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1 15: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寿二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3.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广告逐渐衍化为招牌、酒旗、商品展览等广告表现形式,并出现彩楼、欢门、印刷品等新型广告,使中国古代广告发展走向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
A.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营造 B.民营和官营商业竞争十分激烈
C.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D.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4、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6、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试题第1页,共6页)
7.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A.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C.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后期的研究比主流观点更可信
8、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9、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0、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12、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
(试题第2页,共6页)
13、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 29 24 47
1936 30 24 46
1937 37 26 37
1938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 D.土地兼并的趋势
14、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连接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商品市场—行政计划—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掀起农业集体化 D.下放经营自主权
15、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16、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尽管这一学说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将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A.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B.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C.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D.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17.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写道(概括):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学校成了企业的一个缩影。单一校舍逐步让位于大型集中的学校,学生不能挑战教师的权威,老师会给学生制定作业标准。测验是标准化的,要根据时间和效率来评估。学生被告知交换信息是要被惩罚的欺骗行为。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只有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时,这种教育模式才能被改变。据此请推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表现为: A.分散型、合作性 B.集中化、理性化
C.公平性、理性化 D.集中化、标准化
(试题第3页,共6页)
18.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一做法
A.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发展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适应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解决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
19、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20、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
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试题第4页,共6页)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8分)
2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土地政策简表(部分)
时期 相关政策 内容概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保护富农,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业合作化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人民公社化 把农业合作社转化成为既有农业又有工业的基层单位——公社
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国家或集体土地,缴纳一定税额,自负盈亏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农村家庭保留土地承办权,将经营杈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试题第5页,共6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中至少一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展开,自拟
论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指出历史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洪仁玕,是最早加入太平天国起义组织拜上帝教的早期会员,是天王洪秀全族弟。洪仁玕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历法,参加科举失败后以教私塾为生。他在思想上深受其兄长洪秀全思想影响。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时,洪仁玕尚在广东清远游历,未能参加金田起义。洪秀全率军离开广西,清廷在广西搜捕洪秀全亲属,未能赶上起义军的洪仁玕被迫逃亡香港。洪仁玕在香港,结识瑞典传教士韩山文,受洗入教。韩山文死后,他任布道师,学习天文,留心西方文化,通过学习,洪仁玕的思想认识达到了新的飞跃,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仅有农民意识的人,他已成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洪仁玕后来得到传教士资助,从香港抵达南京,加入了太平夭国。这时正值天京变乱之后,早期的领袖或战死沙场,或在内江中被戮,翼王石达开又率兵出走,朝中无人。天王不得不倚重洪仁玕,不出一月,累累加封而至“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命他总理朝政。为了挽救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这是近代第一个完整的向西方学习的纲领。洪仁幵见识不凡,但缺少行政、军事才能,他得不到太平军将领和士兵的支持,《资政新篇》也未能推行。
——根据沈渭滨《洪仁玕》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洪仁玕思想的来源。(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C C D A B D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D C B D A C D B
二、非选择题:40分
21[答案] (1)特点:周朝在徭役和医疗方面优待老人及其家庭;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北魏,创“存留养亲”制度(宗法伦理道德规范直接提升为法律规范);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并注重精神养老;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并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8
原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宗法制的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4
(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8
22.(10分)观点评分要求:论题中包含的政策明确清晰且必须出自材料;论据准确无误,史实引用合理,不照搬照抄材料,紧密围绕所提出论题;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严密,表述流畅。
示例一:论题: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适应了当时的斗争局势。
论述: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加之日军“扫荡”使得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双减双交"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
综上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示例二:论题:土地政策的制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论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刚刚恢复稳定,但生产力并没有获得新的发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阶级的做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使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恢复;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时代所需,农民可以承包土地,自负盈亏,适应了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社会经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土地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可以更好地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23.(10分)(1)①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②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影响;③在香港所受西方思想的熏陶。(4分,一点2分)
(2)①天京变乱使其失去实施的和平空间;②未解决农民关注的土地问题,不能得到农民出身的太平军将士支持;③洪仁牙本人缺乏行政才能。(6分,一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