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题 《端午粽》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 部编版 □所属章节:一年级下册 第10课
设计思路 端午粽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从我国的传统节日导入,采用溯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 本节课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 考虑到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课文内容以及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一个新偏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如“带、端”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通过字理讲解粽字的由来,在归类讲解本课中其他带有米字旁的生字,之后拓展课外两个带有米字旁的生字,让孩子能够通过了解汉字的由来系统地识记汉字。中国汉字是我们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字,了解汉字的奥秘,让孩子们能够爱上汉字,从而让他们更多地使用汉字,能够让他们增长对汉字的见识。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也能更好地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相信只要孩子们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把汉字记准确,记牢固。而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要有能力和耐心去让同学们带领学生感受汉字的美,体验汉字的美,获得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许才是最适合孩子们的内容。最后,引导我们孩子爱上我们祖国的传统且优秀的文化,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念、端、米、粽、带,精、粗、糯”8个字,理解字意。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结合偏旁、理解字理等方式识记生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包粽子的习俗、来历,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念、端、米、粽、带”;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念” 端午节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他的来历源远流,最早端午节是南方先民为了祭拜龙祖的节日。后来传说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你看,纪念的念里藏着一颗心,他指的是在心里常常想起。上半部分的“今”本来提醒读音,到了现在,“今”不能表示读音了,成了记号。不过,“今”是前鼻音,还是能提醒我们“念”也是前鼻音哦。 屈原一生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所以人们至今都常常想起他,怀念他,这些词语请你和老师一起读一读:想念,怀念。 当我们想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时,会常常说起它,所以“念”又有了说和读的意思,比如“念书”“念经”。 二、识记“端、粽、糯” 端午节里的“端”表示开始的意思,这个节日原来也叫“端五节”指的是农历五月里的第一个五日,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从端午节的名字里,你知道他在哪一天吗?没错,就是五月初五。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童谣,感受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绒,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牢记。” 端午粽的粽右边是个“宗”字,作为音符提醒“粽”的读音,那粽带有米字旁,为什么呢? 课文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页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一颗红红的枣。”原来,粽子常常使用糯米做成的,糯米是一种粮食。所以“糯”也带有米字旁。 最早的时候,米除了指大米,还表示小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所以带“米”字旁的字,通常和粮食有关。 米这个字有趣极了,上下的笔画是米粒的形状,中间一横表示筛米用的筛子。用筛子筛米,一些稻壳呀,沙子呀,碎米粒啦,就会从筛子孔里掉下去,留在筛子里的,就是比较好的米啦。 三、认识“精、粗” 我们来看看带有米字旁的“精、粗”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和米有什么关系?别着急,老师用一幅图来帮助你们。 “精”指的是留在筛子上的比较好的米,还是掉在地上的米? 对,“精”原来指的是经过挑选的上等细米,这样的米最好了。所以后来“精”还用来表示完美、最好。例如“精美”“精彩”。 你能同“精美”或者“精彩”说一说句子吗? (这本故事书的插页十分精美,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 观众对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 和“精”相反的是“粗”,粗米可能是怎样的米呢? 师:是的,是比较差的米,不大好吃,你喜欢这样的米吗? 那你一定也不喜欢这样的词出现在你身上:粗心、粗鲁 粗心的人经常会办不好事情,粗鲁的人不受欢迎。 五、认识“带” 最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有趣的汉字,“带”,这是个象形字,看图,你觉得它像什么呢?看图,像是古人腰间系的带子,下面的“巾”提醒我们,这个“带”大部分是布做成的。“带”常表示又细又长的物品,如领带、鞋带、海带,带后来还指一种动作,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你能试着用带说一句话吗? 六、小结 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本节课学到的生字:有课文里的 念、端、米、粽、带,还有生活中的,精、粗、糯。希望同学们能和他们交朋友,这节课就上到这了。 七、教学反思 端午粽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从我国的传统节日导入,采用溯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 本节微课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 考虑到微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课文内容以及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一个新偏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如“带、端”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通过字理讲解粽字的由来,在归类讲解本课中其他带有米字旁的生字,之后拓展课外两个带有米字旁的生字,让孩子能够通过了解汉字的由来系统地识记汉字。中国汉字是我们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字,了解汉字的奥秘,让孩子们能够爱上汉字,从而让他们更多地使用汉字,能够让他们增长对汉字的见识。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也能更好地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相信只要孩子们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把汉字记准确,记牢固。而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要有能力和耐心去让同学们带领学生感受汉字的美,体验汉字的美,获得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许才是最适合孩子们的内容。最后,引导我们孩子爱上我们祖国的传统且优秀的文化,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