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四《劝学》备课资料精选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世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 天行有常( 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 性善论”提出“ 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2.学习篇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说苑》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5)顽强而勤勉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语篇鉴赏】
一、跨越时空、振聋发聩的思想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荀子在开头借君子之言定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论点后,并没有抽象说理,而是连用了五个比喻为论据作形象地论证,前二个比喻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应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人类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止学习可以后来居上。后三个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习性。第三段又用了五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利用外物,学习可使人能力提高。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尽管二千多年过去了,但荀子的这些思想仍然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处在黄金时代的同学们,就要牢记先哲教诲,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提高完善自己。
二、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的说理
在艺术技巧上,本文最大的特色,便是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如文章开首,连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本文使用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有的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三、音韵和谐、铿锵有力的语势
除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进行论证外,本文大量运用了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 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 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整齐的排比,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推动了论证的步步展开,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高度凝炼、千古不朽的语言
《劝学》的语言特色十分突出,句式整齐以四字居多,间以杂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遣词造句也高度凝炼,“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锲而不舍”等成语字字珠玑,催人奋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名句,穿越时空,醍醐灌顶,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荀子不愧是语言大师。
妙喻连连 魅力无穷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两相对比,振聋发聩。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最后作者借助蚯蚓和螃蟹的对照,阐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意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但能向上去吃地面上的尘土,向下去喝地底下的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除了蛇和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的原因,是它用心浮躁”。反差如此强烈,对比如此鲜明,论述怎能不透辟有力?
四、喻理结合,形式灵活,耐人寻味。
本文的设喻还注意了与说理的结合,并且形式十分灵活自然。有的是将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已成为生命力强健的成语;有的在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水到渠成;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耐人寻味。
议论文中如有好的比喻不仅能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给人留下绵长的回味。《劝学》的比喻论证是如此多姿多彩,是如此的魅力独具,自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取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劝学》教学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能大大地改变文言文原有的单调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印象中,文言文一直都是逐字逐句翻译,然后背背,练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并且学习的长远效果不好。学生考试完了就差不多忘记光了。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文言文学习的任务,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兴趣,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终身学习的意识。 《劝学》原本在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教学重点是掌握荀子文章的风格,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落实文言知识和背诵课文。在苏教版浙江新课程必修一中,《劝学》处在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本专题除了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文言文学习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如何质疑,如何求学、做人。如果单单强调文言知识,落实背诵,完成练习,在传统的教法中至少也要三个课时的时间,加上课外背诵,时间拉得还是非常长的。但是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所以,我在上这篇文章时,利用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做了大胆尝试。
二、案例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我重点是通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感觉的测试来落实第一自然段。以青春话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荀子。由于学生住校,所以所谓的学生搜集材料只能由我提供给他们,重点介绍他是中国早期的唯物主义者,是朴素唯物者,主张“人性本恶”所以他强调后天学习,改变和提高自己。那“劝学”,劝人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又是怎么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明白读音和断句。紧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由同桌一方读给另一方听,互相纠正,然后再互相提出问题解决。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跟学生说“老师要考考同学们初中时文言文的语感”,大家自读第一段,前后桌讨论思考“如果你是老师,本段哪些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由学生提出重要之处,师生讨论解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物喻理,用青、冰、轮等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最后当堂成诵,四组竞赛看哪一组背的同学多。课堂气氛活跃。
说明:这一课时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重要字词,调动学生展现自己初中水平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将枯燥的翻译变成了有趣的竞赛。同时,在提出重要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初步明白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点,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有的放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学生对译分析课文。在回顾了第一课时内容之后,我们全体齐声朗读了第二自然段。鉴于第二段课文注解非常详细,特别是有些重要实词注解中都有。所以我就组织学生同桌对译,每人翻译一遍,然后找出不足和不懂的地方,并做好记录。学生不懂之处主要是本段的最后一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和“而”字。同时,在他们讨论的同时我也在教室里转,随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结束后,我再指导他们背诵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小组竞赛。
说明:同桌对译既可以减轻教师讲解的枯燥,同时也可以通过同学互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教师在向学生单个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同伴合作学习。合作带来乐趣,带来沟通,带来了解,这对新生之间的沟通。
第三课时,重点是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加以落实。总结了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先让学生齐读了课文第三段。然后组织学生前后桌在熟读第三段的基础上,开展讨论针对文言知识、课文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评比哪个小组的问题最多,问题最有水平。
学生1:最后一句该怎么翻译?
学生2:课文有三个“焉”分别怎么解释?
学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说有了风雨才有山,为什么后面句子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前因后果关系呢?是否矛盾?
学生4:本段有没有涉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学生5:螃蟹是八个腿,怎么变成六个腿了呢?螃蟹是不会打洞的吗?寄居蟹才这样?
学生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太不符合自然规律了,风雨是由大气运动才产生的,荀子这么不深入生活,他的文章为什么还是经典?
学生7:写了蚯蚓,为什么一定要写螃蟹?
学生8:讲学习,怎么讲到了“风雨”,还讲“神明”?“神明”可是唯心主义,怎么说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呢?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落实了文言知识,我又补充了“蚓无爪牙之利”句的句式特点。我列出了翻译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让学生认识定语后置,并掌握定语后置翻译的要求。在问题3到8的探讨中,我们落实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荀子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回家探讨“荀子散文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另外也了解了其实很多名人也经常出错,我们要正确对待,认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说明:通过提问是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学生是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带着对课文的兴趣,学生提出了问题,而他们同时又在激烈的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了知识。在其间的讨论中,我观察了每一组的表现,对某些突出的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表现不足的人给予及时的纠正,比较好地发挥了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好处。
三、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文言文教学,特别是文言知识、文言语感、文言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知道,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了一定的体会:
1、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
2、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要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3、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课程标准》中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明确在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怎样的位置,探讨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位置,教师应怎样评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评价课堂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简单地从“知识”角度去评价文言文课堂。特别是通过实践,总结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变过去教师、学生将文言文当外语学的习惯,改变文言文只教语法,不教其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