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标导学
1
金戈铁马战淝水
2
汉化改革促交融
3
民族交往新发展
目标导学一
淝水之战
概况
1
影响
金戈铁马战淝水
背景
十六国
东晋
淝水之战-背景
西晋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对峙
巩固北方
继续征战
臣以为晋未可伐。夫以纣之无道,天下离心,......今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 ——左仆射权翼
吾方命蛮夷(周边民族)以攻其内,精甲劲兵(氐族军队)以攻其外,内外如此,安有不克!
—《晋书》
灭亡东晋
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概况
淝水之战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87万(30万)
东晋-8万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01
02
03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下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晋书》苻坚载记下
余众弃甲宵遁(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下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淝水之战-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合作探究
前秦
东晋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骄傲轻敌
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目标导学二
孝文帝改革
概况
2
影响
背景
汉化改革促交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平 城
439年
北魏-建立统一
建立
时间:
民 族:
都 城:
时间:
影响:
统一
巩固北方
继续征战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
①鲜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孝文帝改革-背景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学
改
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
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巩固北方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孝文帝改革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概况
阅读教材P95,填充表格内容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洛阳伽蓝记》
迁都
推行汉化
迁都洛阳
改革小讲堂
(平城春天)野无青草,……“饿死衢[qú]路,无人收识”。
——《魏书·高祖纪》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北齐)魏收《魏书》
①平城易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②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改革小讲堂
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
魏主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太子恂。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免冠顿首谢。帝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恂欲违父逃叛......若不去之,乃社稷之忧也。”
改革创新,坚持不懈
勇于斗争,不畏牺牲
阅读材料思考,为何要迁都洛阳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从平城到洛阳》
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丛正音。”
——《北史·魏咸阳王禧传》。
改革小讲堂
改汉姓
联汉姻
说汉语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贺楼 楼
穿汉服
改革小讲堂
改革前
改革后
你如何看待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孝文帝(467年—499年)
目标导学三
民族交融
3
影响
表现
民族交往新发展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汉人放牧图
胡床
椅子
方凳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生产生活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
相互学习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人胡食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产生活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
实行君主专制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
北朝乐府《木兰诗》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北魏书法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陈寅恪
1
2
民族交融-意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
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宋
齐
陈
梁
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
东晋
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影响
目的
措施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淝水之战
前秦土崩瓦解
北魏建立统一
中考演练
2.(2021·广西北部湾·1)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2021·江苏宿迁·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B
A
3.(2021·四川宜宾·3)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A
中考演练
5.(2021·安徽省·3)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4.(2021·四川成都·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