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8:0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2
0
2
1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上册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雷达。
3.认读字词,理解词语。
返 回
课文大意
  本文主要写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背景资料
  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参数的电子信息设备。典型的雷达主要由同步器、激励器、发射机、收发开关、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终端显示控制设备和电源等组成。
雷达
内容资料
雷达
飞机
内容资料
蝙蝠
内容资料
会认字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避开 敏锐 科学 横七竖八 绳子 系着 铃铛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 碍 荧光屏 驾驶员
biān fú

ruì

dāng
yíng
zhèng
zhàng aì
yíng
píng
我会认

  用两股以上的棉、
麻纤维或棕、草等拧
成的条状物。
多音字

( jì )
( xì )
系鞋带
关系
字歌:维持关系( xì )常联系( xì ),出门在外扣要系( jì )。
领带端正要系( jì )好,系( xì )列礼仪心中记。
易读错
“竖”是翘舌音,不是平舌音;
“屏”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即”读二声。
会写字














易写错

右面是“史”,不“吏”。

第一笔是平撇。
词语听写
蚊子 即使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雷达 驾驶员 灵巧 显示系 鞋带
近义词
灵巧—灵活 敏锐—敏捷
横七竖八—杂乱无章
反义词
清楚—模糊 灵巧—笨拙
敏锐—迟钝
横七竖八—井井有条
理解词语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000赫)的声波。近似做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较小,能量容易集中,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障碍物】阻挡前进的东西。
【横七竖八】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
超声波
返 回
第二阶: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读文思考,会从课文内容、写法、读后启示等角度进行提问。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
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课文的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
  起到了激发读者的兴趣的作用。
飞机飞行的样子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
  人类根据蝙蝠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用设问的方式表达?
运用设问,能够引起下文。
疑问句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从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把蝙蝠
的眼睛蒙上?
蒙上眼睛是为了不让蝙蝠看到绳子。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从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铛铛响个不停。
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
实验次数
从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
  后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雷达探测的原理是怎样的?
(1)雷达的天线就像
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
电波就像蝙蝠嘴
里发出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
像蝙蝠的耳朵
天线
障碍物
荧光屏
无线
电波
反射
从启示的角度提出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1)潜水艇的发明和
鱼的沉浮有关。
从启示的角度提出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2)潜水服的流线型设计是
从鲨鱼身上受到启发的。
从内容的角度提出的问题。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不可以。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需要飞机的各个系统互相配合才能做到。
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结构图示
夜间飞行的秘密
蝙蝠
雷达

天线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耳朵
荧光屏
飞机安全飞行
源于仿生原理
返 回
返 回
第三阶:方法学用
学习内容
1.学句型。
2.学会从多个角度提问。
学句型
句型:不是……而是……(并列关系)
  例句: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
学句型
  解析:“不是……而是……”连接“眼睛”和“嘴和耳朵配合起来”两种情况。像这样,几个分句从几个方面说明、描写同一事物,或分别说明、描写几种事物,都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常用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一边……一边……、不是……而是……、那么……那么……,等等。
提问角度
提问
角度
课文内容
课文写法
课后启示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详细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返 回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练习。
2.随堂检测。
(1)生字检测。
(2)词语检测。
课后习题1
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抓住重点和难点,问出课文内容;从写作方法入手,问出表达技巧;从题目和内容入手,问出课文的主题;抓住关健词句,问出词句的内涵;从得到的启示入手,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文章。
课后习题2
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在夜间
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
小组问题清单
课后习题2
(1)从不同角度提问我们能学到不同的知识。
(2)我们能联系学过的内容掌握新知识。
(3)和同学讨论能启发我们思考。
(4)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课文。
(5)这些问题能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
课后习题3
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有改动
shǔ
ǒu
jiāng


suàn
lín

课后习题3
  (1)马铃薯和藕的茎为什么叫“变态茎”?(从片段的内容角度提出的问题)
  答案:因为马铃薯和藕的茎已经改变了形态,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茎不一样。
  (2)这个片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从片段的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片段中举了马铃薯和藕这两个典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便于读者理解什么是变态茎。片段中写变态茎分好几种,并分别对各类进行了介绍。片段还结合具体的例子给变态茎、块茎、球茎、鳞茎、根状茎下了定义,这样的语言更科学、更准确。片段中还把洋葱和大蒜头比作鳞片,形象、生动。
  (3)还有哪些植物的茎是变态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的问题)
答案:水仙、百合、仙人掌等。
随堂检测
一、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蝙蝠在漆黑的夜晚里,能捕捉(   )、(   ),(   )有(     )的(   )阻挡,它也能躲开。(    )通过对蝙蝠的(   ),在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飞行员就能安全地(   )飞机躲开障碍物了。
蚊子
wén zi
cāng ying
jí shǐ
héng qī shù bā
shéng zi
kē xué jiā
yán jiū
jià shǐ
苍蝇
即使
横七竖八
绳子
科学家
研究
驾驶
随堂检测
二、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1.蝙蝠(  )能在夜里飞行,(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2.(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3.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  )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因为……所以…… 不仅……还…… 不是……而是…… 即使……也……
不仅

即使

不是
而是
因为
所以
返 回
第五阶:课外拓展
学习内容
1.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2.关于科学的名言。
课外拓展
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蜻蜓——直升机     海豚——潜水艇
青蛙——电子蛙眼    萤火虫——人工冷光
蝴蝶——迷彩服     鲨鱼——泳衣
苍蝇——蝇眼照相机   斑马——斑马线
课外拓展
关于科学的名言
1.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竺可桢
2.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3.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4.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