾害属于地质灾害。
小组讨论交流。(干旱、暴雨、高温、大风、冰雹、大雾等灾害性天气)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欣赏回答,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南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各异,从而认识到南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注意观察、敢于质疑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认知。
通过对避免灾害性天气侵袭的方法学习使学生掌握在紧急情况下的躲避,学会生存。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师总结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不再是睡炕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不再是南船北马等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梳理知识体系:
在自然界里,人们要想生活得更美好、更久远,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整体感知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把握学习过程,理解本节课的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巩固。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