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课件(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课件(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1 11: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观察下图,描述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并推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可能原因。
特点: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后,气温显著上升。
原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变化之中,当前的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人为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排放大量温室气体;②破坏植被,森林面积减小。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国家安全、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能够说出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人地协调观: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碳
(1)作用:碳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地球上生命赖以存在的
(2)分布:科学研究表明,99.9%的碳贮藏于 和 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分布在大气、 和 中。
2.碳循环
(1)概念:碳元素不断地在 、水圈、 以及 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 ,通过 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 ,重新返回到大气中。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之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对 ,并维持着动态 。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物质基础
岩石圈
生物圈

生物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植物吸收
光合作用
有机碳
化石燃料
稳定
平衡
2.碳循环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碳的生物循环是指碳在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的流动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质,然后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作用又从有机物质转换为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个周期约需20年。
3.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探究活动一:
1.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
2.思考:近地面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增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哪种作用?
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增长
消耗大量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人类对森林、草原等大规模的破坏
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贮存减少
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增强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知识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海岸侵蚀加剧
风暴潮加剧
海水入侵
淹没土地
洪涝灾害加剧
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土地盐渍化
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知识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极端天气频发
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三、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三、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全球性,因此,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碳减排,解决气候危机,亟需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已经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并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共同探讨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与行动。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不同,在具体负担的责任上应有区别。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发达国家碳排放量较大)。
三、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2.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为了平衡各国利益,鼓励较少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
探究活动二:广西隆林“卖炭记”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08年,广西隆林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荒芜多年的山岭上,种植了2.5万亩马尾松、酸枣、杉木和桦木等林木。2011年,该公司获得全体生物碳基金18.9万元的碳汇款,到2014年该公司累计获碳汇款92万元。碳汇林不仅有可观的碳汇收入,几十年后成材林的经济效益会更可观。
1.广西隆林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如何“卖炭”的?
2.该公司在荒芜的山岭上植树造林可以获得哪些效益?
参考答案:
1.通过在荒芜多年的山岭上种植马尾松、酸枣、杉木和桦木等树种,营造碳汇林来“卖炭”。
2.
(1)经济效益: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产值的提高;
(2)社会效益: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
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碳排放,中国在努力!
四、碳减排中的中国贡献
自主阅读63-64页,归纳总结中国的贡献:
中国的承诺: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与自信
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的行动: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非化石能源生产;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
中国的成就:我国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课堂巩固:
日本、加拿大等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 )A.大气中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B.两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 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
2.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要负更大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A.消耗的资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C.防治技术先进 D.用于防治污染的经费充足
B
B
课堂巩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的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每10年向北迁移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10年向西迁移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12~13题。
12.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13.北美东部的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改变
A
D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课堂巩固:
A
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