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 设计者 执教者
课型 新授 课题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一) 本课第_1_课时 总第__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学名的重要性和双名法的表达方式;说出生物分类的目的、分类系统的七个等级及其关系和“种”的分类学意义。2.尝试对已学过的或常见的一些生物进行分类,并知道分类依据。3.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国际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使学生对生物分类产生兴趣并乐意学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生物的双名法,初步了解生物的分类
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问题情境式,举例法;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马铃薯图片)同学们,图片中的东西大家肯定都见过,也吃过,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教师:有的说它是马铃薯,有的说它是土豆,有的说它是洋芋,当然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山野、山药蛋等等。 教师:(展示甘薯的图片)那么,这是叫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只知道它叫红薯,这是我们这个地方对它的俗称,当然它也有许多名字,比如山芋、地瓜、番薯、甘薯等等。 教师: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分布在许多地域,由于世界上的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不相同,就是一个国家,方言也有好多种,所以对同一种生物的俗称各不相同。同学们,觉得这些俗称有什么特点和好处?(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生物的俗名,有的是一物多名,就是同物异名,还有的同名异物,当然人们这样叫是形象生动,为了简洁,就这样代代相传,约定俗成,习惯使用,也很方便,便于记忆;但是迎刃而来的问题就是当地人方便沟通,但是不同地域之间会因为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和读音误解会引起生物名称的混乱,尤其是科研交流起来更是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吗?二、新课讲授<一>生物的学名
敬业 勤业 乐业 精业
教 学 过 程
1.生物命名法的确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1页内容,结合信息库119页关于双名法的资料,思考:1.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生物命名法是哪一种?了解它的确立过程。2.它的确立者是谁?(学生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为了避免生物俗名造成的混乱和不便,瑞典博物学家林萘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确立了双名法,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名称就是生物的学名。2.双名法的语言和构成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1页内容,观察图14-3,思考:1.双名法使用的语言是什么?2.用双名法确定的学名是如何组成的?由几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什么?有哪些特征?(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相互讨论,完成问题,举例说明)。以玉米 Zea mays为例子学名组成代表特征第一部分属名Zea 斜体,首字母大写,词性为名词,表示该生物的类属第二部分种名mays斜体,字母全小写,词性为形容词,表示该生物的主要特征或产地等 教师举几个生物学名的例子,苏 铁 Cycas revoluta , 桃 P. persica,葡 萄 Vitis vinifera,麻雀 Passer montanus,龙虾 Procambarus clarkii,河蚌 Potamilus capax,人类 Homo sapiens ,让学生来练习双名法确定的学名组成,再次巩固它的组成、特点和意义。3.双名法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说说生物名称从多种多样到世界统一有什么意义?即双名法的意义。(学生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双名法解决了物种名称混淆的局面,使得每个物种只有全世界通用的一个科学名称即学名;同时使得人们知道物种的分类地位、主要特征,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二>生物的分类 教师:生物学名的确定,对生物名称的统一以及交流做了巨大贡献,但是当我们面对几百万种生物时,因为数量庞大,对我们的科研交流等依然造成不便,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学生思考,相互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2页内容,思考:为了更好进行科研交流,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家找到哪些办法?然后,尝试着对112页图14-4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小组完成任务,全班交流) 教师:大家的分类有所不同,是因为依据不同,有的是依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分类,有的依据生物形态,有的依据细胞结构特点分类,有的依据生理发育特征、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等等,所以分类方法也有很多,那么怎样分类更科学呢?这个任务交给大家,课后小组进行讨论思考。三、课堂小结双名法的确定、组成以及意义。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四、作业布置练习册47页:练习一 生物的命名
感悟 探究 创新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感悟 探究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