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课中的欣赏课《森林的歌声》。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器乐合奏作品,乐曲运用了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中国树蟾、白腹秧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的鸣叫)与笛子、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的优美音色共同交织,是一首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采用自然小调式,三个主题的音乐轻松活泼,起落回旋,旋律以“3”为轴心,简洁而质朴,轻快而流畅,富有东方韵味。整首乐曲把我们带进了一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1、在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聆听全曲,并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能用“lu”“le”“li”演唱主题片段。
2、介绍和感受乐曲中三种主奏乐器(竹笛、小提琴、吉他)的音色特点,在聆听中展开想象,尝试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表现音乐主题及音乐要素的对比与变化。
3、在欣赏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旋律的顺序,并能通过聆听、演唱和模仿乐器的演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模唱音乐主题,认识主奏乐器。
【教学难点】
1、记忆各段主题旋律的演奏顺序。
2、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合作,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向学生了解情况:是否听过音乐会?听音乐会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怎么去聆听呢?(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欣赏音乐会的小常识:衣着整洁、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用心聆听、细心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小听众,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去用心聆听音乐中出现的各种声音?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调动情绪,启发学生做文明听众,为欣赏音乐做好铺垫。
二、欣赏音乐会—初次聆听
1、聆听第一主题
6 1 3 5|3 3 2|3 3 2|3 67|1 3 2 1|6 5|3 —|3—|
6 1 3 5|3 3 2|3 3 2|3 67|1 3 2 1|6 5|6 —|6—
(1)学生聆听第一主题,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与乐曲的速度和拍子,引导学生感受小动物欢歌时的热闹场面。
(2)教师用钢琴伴奏进行范唱,并引导学生用“lu”母音进行旋律模唱。
演唱要求:声音轻巧富有弹性,面部表情放松、自然。
(3)教师范唱乐谱,提问此主题哪个音出现的次数最多?由几个乐句组成?
2、聆听第二主题
1 2 3 4|5 4 3|2 2 3|2 -|67 1 2|3 7 6|7-|767|
1 2 3 4|5 4 3|2 2 3|2 67|1 3 2 1|6 5|6 -|6……
(1)聆听第二主题旋律,学生体验此主题所表达的情绪(旋律更为优美、抒情、流畅。)
(2)教师范唱歌谱并引导学生学唱歌谱。
要求:声音连贯,注意乐句的弱起与换气。
3、聆听第三主题
3|6 -|5 3 5|6 -|5 3 2|1 6 1 2 |3 3 2|3 -|3 3|
6 -|5 3 5|6 -|5 3 2|1 6 1 2 |3 65|6 -|6……
(1)聆听第三主题,感受此段旋律热闹的气氛与欢腾的情境。
(2)师:你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哪些情境?教师作补充:此段主题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是全曲的升华。(茂密的树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小动物的自由自在。)
(3)师生合作,教师用葫芦丝演奏第三主题。学生可寻找身边的发声体和“打击乐”为乐曲进行伴奏,共同体验小动物们欢腾、热闹的气氛。
(4)带着问题,再次完整聆听,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曲式结构图(本课难点)。
A、师:小动物们的叫声都集中出现在整首乐曲的什么地方?教师引出“引子、间奏、尾声”的音乐知识。
B、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记录整理出三个主题的演奏顺序。
C、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在黑板上出示曲式分析图)
引子 ------ A ------ 间奏----- A1 ------ 尾声
a-b-a-b-c-a a1-b1-a1-b1 -c1-a1
设计意图:围绕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每段主题音乐。 通过模唱、分析主题音乐,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音乐记忆力。 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葫芦丝的演奏,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四、拓展与延伸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大家分组思考:
1、今天的音乐会你们有哪些收获?
2、《森林的歌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
3、请同学们给今天的音乐会起个更有意义的名字。
五、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音乐会,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音乐的美妙。小动物们的歌声让我们陶醉,它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和谐家园里友好共处、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景让我们感慨和难忘。为了让这动人的情景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同学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让美妙的歌声永远回荡在我们绿色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