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2 19: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曲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学分认定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l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l5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箴言(zhēn) 迤逦(lǐ) 缫(cāo)丝 管弦(xuán) 初霁(jì)
B、金钗(chāi)果脯(pǔ) 骋(chéng)望 溯(sù)流 犄(jī)角
C、桅(guǐ)樯 欢谑(xuè) 扁(piān)舟 妃(fěi)嫔 肯綮(qíng)
D、模样(mú) 豆蔻(kòu) 剽掠(piāo) 栖(qī)隐 鸟瞰(kàn)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饥馑 踯躅 练石 苍海 委曲求全
B、锦囊 白芷 披靡 贸然 弃之如敝履
C、碣石 珍馐 箜篌 寒喧 沤心沥血
D、颠覆 寒霄 盘桓 寂寥 焕然一新
3、下列加点成语用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年,中华书局创立百年,回顾历史,其波澜壮阔与凄迷低回相循。进退兴衰,映照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步履;沉浮枯荣,也回应着社会发展的声响。
B、虽然他这一段时间状态不佳,但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却踌躇满志,以为冠军非他莫属。
C、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一片阳春白雪的初春美景令人陶醉其中。
D、日前,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华杯赛”,初赛笔试前发生泄题的事件引发人们思考:屡禁不绝的泄题舞弊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铤而走险的冒险行动?
4、下列标点符号的用法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朝中社16日报道,朝鲜将于4月发射使用自己力量和技术制造的光明星3号实用卫星,以迎接金日成主席诞辰100周年。
B、有一个地方被美国前总统比尔 克林顿称为“这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这就是朝韩军事分界线:也就是常说“三八线”。
C、面对奥巴马的踩线行程,一向以超强硬对抗强硬的期鲜会置若罔闻还是点火就着 朝鲜半岛局势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
D、“附着在书籍、游戏、服装等物质形态上,可以说雷锋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并被大众所认可和喜爱,”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翟元斌说:“从政治偶像到道德偶像,雷锋在当代最新的定位则是文化偶像。”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吊丝”最初被定义为出身卑微的年轻男性,“穷矮丑”成为他们的形象,与之对应的“高富帅”。专家称“吊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
B、中国政府在19日公布胡锦涛主席将出席首尔核安全峰会的消息之后,韩国联合通讯社、KBS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就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对胡锦涛主席在此次峰会上的讲话内容充满期待。
C、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出炉。中南大学22岁的大三学生刘路,由于破解了堪称国际数学难题的“西塔藩猜想”,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还获得百万元的奖励。
D、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 ,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6、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7、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可以选择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而否定人生的价值。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治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学而》篇中的“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B、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C、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依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就实现自我超越。
D、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 (每题3分,共12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隐蔽松枥,萧然绝俗 绝:隔绝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坐
C、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D、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厌:厌烦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车马之迹不至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某所,而母立于兹
C、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于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做铺垫,显示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C、第三段宕开一层,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第II卷 (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共24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3分)
译文:
(2)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3分)
译文: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庖丁解牛》)(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弘诗中的“敌”可否按或“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4分)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三个小题)
(1)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2)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李清照《一剪梅》)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劳者歌其事。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五、语言表达(共l2分)
16、学校组织编辑了一本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校本教程》,下列校本题目按内容分为两个单元,请你为两个单元各拟一个标题。要求:标题文字简洁,两个标题字数相等,结构一致。(4分)
第一单元:《我不是个好儿子》 《昨夜,慈母又入梦》 《多年父子成兄弟》 《游子吟》
第二单元:《生活的脚步》 《那银色的夜晚》 《每年一度燕归来》 《时间沉思表》
(1)第一单元标题:
(2)第二单元标题:
17、美国人比尔斯的《魔鬼辞典》用幽默的方法对司空见惯的人类文明作了别解,展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请学习《魔鬼辞典》的思维方式,参照示例,对下面两个词语,重新作出解释。(4分)
示例:
下课铃——听取“哇”声一片。
外语老师——校园里最早与国际接轨的人。
①考卷
②教室
18、3月21日是世界儿童歌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专为儿童改编的“绿色童谣”(《新三字经》)……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键,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少有人唱,而恶搞流行歌曲、古诗词或经典儿歌的“灰色儿歌”传唱度却相当高。如:“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最无奈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针对这种现象,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绿色童谣”的创作提两点建议。(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共l8分)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 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尤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 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 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
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19、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 (4分)
答:
20、文章中间④-⑦节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蛰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21、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4分)
答:
22、一般来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会对黑暗产生柔情,请结合文意分析其原因。(6分)
答:
七、作文(6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