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 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3:2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2
0
2
1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作者,了解长征。
3.了解七律。
4.认写字词、理解词语。
返 回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大意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采桑子·重阳》。
  人生格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背景资料
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文体知识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




易 错


“厂”里面是两个“土”。
下面是“糸”,不要写成“系”。
词语听写
七律 云崖 渡过 铁索
返 回
学习内容
1.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2.诗歌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毛泽东及中国
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
气概?
第二阶:阅读理解
返 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声朗诵诗歌,画出停顿。
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道路遥远险阻。
②等闲:平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①只等闲②。
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品读古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领全诗
一切困难
  “等闲”为“平常”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将困难轻轻一描,与“不怕”形成呼应,“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蔑视敌人,藐视困难,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③腾细浪④,乌蒙磅礴⑤走泥丸⑥。
诗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品读古诗
③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④细浪:小浪花。
⑤磅礴:(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险峻。
⑥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而“腾”与“走”这种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显示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对比
对比
五岭
乌蒙山
⑦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⑧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沪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金沙水拍云崖⑦暖,大渡桥横铁索⑧寒。
诗意: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品读古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这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沪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此联对仗工整,以环境和事物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对比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⑨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⑩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⑨过后尽开颜 。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品读古诗
  “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千里雪”的岷山,但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喜”从心生。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
爬雪山
诗歌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不论是开篇直白表述的“不怕远征难”,还是结尾长征胜利的“尽开颜”,不论是把艰难险阻视为“细浪”“泥丸”的比喻和夸张,还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暖”“寒”对比,都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而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则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作为诗人的万丈豪情。
远征难→只等闲
万水千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分 述
七律·长征
总 起
金沙河→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乌蒙→走
五岭→腾
总 结
三军勇往直前
结构图示
红军不畏艰险
返 回
学习内容
夸张。
第三阶:方法学用
返 回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本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了红军敢于蔑视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夸张可分为三种形式,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夸张
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
味来了。”
夸张
那么,怎样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呢?
一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二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注意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事实。
扩大
超前
危楼
丰富想象强烈共鸣
夸张
缩小
白发
高百尺
三千丈
乌蒙磅礴
五岭逶迤
泥丸
细浪
麦苗
白面包子
返 回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生字检测。 (2)词语检测。
(3)课文内容检测。
第四阶:课后练习
返 回
课后习题1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朗读时,首先要注意语气的变化。“红军不怕远征难”中“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的困难重重;“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战士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其次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如,在诗句的前半部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与后半部分“腾细浪、走泥九、云崖暖、铁索寒”的语气处理上,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形成“高大与细小、暖与寒”的鲜明对比,体现出虽然江河险峻,山峦巍峨,但红军战士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同时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强角色体验,想象自己成为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想象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再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后习题1
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填空、想象画面等方法进行背诵,加强积累。可以先抓住每行诗的关键词语,“远征难”“只等闲”“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再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一些情景,这样能提高背诵的速度。
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2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这两句诗写山。“逶迤”“磅礴”原本是表现山之高大蜿蜒,可作者笔锋一转,这险峻的山,在红军看来,却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两句诗前半句都是写自然条件的险恶,后半句都是写红军战士的主观感受,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豪情壮举和英雄气概。
课后习题2
◇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沪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沪定桥的惊险悲壮)。
这两句诗写水。从中可以感受到“巧渡金沙江”时的喜悦、“飞夺沪定桥”时的悲壮。“暖”字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随堂检测
(1)红军顺利地dù hé ( )了。
(2)这是一棵长在xuán yá ( )边上的树。
1.看拼音,写词语。
渡河
悬崖
随堂检测
(1)“走泥丸”的意思是从泥九上走过。( )
(2)“三军”指的是三路长征大军。 ( )
(3)“七律”是指每句七个字的律诗。 ( )
(4)《七律·长征》中第3—6句用了对偶的手法。 ( )
2.判断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 ”。
  
随堂检测
乌蒙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江
3.这首诗是围绕“( )”
这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
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例:攀(五岭)
(1)越( ) (2)渡( )
(3)夺( ) (4)翻( )
泸定桥
岷山
返 回
学习内容
一字师
第五阶:课外拓展
返 回
课外拓展
一字师
在历代的诗话中,有很多“一字师”的故事,记载了诗人琢字炼句的逸闻佳话。这样的趣话古代有,当代也有。
1952年元旦,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给毛泽东写信,建议把《七律·长征》原诗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改为“水”。这样,既可避免与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重复,在意境上也不显得太露。
后来,毛泽东虚心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欣然称罗元贞是自己的“一字师”。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