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节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措施。 2.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案例剖析,领悟减灾防灾的涵义。 3.通过学习和探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正确的减灾观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念。
课前预习热身
一、减灾防灾的涵义 1.概念:就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____灾害的发生并_____灾害发生时的损失,核心在于“___”.
2.作用:减灾有增产作用,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3.原则: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二、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 1.社会行动:加强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_________,提高灾害____和____能力;制定法规;开展社会减灾教育;加强国际合作。
减少
减轻
减
信息系统
预警
救援
2.个人行为:拯救________优先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健康心态要素包括______、____精神、_______的生活态度;冷静地采取适当应对方式。 三、减灾防灾的国际努力 1.IDNDR:时间1990~2000年。 2.减灾重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3.ISDR:公众灾前提高灾害危险性的______,灾中灾后公众_______;政府一是对减轻灾害损害做出_______,二是加强社区减灾网络建设。
生命
镇静
团队
积极
认识
参与
承诺
高效课堂互动
主要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措施
1.救灾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人员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3.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4.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 泥石流多发生于持续暴雨后的山地丘陵地区,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应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两边跑;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流弯曲、支流汇合处扎营。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例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 (2)A属于救助措施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方式,另外常见的方式还有____________。 (3)B和C均属于救助措施中的____________,其中B属于主要方法中____________,C属于____________。 (4)同地震的救助相比,洪水中的救助,主要是在____________进行,其中____________最为重要。
【解析】 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其中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B图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做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答案】 (1)洪水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向落水者抛救生衣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3)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科学控水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4)洪水发生过程中 互救
学以致用 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曲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物体求救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进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教材深化透析
一、课本P72引文答案 “顺应水性”、“疏导治水”。体现了人地合一、人地和谐的关系理念。 二、课本P76活动答案 1.不正确。过分夸大自然的威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的表现。
活动点拨
2.不正确。减灾防灾一是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减灾防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 3.不正确。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非常复杂,要尊重事实,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4.不正确。同3题。 5.不正确。灾难救助中,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更要关心他人的生命、财产。 6.不正确。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7.不正确。要尊重事实,不能心存侥幸。
8.不正确。面对自然灾害畏惧、逃避,而不是积极应对。 9.不正确。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正确。灾前措施是减灾防灾的核心。 三、课本P78活动参考建议 组织学生在媒体上查询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结合实际设计一个减灾日活动方案,在班上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模拟训练一次,以强化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3张PPT)
第三节 我国的减灾防灾
高效课堂互动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三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2.通过了解我国减灾防灾主要行动,让学生感受“人类减灾防灾过程中的行动,实际上属于 人地关系的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协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3.通过了解我国防灾减灾主要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预习热身
一、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1.减灾防灾模式:对付灾害应当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 2.减灾防灾基本目标: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__________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工程技术
(2)加强___________的研究,_________地实施减灾对策。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3)防止灾情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 1.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体系。
灾害科学
因地制宜
防洪、防潮、排涝、灌溉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组织领导。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 4.1989年成立了有28个部委参加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了减灾综合协调机构。 5.1997年11月成立了___________中心。
地震灾害监测、预防
国家减灾
三、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________________系统。 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政府已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减灾研究机构。还重点开展了以自然灾害监测、预测和综合减灾____为主的一系列防灾减灾的科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灾害监测预警
对策
高效课堂互动
我国减灾防灾的成就
1.图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对自然灾害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不仅起到很好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监测的作用,用以防灾、抗灾和救灾;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的监测和分析,很好地评估和预测灾害状况,并提出减灾决策方案和为灾后重建提供准确的信息。
2.我国近年发射的三大类卫星及其作用
卫星系列 主要作用
气象卫星 天气分析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候分析与监测以及火灾、雪灾、沙尘暴的监测
资源卫星 灾情评估、灾害区域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及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信息支持等方面
海洋卫星 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等方面
3.我国主要减灾工程 (1)防护林工程:这些防护林工程属于“改变地表环境”的一类,主要有分布在海岸带的沿海防护林,北方风沙带及山地水土流失区的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河流沿岸的护岸林等。 (2)大库容水库、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及防止地面沉降等工程,这类属于工程性防御措施中的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一类。 (3)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防风暴潮和台风袭击的防潮大堤及分布在西南滑坡、泥石流频发区的格栅坝等工程,这类工程都属于“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一类。
读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
(1)防护林工程是中国________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我国主要的________区、________区、________区和 ________区。图中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生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3)地面沉降治理城市分布在________地区,说出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海防护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主要的防灾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由相关自然灾害分布位置确定该地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第(1)、(2)、(4)问,这主要考查森林的生态功能,以及减灾目的,森林的生态功能集中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功能不同。第(3)问,根据图例,地面沉降治理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用水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地面沉降。第(5)问,该类城市分布地区山高坡陡,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防范。
【答案】 (1)生态工程 水土流失 风沙危害 盐碱 台风 “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2)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洪水 水土流失 (3)长江三角洲 工农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过量开采地下水;三角洲为疏松沉积物沉积而成;高楼大厦林立,地表重量增加 (4)减弱台风危害 减轻海岸侵蚀 (5)工程措施:加固滑坡体。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非工程措施: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设定应急方案。
名师点拨 关于我国的防灾减灾是近两年来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该部分内容的命题形式具有生活化、时代性的特点,往往以主要的热点灾害问题作为切入点或命题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图、统计资料或地形、气候知识,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防治措施。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考查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如台风、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等,水文灾害如洪涝、风暴潮等的产生、分布规律、特点、危害。 (2)以国内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为背景,分析该区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3)以某种自然灾害为线索,掌握自然灾害基本知识、分布等内容及综合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灾、减灾的措施。 (4)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如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并掌握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的措施。 (5)现代科学技术在灾害监测与防范中的作用。
学以致用 下图为云南东川小江流域上游地区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以看出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措施属于自然灾害防御中的________性防御措施。 (3)除此图反映的方式外,该类防御措施还有哪些方式? (4)防御此类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性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通过图中的山体、石块可判断其存在的自然灾害。第(2)问,通过图中的格栅坝可判断自然灾害的防御类型。第(3)、(4)问,属基础知识考查,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作答。
答案:(1)滑坡 泥石流 (2)工程 (3)改变地表环境;改变地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 (4)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等。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3张PPT)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作用。 2.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 利避害的远景。
2.通过分析“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案例,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 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并学习案例分析的方法。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志向,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减灾防灾观念。
课前预习热身
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1.基本途径:依靠____进步。 2.重要途径:加强减灾_______建设,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协调人地关系。 3.指导方针:______为主,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大力推动减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 4.法制规范:以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力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科技
法制
预防
二、地理信息技术与减灾防灾 1.遥感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_________。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GPS技术近年来在减灾防灾领域的应用方面发展迅速。例如________、绘制地图、_________、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遥感技术
交通导航
火灾跟踪
3.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
三、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1.趋利避害 (1)基本手段:提高对自然灾害的_____能力。 (2)技术支持:研究自然灾害发生的____和预测理论;发展_____技术、______技术。 2.化害为利 当科技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更清楚地揭示了自然力量的破坏机制和__________,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这些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
预警
机制
空间
信息
建设机制
高效课堂互动
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技术特点:具有观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特点,是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2.应用 (1)通过卫星云图可以看到沙尘暴、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2)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不易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3)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4)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等进行监测。
3.应用案例 (1)森林火灾监测: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如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做出相应的防灾措施。
(2)蝗虫灾害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在蝗虫虫卵发生阶段,就可探测其分布地域、分布状况,从而做出决策,提前撒药防治。在蝗虫灾害爆发阶段,利用遥感技术可探测灾区面积、蝗虫迁飞路线,对杀灭蝗虫的决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3)作物估产: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4)土地利用监测: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三江平原、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土地开垦的总面积近3000万亩(其中开垦草地约1800万亩、开垦荒地约1200万亩),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1500万亩。监测出“一年开草场,两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的土地撂荒现象。
(5)沙尘暴监测: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000米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的高精度遥感图片。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分析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例
材料2: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8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技术的主要工作环节是( ) A.目标—传感器—地面系统—成果 B.传感器—地面系统—目标—成果 C.目标—地面系统—传感器—成果 D.目标—传感器—成果—地面系统 (2)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能够(双选)( ) A.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 B.监测震灾的动态 C.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灾害的发生
(3)从材料2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4)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问,遥感技术的主要工作环节是教材中的基础内容。第(2)问,运用遥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但是既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更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第(3)问,比较两幅图片,可以看到地震后出现河道间断、大面积的滑坡等。第(4)问,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并且在灾后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答案】 (1)A (2)BC (3)地震后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4)对灾情进行灾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同物体和物体的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电磁特性,卫星传感器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电磁辐射转换成图像,经过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和物体的状态,这就是遥感工作的基本原理。例如,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
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若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做出相应的防灾措施。遥感技术同样对病虫害、洪水灾害等有不同的分辨功能。
(1)据以上文字材料,设计出遥感技术对长江洪水监测的方案。方案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分析,在森林火灾发生前,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成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信息系统在监测森林火灾时能够(双选)
( ) A.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 B.监测火灾的动态 C.为灭火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火灾的发生
解析:该题以遥感技术原理为背景,综合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对森林火灾、洪水灾害的实时监测预报。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形成科学严密的答案。第(1)问,RS可以快速、大范围、准确地获取长江水文信息,进而可以建立长江流域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能综合相关资料提出预报。第(2)问,GIS系统可以集成与减灾防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与RS结合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给出不同的支持。第(3)问,GIS系统对森林火灾主要起监测作用,至于火灾的成因,控制火灾的发生,必须由其他技术手段、工程手段来完成。
答案:(1)方案A:建立长江流域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获得长江水文遥感影像资料 方案B:对长江水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预报 (2)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3)BC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图4-2-7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信息服务子系统、洪水预报子系统、淹没分析子系统和指挥调度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其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项组成,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共同协调完成防汛指挥决策的总作用
一、课本P79引文答案 地动仪、都江堰水利工程、避雷针、用烟雾弹防冻、人工增雨、用草障固沙、利用昆虫习性灭虫技术、“3S”技术等。 二、课本P81~82活动答案 1.4~5月,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卫星影像图上白色区域变小;同时,气温回升利于植物生长,绿色区域变大。 2.图中河流左上为其上游。
活动点拨
3.精确、及时(或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根据专家们对卫星影像图的分析结果和提出的防治建议,西藏易贡河滑坡灾害前线指挥部在雨季到来之前,采取炸坝等方式逐步释放易贡河水,收到了很好的减灾效果。 三、课本P86活动答案 1.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比地面低0.5~1.0米,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雨后排出,2~3天后恢复正常使用。
2.利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有渗水井,使雨水尽快渗入地下。 3.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甚至动员有院落的住户修建水池将本户雨水贮留,作为庭院绿化和清洗用水。 4.在特大城市可建设地下河,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5.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雨洪上游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 6.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