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件(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件(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04 21:38:41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章)
(90分钟 100分)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表示钠原子
表示氯原子
表示氧原子(共66张PPT)
第二节 离 子 反 应
第1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含义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1)电解质导电的前提——具有能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以NaCl为例):
NaCl固体 NaCl溶液 熔融NaCl
含有微粒 Na+、Cl-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Na+、Cl-
能否自由移动 ___ ___ ___
能否导电 ___ ___ ___
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水合钠离子
水合氯离子






【自主探索】
 (1)铜丝、盐酸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提示: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是化合物,铜丝为单质,而盐酸是混合物,虽然它们能导电,但它们不属于电解质,由于它们不是化合物,故它们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2)(知识前后串联)已知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的水溶液能导电,那么CO2是电解质,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CO2的水溶液能导电,并不是它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是它与水反应的产物H2CO3电离的结果。
(3)(情境思考)夏天出了很多汗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如图1)。一旦有人因接触电线发生触电事故,在取走电线的时候应该用干燥的木杆或竹竿挑走,切不可直接用手拿走(如图2)。
①为什么出了很多汗的手可以导电?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②化学中还有哪些物质的溶液可以导电?
提示: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的盐,汗液中盐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可以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
(1)含义:电离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①含义: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_____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②举例(写出电离方程式)
a.酸的电离,如HCl:________________。
b.碱的电离,如NaOH:____________________。
c.盐的电离,如NaCl:_________________。
电离
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2.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
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例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
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例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
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例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四个“不一定” 解释
① 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前提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 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Fe、Cu等金属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够导电,但它们都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
稀盐酸等溶液能导电,但不能说稀盐酸是电解质,应该说HCl是电解质,因为稀盐酸是混合物
③ 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不是电解质 BaSO4、CaCO3等难溶于水的盐,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很弱,但其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因而它们属于电解质
④ 电解质不一定导电 电解质只有具备①在水溶液里②在熔融状态下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才能导电
学情诊断·课堂检测(共69张PPT)
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混合前溶
液中微粒 K+、Cl- Ba2+、Cl-
Na+、 Na+、
混合后溶
液中微粒
变化 K+、Cl-、Na+、
没有变化 Na+、Cl-没有
变化,Ba2+、
_____
无明显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
变少
(2)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写步骤(以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为例):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总结: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3.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自主探索】
 (1)生活中常用酸液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迹。以除去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为例,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理。
提示:6H++Fe2O3===2Fe3++3H2O。
(2)(情境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下列漫画:
H++OH-===H2O能表示所有的强酸和强碱发生的反应吗?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实验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有_________生成 溶液_________ 有_________
蓝色沉淀
红色消失
气泡产生
三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2++2OH-===Cu(OH)2↓
H++OH-===H2O
+2H+===CO2↑+ H2O
2.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溶液中金属与酸、盐的置换反应也是离子反应的一种类型:如Fe+2H+===Fe2++H2↑。
【自主探索】
 (1)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离子反应发生后的结果是什么?
提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即可);因此离子反应发生后导致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明显减小。
(2)(情境思考)厨房中化学无处不在,将一个生鸡蛋浸泡在食醋中一个晚上,第二天发现鸡蛋壳消失了,鸡蛋变成了“软蛋”。
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食醋主要成分CH3COOH,两者相遇发生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鸡蛋壳没有了。该反应发生是因为可以生成气体和水。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的核心:
在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时要从“两易”“两等”和“两查”入手:
×

×

×

×

×

×

学情诊断·课堂检测(共77张PPT)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一、氧化还原反应
1.从三个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
还原反应:化合价_____的反应。
氧化反应:化合价_____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
降低
升高
元素化合价升降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
电子得失 电子转移
分析 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氧化
反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还原
反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去电子的原子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得到电子的原子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1)特征和本质
(2)两者关系:
元素原子 元素化合价_____→物质被_____
元素原子 元素化合价_____→物质被_____
升高
氧化
降低
还原
2.文字表述
(1)置换反应_____是氧化还原反应。(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下同)
(2)复分解反应____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____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①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是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
一定不
不一定
一定
一定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学情诊断·课堂检测(共79张PPT)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1.含义及关系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分类 实例
常见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卤素单质、O2、S等
某些阳离子 H+、Ag+、Fe3+、Cu2+等
含较高价态
元素的物质 某些含氧化合物:MnO2、NO2、
H2O2、Na2O2等;
氧化性酸:浓硫酸、硝酸;
某些盐:KMnO4、KClO3、FeCl3等
分类 实例
常见还原剂 活泼金属单质 Na、Mg、Al、Zn等
非金属单质 H2、C、P等
含较低价态
元素的物质 某些氧化物:CO、SO2;
还原性酸:HCl、H2S;
某些盐:Na2S、FeCl2等
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1)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生成的物质。
(2)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生成的物质。
(2)(情境思考)
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节选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这几句诗实际上说的是“雷雨发庄稼”。电闪雷鸣时会发生如下反应:
①N2+O2===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分析三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说明原因。若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提示:三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①氧化剂O2、还原剂N2、NO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反应②氧化剂O2、还原剂NO、N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反应③ 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NO3是氧化产物、NO是还原产物。
3.氧化性、还原性和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
价态 性质 实例
最高价 只有_____性 Fe3+
中间价 既有_____性又有_____ 性 Fe2+
最低价 只有_____ 性 Fe
氧化
氧化
还原
还原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学情诊断·课堂检测(共68张PPT)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1)含义:根据____的分类标准,对________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即
对事物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举例:
①碳酸钠的交叉分类:
分类标准 所属类别
组成的阳离子 __盐
组成的阴离子 ____盐
溶解性 ______盐
不同
同一事物

碳酸
可溶性
②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2.树状分类法
(1)含义:对____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______的分类方法。即对同类事物进行
再分类。
(2)举例:
同类
再分类
(1)用交叉分类法对碱进行分类(请连线)。
(2)(情境思考)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这次疫情高度重视,都采取了“抗疫”措施。疫情期间,75%酒精(主要成分乙醇)和“84”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是常用的消毒剂,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
提示:乙醇 NaClO
二、分类方法的应用
1.分类法的应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2.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实例探究:
写出有关序号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Ca+O2===2CaO
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C+O2 CO2
化合反应
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H2CO3+Ca(OH)2===CaCO3↓+2H2O
复分解反应
(2)结论:
(1)(情境思考)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变化,明朝的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上述诗句中涉及了哪些化学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以上述物质为例,描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提示:诗句中涉及了碳酸钙、氧化钙,分别属于盐和氧化物;常见含钙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为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分类方法 特点 区别
交叉
分类法 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交叉的部分 使有关的认识全面化
树状
分类法 分类标准唯一,同一层次中各类别相互独立 使有关的认识系统化
(1)(思维升华)溶液显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显碱性的一定是碱。这种说法对吗?(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提示:不是。NaHSO4溶液显酸性属于盐类,Na2CO3溶液显碱性属于盐类。
(2)净水剂明矾[KAl(SO4)2·12H2O]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如是纯净物,属于其中哪类物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提示:明矾属于盐类。是纯净物。
(3)(情境应用)厨房中的化学无处不在,食用碱的成分为Na2CO3,俗称纯碱,广泛用于各类面食,如馒头、面包等。小苏打的成分是NaHCO3,常作发酵粉。
纯碱属于碱吗?为什么?NaHCO3属于什么盐?
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A 金刚石 水 硫酸 烧碱 胆矾
B 黄铜 NO2 HCl 石灰水 FeSO4
C 碘酒 CO 磷酸 NH3·H2O 食盐
D H2 Fe3O4 HNO3 纯碱 小苏打
【母题追问】(1)上题的氧化物中是否属于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
提示:都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
(2)将上题中的酸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提示:①按强弱:硫酸、HCl、HNO3为强酸,磷酸为弱酸;②按电离出H+数:HCl、HNO3为一元酸,硫酸为二元酸,磷酸为多元酸。
1.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到橙黄色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ClO2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解析】选D。ClO2由Cl、O两种元素组成,是氧化物,并且不含H元素,ClO2本身也不能电离出离子,所以不是酸、碱、盐类。
牙膏 A牙膏 B牙膏
摩擦剂 碳酸钙 二氧化硅
摩擦剂的物质类别
(指酸、碱、盐、氧化物)
(1)请在表中填写两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类别。
提示:碳酸钙是盐;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
(2)推测牙膏摩擦剂的溶解性是怎样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牙膏摩擦剂是通过牙刷的运动以清洁牙齿表面,属于难溶性物质。
【加固训练】
1.(2020·南昌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2属于酸
B.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C.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就是酸
D.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解析】选B。二氧化氮不是酸,A错误;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B正确;小苏打(NaHCO3)中含有氢元素,但小苏打属于酸式盐而不是酸,C错误;凡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但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但却是金属氧化物,D错误。
2.(2020·郑州高一检测)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
A.烧碱、液态氧、白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
【解析】选A。烧碱是氢氧化钠固体,为化合物,液态氧为单质,白酒为混合物,故A项正确;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固体,属于化合物,不是混合物,故B项错误;氯化氢属于化合物,不是混合物,故C项错误;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氮气是单质、胆矾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知识点二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1.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1.(思维升华)碱和盐反应时应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发生?试举例说明。
提示:碱和盐之间生成新碱和新盐的反应只有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才能发生,例如Ca(OH)2+Na2CO3===CaCO3↓+2NaOH,生成了碳酸钙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该反应才能发生。
2.(思维升华)有同学认为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l2+H2O+CO2===CaCO3↓+2HCl,该判断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碳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该反应不发生。
3.(情境应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之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上述描述中涉及什么化学反应类型?
提示:胆矾生成属于化合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典例】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四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物质因分类角度不同而不同,且不同物质间能发生如下反应:
请分别填出其化学式。
甲:Na、H2、O2、Cl2; 乙:CO、Na2O、CO2、SO2;
丙:NaOH、K2CO3、KHCO3、K2SO4;
丁:NaOH、Ca(OH)2、KOH、NaCl。
(1)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根据图示,写出序号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题追问】
(1)问题(2)中反应③,除了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提示:由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除了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外,也可以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氯化铁等盐反应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aOH+FeCl3===3NaCl+Fe(OH)3↓、2NaOH+CuCl2===2NaCl+Cu(OH)2↓。
(2)上题乙组中物质按照性质如何分类?(关键能力——理解与辨析)
提示:CO2、SO2属于酸性氧化物,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1.(2020·泰州高一检测)下列物质的转化中,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Fe→Fe3O4    B.C→CO2
C.CaO→Ca(OH)2 D.S→SO3
【解析】选D。Fe在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Fe3O4,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C在空气中燃烧能够生成CO2,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CaO和水反应生成Ca(OH)2,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
2.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的爱牙日。牙齿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牙齿保健是指对牙齿的保护,包括牙齿整齐、洁白、没有牙齿疾病,比如牙周病等、口腔无异味、正常进行咀嚼功能等。每天养成刷牙的好习惯,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都必须刷牙,这样能将口腔及牙齿上面的食物碎渣、软白污物和牙菌斑消除。
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制备。
(1)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流程图为
写出上述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你仍然用石灰石为原料(其他试剂自选),设计另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并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加固训练】
1.下列物质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盐的是(  )
①金属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酸性氧化物 ⑤酸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⑤  D.全部
【解析】选D。金属、碱性氧化物、碱与酸反应均会生成盐;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会生成盐。
2.对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为酸和碱,则C、D中不一定有水
B.若A、B为化合物,则C、D也一定为化合物
C.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两种沉淀,则A、B可能为盐和碱
D.若生成物C、D中有一种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C。A项,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H2O;B项,CO与CuO反应生成Cu和CO2;D项,CO与CuO反应生成单质Cu和CO2,但不是置换反应。
3.(2020·扬州高一检测)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甲 乙 丙
A CuO CO2 H2O
B C CO CO2
C CaCO3 CaO Ca(OH)2
D H2SO4 H2O H2
分类
方法
交叉分类
树状分类
依据
组成
依据
性质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纯净物
混合物
氧化物
酸、碱、盐
浊液
溶液
胶体
物质的
分类
物质的转化
常见物质的转化
物质的制取
决定
学情诊断·课堂检测
1.(2020·吉林高一检测)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都有明确分类。下列物质中均为化合物的一组是(  )
A.金刚石、干冰、SO2
B.KCl、盐酸、NaOH
C.CuSO4·5H2O、冰、乙醇
D.臭氧、CaCO3、铝合金
【解析】选C。金刚石是单质,A项错误;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为混合物,B项错误;臭氧是单质,铝合金是混合物,D项错误。
【加固训练】
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铜、空气、水      B.生石灰、熟石灰、烧碱
C.氧气、干冰、浓硫酸 D.纯碱、水银、胆矾
【解析】选C。铜、氧气、水银(汞)属于单质,水、生石灰(CaO)、熟石灰[Ca(OH)2]、烧碱(NaOH)、干冰(CO2)、纯碱(Na2CO3)、胆矾(CuSO4·5H2O)属于化合物,空气、浓硫酸属于混合物。
2.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A.H2O   B.H2SO4   C.NaH   D.NH3
【解析】选B。根据题意知,氢化物含有两种元素,而H2SO4含有三种元素,故H2SO4不属于氢化物。
3.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
B.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
【解析】选A。CuO不能一步转化为Cu(OH)2,因为CuO不可以和水反应,故A为正确答案;CuSO4可以与Fe反应一步制备Cu,故B不能选;CaCO3可以发生分解反应一步制备CaO,故C不能选;MgSO4可以与BaCl2反应一步制备MgCl2,故D不能选。
5.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巅峰,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叶圣陶在《景泰蓝的制作》中详细描写了制景泰蓝的工艺程序。下列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掐丝: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
B.点蓝:将铅丹、硼酸盐等化合熔制后填色
C.烧蓝:高温焙烧、三填三烧
D.打磨:用金刚砂、磨刀石、椴木炭三次水磨
【解析】选D。A.在烧焊时铜能被氧气氧化为CuO,用硫酸煮时CuO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均为化学变化,A错误;B.铅丹、硼酸盐等原料在化合熔制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高温焙烧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打磨是物理过程,无新物质生成,D正确。
【加固训练】
下列各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的分类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书写在横线上。
(1)HCl H2SO4 H2CO3 HNO3________   
(2)NaCl KNO3 Na2CO3 NaNO3________ 
(3)Fe Al Zn C________   
(4)溶液 水 石灰水________   
【解析】(1)只有HCl是无氧酸,其余是含氧酸;只有H2CO3是弱酸,其余是强酸。
(2)只有KNO3是钾盐,其余是钠盐;只有NaCl是无氧酸盐,其余是含氧酸盐。
(3)只有C是非金属单质,其余都是金属单质。
(4)只有水是纯净物,其余都是混合物。
答案:(1)HCl或H2CO3 (2)NaCl或KNO3
(3)C (4)水
(1)A固体的化学名称是什么?它属于哪一类物质?
(2)A固体干燥原理是什么?
(3)①块状固体B中除A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
②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内,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小高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中可能有碳酸钙,请写出一种检验其中含有碳酸钙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白色颗粒状固体为氧化钙,属于金属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
(2)氧化钙吸水变为氢氧化钙,用于干燥;
(3)①氧化钙吸水变为氢氧化钙后,氢氧化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为碳酸钙;②碳酸钙与酸反应可以产生CO2,故可通过与盐酸反应的现象,证明CaCO3的存在。
答案:(1)氧化钙 金属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 (2) 氧化钙吸水变为氢氧化钙,用于干燥 (3)①Ca(OH)2 CaCO3 ②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固体C中含有CaCO3(共61张PPT)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1)溶液、浊液和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2)胶体是不是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提示:胶体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分为气溶胶、固溶胶和液溶胶,胶体不一定是液体。
(3)(思维提升)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①石灰水属于混合物吗?如果是,其分散质是什么?
提示:属于混合物。分散质是氢氧化钙。
②熟石灰、石灰石、生石灰都含有相同的元素,
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吗?
提示:Ca(OH)2、CaCO3、CaO。
(4)(情境思考)冬季来临后,华北、华东地区会出现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中央气象台将对大雾和霾进行预警:
雾、霾、PM2.5是不是胶体?
提示:雾属于小液滴(水)与空气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霾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直径为0.3~0.6微米,属于分散系但不属于胶体的范畴;PM2.5只是说明微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它分散到其他物质,如空气中才能形成分散系。
二、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Fe(OH)3胶体的制备
(1)装置:
(2)操作:向25 mL的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______。
FeCl3饱和溶液
红褐色
分散系 用激光笔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CuSO4溶液 无光亮的“通路”产生
Fe(OH)3胶体 有光亮的“通路”产生
②丁达尔效应。
(2)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____和____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____体
系。
溶液
浊液
介稳
(3)电泳。
①含义: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
②举例:Fe(OH)3胶粒带正电荷→向____移动→____区颜色逐渐变深。
(4)聚沉。
①过程: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胶体
粒子所带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形成沉淀。
②聚沉的方法:加热;加入______溶液;加入_________的胶体粒子。
阴极
阴极
电解质
带相反电荷
3.应用
(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1)制备Fe(OH)3胶体时为什么不用加热FeCl3溶液的方法制备?
提示:加热FeCl3溶液需要较长时间,得到的Fe(OH)3胶体在较长时间加热后会凝聚。
(2)(情境思考)当阳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时,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请思考:
分散系是不是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如何快速简单地区别溶液和胶体?
提示: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利用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可以快速简单地区别溶液和胶体。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1.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结构 分子、离子 较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固体颗粒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液体液滴
特点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较稳定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稳定性 稳定 介稳性 不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3
胶体、淀粉胶体 泥水、
石灰乳 油水混
合物
鉴别方法 胶体和浊液通过静置鉴别;胶体和溶液可通过丁达尔效应鉴别
2.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
(1)区分胶体和溶液的 “两方法”
(2) 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两不用”
(1)(思维升华)氢氧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沉淀两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提示:两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它们之间转化时只是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成分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2)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采用什么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根据三种分散系中粒子的直径大小、结合滤纸的孔隙大小可知,溶液、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因此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时应用过滤的方法。
(3)(情境应用)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透析器,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等,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进行血液中毒治疗与胶体性质有关吗?(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血液属于胶体,血液透析与胶体渗析原理相同。
【典例】甲同学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操作及现象如下:
①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③继续加热,出现红褐色沉淀。
(1)上述三种分散系分别属于哪一类?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别用一束光透过①②③三种分散系,会有什么现象?
(3)向②中滴加稀硫酸会有什么现象?
(4)乙同学认为向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制取Fe(OH)3胶体,你认为正确吗?说明原因。
【解析】(1)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分别为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2)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和浊液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3)硫酸属于电解质,Fe(OH)3胶体会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慢慢消失;(4)向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制得的是Fe(OH)3浊液。
答案:(1)①溶液、②胶体、③浊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2)②中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慢慢消失。
(4)不正确。向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制得的是Fe(OH)3浊液。
胶体金即为金溶胶,其具有光吸收性、呈色性和胶体性等特点。免疫胶体金技术作为胶体金标记物,可实现对抗原抗体的测定。
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操作步骤如下:
Ⅰ.取20%白磷(①)的乙醚溶液0.5 mL,加蒸馏水(②)60 mL。
Ⅱ.先滴加1%氯化金水溶液(③)0.75 mL,再滴加0.1 mol·L-1的K2CO3(④)
0.6 mL,振荡变成棕红色。
Ⅲ.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
Ⅳ.分离提纯。
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在5~12 n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①②③④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
(2)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__。
(3)步骤Ⅳ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得红色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解析】(1) ①白磷属于单质,②蒸馏水属于化合物,③氯化金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④K2CO3 属于盐;
(2)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的直径在5~12 nm,所以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其分散质是金颗粒;
(3)可以用渗析的方法进行分离提纯得到纯净的胶体;
(4)若将所得溶液继续加热,则会发生聚沉。
答案:(1)①  ②④  ④
(2)胶体 金颗粒
(3)渗析
(4)不能
2.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得到的无色溶液
【解析】选A。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浊液。A项,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Cu(OH)2浊液;B项,得到氯化钠溶液;C项,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项,得到碳酸钠溶液。
知识点二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胶体的四大性质
内容 主要应用举例

质 丁达尔效应 胶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产生的,是一种物理现象 鉴别胶体与溶液
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 生产涂料、颜料、墨水、洗涤剂等
电泳 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 静电除尘、电镀等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形成沉淀 明矾净水、制豆腐、制肥皂等
2.胶体聚沉的方法
1.(思维升华)生活中,钢笔在更换不同品牌的墨水时,常将钢笔用水清洗一下,其中有什么道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墨水属于胶体,不同墨水中胶体粒子可能带相反电荷,若不清洗,混用墨水会发生胶体的聚沉,堵塞墨水出口。
2.生活中人们常将猪肉皮(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洗净,煮熟后切丝,加水和调料,小火煮20分钟,晾凉凝固后得到肉冻。原理是什么?(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猪肉皮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加水煮,可以得到蛋白质胶体,继续加热,胶体发生聚沉,晾凉后得到肉冻。
3.(情境应用)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你知道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吗?
提示:因为江河里面的水是胶体(是水、土壤和泥水等形成的胶体),而海水是电解质溶液,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就沉积成了三角洲。
【解析】选A。A项为FeCl3+3NaOH===Fe(OH)3↓+3NaCl,即生成沉淀而非胶体;血液是胶体,B项是胶体的聚沉;C项为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项豆浆里的蛋白质是胶体,遇电解质(盐卤)发生聚沉。
【母题追问】(1)若将A项中的“NaOH溶液”改为“水”,能否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提示:否。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液体变红褐色,才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上题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B、C、D。上题B、D中胶体分别发生聚沉、C为丁达尔效应,都属于物理变化。
将浑浊的黄河水变成清澈的饮用水,其中明矾会起重要的作用。
明矾是由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组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此化学变化中,硫酸铝是主角。硫酸铝和水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絮状物——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氢氧化铝胶粒带正电。它一碰上带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1)黄河水中含有的分散系有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的清澈的饮用水________(填“是”或“不是”)纯净物。
(3)Al(OH)3胶体作净水剂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解析】(1)黄河水中含有溶液、胶体和浊液。
(2)清澈的饮用水中仍然含有溶质,属于溶液,为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3)Al(OH)3胶体作净水剂只是利用胶体性质吸附水中杂质,没有涉及化学变化也就没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答案:(1)溶液、胶体和浊液
(2)不是
(3)没有
【解析】选A。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浊液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用肉眼不能区别溶液和胶体,A不正确;B、D项属于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性质,可以区别胶体与溶液,C项正确。
学情诊断·课堂检测
1.(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分散系,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
①鸡蛋清   ②淀粉溶液 ③硫酸钠溶液 
④Fe(OH)3胶体 ⑤Fe(OH)3悬浊液
A.①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⑤
【解析】选D。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胶体。硫酸钠溶液属于溶液,Fe(OH)3悬浊液属于浊液。
2.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苏打水、牛奶、稀豆浆
B.碘酒、泥水、血液
C.白糖水、食盐水、茶水
D.Ca(OH)2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浆
【解析】选B。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牛奶、稀豆浆都是胶体,故A错误;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泥水是浊液,血液为胶体,故B正确;白糖水是蔗糖水溶液,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茶水是溶液,故C错误;Ca(OH)2悬浊液为浊液,澄清石灰水为溶液,石灰浆为浊液,故D错误。
3.某首歌中唱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溶液,能永久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解析】选B。雾是胶体,它是较稳定的分散系,但不能在空气中永久存在。
4.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他们用DNA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可能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糖水 B.石灰乳
C.氢氧化铁胶体 D.豆腐脑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悬浊液、乳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可能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氢氧化铁胶体,故C正确。
5.(2020·潍坊高一检测)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10-7 m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
【解析】选C。胶体的本质特征为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0-9~10-7 m,性质特征为丁达尔效应(即用光照射,在胶体中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故A、B均正确,C不正确;Fe(OH)3胶体中的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共26张PPT)
阶段素养提升课
第二章
主题整合·践行素养
应用实践·提升素养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按组成和碱
性质
氧化物
化合物

按能否电解质
按元素
净种类
电离
目非电解质

金属单质
物按组成
单质
金属单质

7分/溶氵
本质(1~100nm)
是水或胶体
合日分散系其他液体
介稳

浊液性质十丁达尔效应
聚沉
电泳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氧化还原反应
反∫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产物
物\氧化剂变化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
氧化性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基本规律:守恒律强弱律一价态律一先后律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