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2
0
2
1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7 开国大典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义勇军进行曲》简介。
3.认写字词、理解词语。
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是按什
么顺序叙述的?写了哪些场景?
课文大意
本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叙述的。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放礼炮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义勇军进行曲》简介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1935年,为广为传唱的救亡歌曲。歌曲节奏坚定有力,表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和信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书写指导
最后一笔横都要写得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
宣
坦
易写错
隆
爆
右下部的部件不是“水”。
不要丢掉右部中间的横。
词语听写
政府 外宾 汇集 爆发 宣告 检阅 制服 坦克 距离 预定 排山倒海 就位 雄伟 肃静 语调 完毕 一致 高潮 次序 栏杆 隆隆 射击 灯盏
近义词
反义词
汇集—聚集 挺立—屹立瞻仰—景仰 宣告—宣布庄严—庄重
排山倒海—翻天覆地
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汇集—分散 挺立—弯曲庄严—轻浮 肃静—喧哗
词语解释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四面八方】指各个地方。也泛指周围的各个方面。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排山倒海】排:推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
势猛,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词语解释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繁多。引申为各式各样。
【阅兵式】检阅军队的仪式。
【装甲车】作战用的装有防弹钢板和武器的汽车或列车。
【游行】广大群众为了庆祝、纪念、示威等在街上结队而行。
第二阶: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1.了解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2.细读课文,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注意课文对各个场面的描写。
1.读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侧面突出了典礼的盛大与隆重。
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总人数
1.读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总起句:“面”的描写
分述:“点”的描写
比喻、总结
用“总—分—总”的写法,写出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2.感受开国大典中的各个场面。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面”的描写
突出了群众激动的心情和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宣告成立
“点”的描写
“面”的描写
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宣告成立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点”的描写
反复
“面”的描写
“面”的描写
升旗鸣炮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对鸣礼炮的场面描写,两个“只听见”写出了当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而“雷鸣般的掌声”写出了人们听到礼炮声的喜悦和激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它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全场热烈欢呼。
宣读公告
“面”的描写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点”的描写
第5—10自然段写了哪三个场面,哪些是“点”的描写,哪些是“面”的描写?
场面 “点”的描写 “面”的描写
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升旗鸣炮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宣读公告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阅兵盛况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接着……接着……接着……
“面”的描写
“点”的描写
正面描写
点面结合
海军(服装颜色特点)
步兵(方阵行进特点)
炮兵(武器特点)
战车师(队列特点)
骑兵师(队列特点)
空军(队列特点)
行进顺序
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
各兵种方队特点
阅兵盛况
侧面描写
群众的动作:嗓子都喊哑了 手掌都拍麻了
对群众的神态、动作描写,侧面印证了阅兵式的场面宏大,气势雄壮。
群众的神态:欢喜 激动
夸张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光明充满北京城
开国大典
盛况空前
大典前
热烈庄严
大典后
大典中
人员广泛
场面红火
升旗鸣炮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游行壮观
光明充满北京城
结构图示
隆重庄严声势浩大
第三阶:方法学用
学习内容
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
本文中多次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如第11、12自然段,对阅兵盛况的描写,按照阅兵式进行的顺序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方面内容。先是对总体的描写,如,“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些是对“面”的描写。而各兵种的部分是具体的“点”的描写,并且从各角度写出了不同兵种的特点:海军突出服装颜色特点,步兵突出方阵行进特点,炮兵突出武器特点等。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表现出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点面结合法
为了更好地表现所要描写的事物,反映事物的特点,在表达中,既要描写代表事物整体、反映事物全貌的“面”的情景,又要刻画突出事物局部特点的典型、个别的“点”的场景。
那么,怎样做到点面结合呢?
点面结合法
1.描写要有点有面。可以先写出一个场景中的整体情况,然后写具体的人物和活动。比如描写运动会,就可以先整体描写会场的情况,再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来进行描写。
2.描写要有重点。既然是场面描写,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要分清主次,注意详略得当。比如描写运动会的场面就可以选取大家最关心的竞赛或接力项目来进行描写。
3.注意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自然会体现不同的气氛,准确地描写出当时的气氛,能够更好地展示场面的特点,如新年联欢的轻松快乐,清明扫墓的庄严肃穆,比赛过程的紧张激烈等。
4.要注意层次清楚。描写时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使层次清楚,以便给人鲜明的印象。
有点有面
抓住重点
写出气氛
点面结合
面的描写
海军突出服装特点等
群众观看阅兵时的热烈场面
既有整体感受又突出特点
层次清楚
阅兵式
严格按照检阅次序
点的描写
各兵种方队
群众欢呼
点面结合法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词语检测。
(2)课文内容检测。
课后习题1
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1)在记叙开国大典开始前这一部分,通过对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的描写,表现出典礼的盛大与隆重,突出了参加典礼的人们的激动、兴奋之情。(2)典礼临近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越发强烈。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由此表现了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
◇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课后习题1
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样的句子表达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3)阅兵式的部分则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
课后习题1
◇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课文描写了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大的场面。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课后习题2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阅兵式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方面内容,是按照各方阵的行进顺序写的,而对各兵种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海军突出服装颜色特点,步兵突出方阵行进特点,炮兵突出武器特点等。另外,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这一场面,如,“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些是对“面”的描写,而各兵种的部分是具体的“点”的描写。
课后习题3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己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课后习题3
第一段:“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这些描写,突出了会场的环境布置,衬托出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第二段:通过对群众入场时广场气氛的描写,表现出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第三段:从阅兵式上描写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中,表现出了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
课后习题3
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
句子 感受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反复的修辞方法中表现出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①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②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表现出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随堂检测
宣布
宣读
宣告
(1)毛泽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3)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宣布 宣读 宣告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随堂检测
课文记叙了 年 月 日,在 举行 的盛况。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先讲 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举行升国旗仪式,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接着讲了 ;最后讲了 。表达了中国人民 的感情。
1949
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
1
10
典礼开始前会场上
时间
阅兵式的盛况
群众游行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比自豪、激动
第五阶:课外拓展
学习内容
1.国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国旗、国徽。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很多。有些国家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为国庆节,有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还有的国家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
课外拓展
国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国旗、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该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