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积累与运用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2 13: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 执笔: 课题:积累与运用一 课时:第一课时
三个维度 A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B过程与方法(核心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延伸性目标)
教学目标 A?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B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C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质。
教学流程 五个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科组研讨意见
课前准备疏理问题 布置预习,准备相关练习。 ?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1.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2.交流课前找到的句子   
自主探究方法引领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生朗读名句,交流名句的共同特点。
互动交流知识提升 教师补充一些名句。 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巩固拓展课后延伸 将自己喜欢的名句介绍给大家。 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课后反思
五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 执笔: 课题:积累与运用一 课时:第二 课时
三个维度 A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B过程与方法(核心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延伸性目标)
教学目标 A?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B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内交流来完成。
C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五个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科组研讨意见
课前准备疏理问题 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分角色读师生对话。2.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自主探究方法引领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互动交流知识提升 1.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 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巩固拓展课后延伸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
课后反思 、
五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 执笔: 课题:积累与运用一 课时:第三、四课时
三个维度 A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B过程与方法(核心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延伸性目标)
教学目标 A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B将自己的写作应用于实践。
C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五个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科组研讨意见
课前准备疏理问题 拉萨的图片和挂图。 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自主探究方法引领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