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姚鼐
登泰山记
五岳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五岳之首”
“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泰山:
记
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和态度。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清代桐城派领袖姚鼐,师承刘大櫆,上溯方苞。他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倡导”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
“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
——姚鼐《复秦小岘书》
义理
考据
辞章
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听读课文
思考:
总结各段内容
本文行文思路
总结各段内容
1.地理位置
2.登山经过
3.泰山日出
4.人文景观
5.自然景观
文化常识:关于“阴”和“阳”
口诀: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
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淮阴(淮河之南) 汉阴(汉江之南)
衡阳(南岳衡山之南) 湘阴(湘江之南)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
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
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
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思考
①乘:
②限:
③磴:
④循:
⑤崖限:
⑥几: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界限,这里指城墙
石级
顺着
像门坎一样的山崖
几乎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⑦负:
⑧烛:
⑨居:
背
照
停着
研读第二段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天门)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由
循
越
复循
遂至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登山路线: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 “负” “居”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
②五鼓:
③极天:
④采:
⑤绛皓驳:
⑥偻:
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五更
天边
同“彩”
大红、白、杂色。
驼背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研读第三段
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朱砂
绛红
朱砂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日出前
日正出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而皆若偻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思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行宫:
②漫:
③失:
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磨灭
缺失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研读第四段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思考
人文景观
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
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圜:
②罅:
同“圆”
裂缝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
研读第五、六段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思考
自然景观
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
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
作者游泰山后的总体印象:
1.泰山苍劲峻峭
2.泰山之冬的静美
第六自然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
写水:无瀑水
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思考:姚鼐是按照什么顺序书写游记的呢?
以时间、游踪为序
思考:对于写景记游的内容,作者如何安排主次?
明确:如“苍山负雪图”和“泰山日出图”是着重描绘,而岱祠、碧霞元君祠、古石刻以及山顶风貌则一笔带过。这些特点使全文有条不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辞章
①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②遣词造句精妙传神,巧用动词,言简意深。
③叙述语言有条不紊,布局谋篇,详略得当。
言有序
雅洁有序
辞文雅、简洁
王达敏:“《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
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义理
登览泰山之壮美,理当心情激荡,当时大雪满山而姚鼐却异常云淡风轻,多少“行路难”都化作了波澜不惊。尽管这表现了姚鼐处世性格的坚强、洒脱,但是姚鼐从泰山中汲取到的内容却与他人不同。
“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志在天下的远大抱负
为理想隐忍的生死取向
宋明理学发挥了儒家思想,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圆融;生活经历的苦难并不重要,而要超越苦难,无动于心,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宁静、充实和快乐。在理学家表现山水风景的诗文中,那种充盈天地的自足精神和淡定、洒脱的精神境界尤其突出。
《登泰山记》中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这正是《登泰山记》所表达的“义理”。
反映在文字上:客观、冷峭、拙涩、凝练
考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治学传统。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
——姚鼐《泰山道里记·序》
叹惜天下地理名物的讹误,强调实地考察 严谨求实
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段落体现了姚鼐“考据”的创作思想?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之著来结合自身实地考察。
在《登泰山记》中,姚鼐表述自泰山南麓登山的历程,介绍登山路径,交代地名;结尾处涉及了古代遗迹等,不露痕迹地随文加入考据。这些文字都是他的观点、精神的反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构思,都涉及切实的调查研究。
对地理知识、地理勘察的浓厚兴趣
对泰山地理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在《登泰山记》里很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脚丈量土地,以笔记录风景
其级七千有余/日上,正赤如丹……绛皓驳色
义理
考据
辞章
姚鼐《登泰山记》
三者兼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