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
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
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政治斗争、社会发展、民俗风情。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在北魏时期,从云冈石窟的威严、粗犷、雄健到龙门石窟的活泼、清秀、温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由此,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应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比以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迦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成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诫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冈石窟开凿就是因为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
B. 由高僧昙曜雕琢出来大石佛反映出了“政教合一”的主张。
C. “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北魏鲜卑族艺术文化。
D. 云冈石窟的雕塑具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冈石窟是一部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的北魏王朝断代史。
B. 云冈石窟是由皇家主持、依山开凿而建,它威严庄重,是北魏洞窟的一部分。
C. 隋唐石窟雕塑形成与北魏对应的另一种美的典型,这与当时社会统一和安定有一定关系。
D. 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那含义甚多、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
3.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
A. 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B.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C. 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D. 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4. 请简要概括云冈石窟包含的北魏文化元素。(4分)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写出了岛上的寂寞,但排长说“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给了父亲自信与坚定。
B. 父亲给母亲写信,每一封信都是介绍岛上的美好与快乐,没有写过半句在岛上的苦与累,这表现了父亲对小岛的喜爱。
C. 母亲上岛的坎坷遭遇,侧面表现了岛上的艰苦生活,这与父亲书信中所描绘的迷人小岛形成对比,这使母亲看到了父亲的乐观。
D. 父亲在一个特大风暴之夜依然决定上塔修理发生故障的柴油机,维护好航标灯,表现了父亲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祖国的忠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语言质朴无华,如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但也不乏幽默风趣,如介绍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B.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C. 小说主人公是父亲,却也刻画了一位坚定执着的母亲,母亲的出场能更”全面地展现守岛生活的艰辛,从而突出父亲的担当与乐观。
D. 小说的结尾写道了父亲“眼角却淌下泪水”是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的欣慰,被母亲誓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题目“灯塔”的含意。(4分)
9. 《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人物、情节、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也,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
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
调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事无大小,永咸决之。吏有不能办者,私相靳①曰:“尔非郭司录耶!”通判郑州,燕山兵起,以永为其路转运判官。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安抚使王安中莫敢问。永白安中,不治且难制,请见而显责之;不从,则取其尤者磔之市。乃见药师曰:“朝廷负将军手?”药师惊日:“何谓也?”永曰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药师虽谢无愧容,永谓安中曰:“它日乱边者必此人也。”已而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
会金人趋京师,所过城邑欲立取之。是时天寒,城池皆冻,金率藉冰梯城,不攻而入。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金人至城下,睥睨久之而去。
永博通古今,得钱即买书,家藏书万卷,为文不求人知。见古人立名节者,未尝不慨然掩卷终日,而尤慕颜真卿为人。(杜)充之守大名,名称甚盛,永尝画数策见之,它日问其目。曰:“未暇读也。”永数之曰:“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此当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充大惭。
靖康元年冬,金人再犯京师,中外阻绝,或以两宫②北狩告永者,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大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其忠义盖天性然。
(节选自《宋史 忠义》)
【注】①靳:讥笑,奚落。②两宫:指宋徽宗、宋钦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B.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C.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D.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什一,十分之一。古代赋税制度,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叫做“什一之税”。
B.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之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之责。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类似于现在的“省”。“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文中的“路”意义相同。
D.北狩,指到北方打猎,这里运用了春秋笔法,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撤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永不畏权势,坚持原则。他任丹州司法参军时,太守贪图私利无所顾忌,郭永多次根据法律制裁他;太守凶神恶煞地逼迫郭永,郭永不为所动。
B.郭永体恤民情,反对腐败。面对太原主帅对大谷县的严重的掠取,他写信给幕府反对,表示如果不能获得应允,将呈递弹劾自己的文书而弃官回家。
C.郭永喜爱藏书,仰慕贤者。他得到钱就买书,家藏书万卷,写文章不求别人知道;读到有名节的古人,常常掩卷感慨,叹息终日。
D.郭永足智多谋,忠于朝廷。他取消了捕鱼的禁令,百姓捕鱼,池不冰结,阻止了金人登城;听到两宫北狩的消息时,号哭气绝,从此重疾不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2)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
14.文中杜充为什么大惭?这反映了郭永怎样的性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6.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 _ 。
(3)《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③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 ④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给文中空缺部分填上恰当的诗句,符合原文意境的一项是( )(3分)
A.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 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B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 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C.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②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
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 ①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④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线上。(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药食同源”,即食物和药物具有同源性,这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虽然这一概念出现于近现代,①________。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所写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尽管药食同源,但药与食终有别。其中,那些既有食用性又有药用性的物质,被称为药食两用物质。②________,如橘子、山楂、赤小豆、龙眼肉、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南瓜子、蜂蜜等,它们既属于中药,③________;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满足口腹之欲。
明确了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才能安全地发挥食物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功效,否则会适得其反。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
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
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
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兴趣呢?本周要开一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作一个主题演讲。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A项,“云冈石窟开凿就是因为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错误,选项以偏概全,B项,“由高僧昙曜雕琢出来的大石佛反映出了‘政教合一’的主张”错误,D项,“云冈石窟的雕塑具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特点”错误
2. D “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那含义甚多、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错误
3. D “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错误
4. ①政治方面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 的政治主张,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②建筑方面体现了传统建筑原貌;③艺术方面体现了北魏鲜卑族艺术文化。
5. ①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特征,先总说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再分别论述云冈石窟包含的北魏文化元素,最后总结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②主体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政治、建筑、艺术三个方面来论述云冈石窟包含的北魏诸多文化元素。
6. A “排长说‘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给了父亲自信与坚定”分析错误。
7. B “侧面烘托”分析错误
8. ①灯塔是指父亲在岛上所守护的航标灯,能够对夜行的船舶进行指引。②灯塔是父亲身上的坚守、乐观与忠诚的品质,一直指引我前行。③父辈们的爱国精神、默默奉献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9. ①主要塑造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而且母亲与他一起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②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小说的主旨鲜明的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C两项为一组,B、D两项为一组。第一,“客遇之礼无所不至”,“客遇之礼”是主语,“无所不至”是谓语,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不必拆分;故排除B、D项;第二,“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中“未有尺寸功”“报上也”都用来陈述主语“将军”,不必拆分。所以排除C项。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其实是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撤退”说法错误,北狩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委婉说法。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从此重疾不起”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大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是说郭永号哭气绝,倒在地上,家人把他抬回去,好几天不吃东西,听说大元帅府的檄书来到,才勉强吃了一顿饭。原文并没有写他从此重疾不起。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2)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
【参考答案】(1)太原的主将任用重臣,经常摆酒筵,每次花费千金,都从各个县索取,其中对大谷县的盘剥尤其厉害。
(2)郭药师屯驻在边地,依仗皇恩非常凶暴,到集市上买东西不照价付钱,又殴打百姓,直到打伤眼睛折断四肢才罢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宴”,摆酒筵;“飨费”,招待客人花费;“敛”,征收,盘剥;“诸”,兼词,之于;“亟”,急,厉害;(2)“屯”,驻扎;“怙”,依仗;“直”,通假字,通“值”;“支”,通假字,通“肢”;“已”,停止。
14.文中杜充为什么大惭?这反映了郭永怎样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1)杜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受到郭永指责。(2)反映了郭永不愿媚上、敢于批评的性格。
【参考译文】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年轻时刚强英明。继承祖先的官职担任丹州司法参军。太守是个习武之人,无所顾忌的谋取私利,郭永多次根据法律制裁他。太守非常愤怒,凶神恶煞地逼迫郭永,郭永不被动摇,太守就假意说好话把他推荐给朝廷。后来太守想更改已经定罪的案卷,郭永竭力争辩,但太守不听从,郭永用袖子举起文书还给他,拂袖离去。
不久又任大谷县知县。太原的主将任用重臣,经常摆酒筵,毎次花费千金,都从各个县索取,其中对大谷县的盘剥尤其厉害。郭永上书到主将的府署,说:“(赋税如果)不是按十分之一的收取的,(其余的)都是民脂民膏,怎么可以用来充当宴会的经费呢?如果没有得到命令,我将检举揭发让你们回家。”府署因此不敢强迫征收。
调任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中事情无论大小,都由郭永决断。官吏有不能办理的,私下相互嘲笑说:“你不是郭司录!”通判郑州,燕山战事兴起,让郭永担任那个路的转运判官。郭药师屯驻在边地,依仗皇恩非常凶暴,到集市上买东西不照价付钱,又殴打百姓,直到打伤眼睛折断四肢才罢休。安抚使王安中不敢过问。郭永告诉王安中,不惩办将难以控制他,请见到他明确地责备他;如果不从,就抓住那些罪行严重的在集市上斩了。他就去见药师说:“朝廷有对不住将军的地方吗?”郭药师吃惊地说:“这是什么意思?”郭永说:“前些日子将军骑马归顺朝廷,皇上推心置腹地和将军交谈,像客人那样招待你,礼节无所不至,而将军没有立下尺寸的功劳报答皇上。现在委你以重任,你却放纵部下残害百姓不加禁止,平常尚且这样,如果情况紧急时怎么办呢!”郭药师虽然谢罪但没有惭愧的神色,郭永对王安中说:“将来败坏边事的一定是这个人。”不久调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碰上金人向京师进发,所经过的城邑都想立刻攻占。这时天气寒冷,城池都被冻住,金人一概利用在冰上设置梯登城,不攻而进入城中。郭水刚妤在大名,听到消息,首先放松了在濠沟中捕鱼的禁令,人们争着出来捕鱼,冰不能冻住。金人到了城下,观望了很久而离去。
郭永博通古今,得到钱就买书,家藏书万卷,写文章不求别亼知道。看到古人有立名节的,没有不合上书感慨叹息终日的,尤其仰慕颜真卿的为人。杜充守卫大名,名声很大,郭永曾经谋划了几条策略去见他,过了几天问事情的眉目。杜充说:“没有时间阅读。”郭永数落他说:“人有志向而没有才能,喜好虚名而丢掉实际,骄横傲慢刚愎自用而取得名声,用这来担当大任,很少有不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你们值得让我和你们一起处理政事吗?”杜充非常惭愧。靖康元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内外被隔绝,有人把两宫被迫北行的消息告诉郭永,郭永号哭气绝,倒在地上,家人把他抬回去,好几天不吃东西,听说大元帅府的檄书来到,才勉强吃了一顿饭。他的忠义大概是天性使然。
15.B项,分析不当。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战役迅捷有力。
16.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18.B
19.B
20.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1.①但这一思想自古有之 ②生活中常见的药食两用物质 ③有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功效
22. (1)“药食同源”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2)药食两用物质既有食用性又有药用性;
(3)明确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才安全有效。
23.本题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人文情怀和写作能力,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考生审题立意时既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注入的人文精神,又要思考当前的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将立意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审题的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也可以在“同”的基础上,针对其“异”分解论证。
【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科技成果的名字或者来自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或者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古代人物,从中可见中国科技人的情怀和抱负。写作时要注意班会的主题“科技与人文”。用这些具有丰富人文气息的词语为科技发展命名,可以看出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理想,传播了中国文化,弘扬了中国精神,具有不忘过去和继往开来等特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人文情怀、探索精神和理想抱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立意】①科技发展携带着人文气息才更能彰显中国特色;
②用科技将祖先的梦想神话变成现实;
③传统与未来、希望的交融;
④中国厚重的古典文化,在现代,在全新的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
⑤中国科研人浪漫的人文情怀助推了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