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声音与环境》全章复习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要点诠释: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要点二、乐音的特征
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源的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主要音色不同。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要点诠释:
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 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要点三、噪声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如:家庭装修时电钻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
(1)理想声音环境是白天不高于55 dB,夜间不高于45 dB;
(2)超过70 dB人就会心烦意乱。
3.噪声的防治:
(1)从噪声的产生处防治噪声;
(2)从噪声的传播过程中防治噪声;
(3)从噪声的接收处防治噪声。
要点诠释:
(1)噪声的来源:①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②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③社会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的喧哗声;④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噪声往往只能减弱,而不是完全的消除,因为在一些生产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噪声的。
要点四、声与现代科技
1.奇异的声现象
(1)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耳朵听见就成了回声。
(2)共鸣: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放在桌子上,敲击其中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发出了声音,这种现象称为共鸣。
2.超声: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超声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3.次声: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次声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对人体有害。
要点诠释:
声和声音,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声音的概念相对较窄,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在声的利用这一节中了解声音、超声、次声的应用。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