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2
0
2
1
部编版 语文
五年级上册
6 将相和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划分段落,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认写字词,理解词语。
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通读课文
课文大意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 “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识大体、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名言佳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背景资料
一、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是石头。厉王大怒,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大三夜,文王听说后就派人询问情祝并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背景资料
二、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
会认字
大臣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和氏璧 上卿 战袍 请罪 擅长 削弱
大臣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和氏璧 上卿 战袍 请罪 擅长 削弱
nuò
diǎn
多音字
强
将军
杆
jiàng
qiāng
将进酒
jiāng
将士
划
huá
huà
计划 划分
划船
易 错
“召”读zhào ,不读zhāo;
“诺”读nuò,不读ruò;
“将”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iàng。
易 错
召
臣
议
缺
宫
献
诺
典
抄
罪
怯
拒
荆
易 错
拒
献
左部下边里面不是“羊”。
最后一笔是竖折。
词语听写
无价之宝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完好无缺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得罪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同心协力
近义词
允诺-—承诺 隆重—盛大
完好—无缺
怒发冲冠—怒气冲天
完好无缺—完好无损
反义词
抵御—进攻 攻击—撤退
无价之宝—一文不值
绝日不提—和盘托出 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价之宝]无法估计价格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日不提]绝:闭。指回避事实,拒不开口。
[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玉器。指蔺相如将和氏璧
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无缺地归还原主。
[同心协力]心:思想。协:合。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理解词语
学习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3.学习“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第二阶:阅读理解
将相和
采用浏览法阅读,从题目入手,了解“将”和“相”分别指谁?
廉颇
蔺相如
快速阅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连词成句地读,尽量扩大视野,时间控制在5~7分内。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起因
经过
结果
秦王想骗和氏璧。
蔺相如勇敢斗秦王。
“完璧归赵”,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大夫。
渑池会面
地名
乐器名称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先不用管它们,继续读下去,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渑池会面
出言要求
行动威逼
书面记录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负荆请罪
结合课文,说说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廉颇:坦诚直率
蔺相如:宽容大度
阅读时,提取重要信息,概括故事主题。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蔺相如
廉 颇
聪明勇敢 沉着冷静 心胸开阔 顾全大局
骄傲直率 知错就改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将
相
和
带兵至边境,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
由居功自傲转变为负荆请罪。
带璧换城;知道秦王无诚意,送璧回赵。立功,官至上大夫。
以死相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国家尊严。又立功,官拜上卿。
避免与廉颇见面,回车退避。与手下陈说利害。
以国家利益为重
课文小结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侮辱赵王要鼓瑟
秦王欲骗和氏璧
机智勇斗秦王
针锋相对逼击缶
廉颇不服欲羞辱
相如回避忍退让
智勇双全
维护尊严
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品格高尚
知错就改精神可嘉
完璧归赵封上大夫
再立大功封上卿
负荆请罪将相和
结构图示
学习内容
1.想象人物心理法
2.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第三阶:方法学用
想象人物心理法
就是揣摩人物心理,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来理解句子的方法。如,本文中“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日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这句话,就可以用想象人物心理法来理解。廉颇可能想到蔺相如数次立功的谦和,想到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格,也可能想到自己为名利而争闹的小气,为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狭隘……种种想法促使廉颇不断反思、自责,他才会真诚地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句话表现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想象人物心理法
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
“视域”在这里指的是看书时一眼能看到的范围。“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在阅读时,能一眼看到多个词语,甚至一句话,要把多个词语连成句子读,而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要概括提取主要信息,要运用“扫读法”,一目几句,一边读一边在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重点阅读理解。
提高阅读速度方法
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
“视域”在这里指的是看书时一眼能看到的范围。“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在阅读时,能一眼看到多个词语,甚至一句话,要把多个词语连成句子读,而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要概括提取主要信息,要运用“扫读法”,一目几句,一边读一边在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重点阅读理解。
连词成句地读
连词成句地读应注意什么?
1.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
2.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
3.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生字检测。
(2)词语检测。
(3)课文内容检测。
第四阶: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1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1)我的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2)欢欢:读完全文我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内容。
乐乐:我在阅读时,默读,不出声,同时圈画出重点词句,这样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随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将军(jiāng jiàng) 将士(jiāng jiàng)
将要(jiāng jiàng) 勉强(qiáng qiǎng)
坚强(qiáng qiǎng) 强迫(qiáng qiǎng)
计划(huá huà) 划船(huá huà)
√
√
√
√
√
√
√
√
随堂检测
二、形近字组词。
召( ) 臣( )
绍( ) 巨( )
仪( ) 柜( )
议( ) 拒( )
召开
介绍
心仪
议论
大臣
巨大
衣柜
拒绝
随堂检测
三、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判断对错。
1.《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蔺相如,“相”指的
是廉颇。( )
2.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一心以国
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
学习内容
1.出自史记的成语。
2.好书推荐——《史记》。
第五阶: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
出自史记的成语
成语 本义 比喻、引申义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破釜沉舟 打破饭锅,凿沉渡船。 比喻决一死战。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运筹帷幄 策划于军营之中。 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课外拓展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