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课件(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课件(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9: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2
0
2
1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2.背景资料: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3.认写字词,理解词语。
通读课文
  农历八月十八,作者到海宁市盐官镇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之后大潮涌来,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潮头过后,余波奔腾。江水大涨,好久才恢复平静。
“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首气势如虹的七绝,写出了钱塘江大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倾倒了无数游人看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同去感受这天下奇观吧!
钱塘江大潮
背景资料
钱塘潮的成因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起潮时,海水从宽达一百多千米的江面涌入,到达盐官镇时,江面宽度仅为三千米,两岸越来越窄,湾内水面随之迅速提高。钱塘江口还有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的阻挡,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
背景资料
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又助长了潮水的声势。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终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巨大潮涌。
我会认
大潮 盐官镇 据说 大堤 宽阔 屹立
昂首 盼着 滚动 逐渐 横贯
一堵 犹如 震动 霎时 余波 薄雾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hào

zhèn
bēnɡ
yán
ánɡ
dǐnɡ
fèi
ɡuàn
shà


我会认

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沸:锅里的水煮开了。
我会认

横贯江面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贯:连贯,穿通。
鱼贯而入
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走)。
多音字

薄雾 单薄
薄情寡义

(báo)
(bò)
薄荷
(bó)
薄饼
  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的,跟‘厚’相对”“(感情)冷淡,(情义)不深”“(味道)淡” “(土地)不肥沃”等时,读báo;义同“薄(báo)”,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以及表示“轻微,少”“不庄重” “看不起,轻视,慢待”“迫近”等时,读bó;在“薄荷”一词中读bò。
易读错
“潮、逐、震、霎”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堤”读dī,不要读成tī;
“阔、渐、贯”是三拼音;
“屹”不要读成qì;
“浩”不要读成gào;
“盼、滚、贯、震、盐”是前鼻音;
“崩、鼎”是后鼻音。
会写字
















书写指导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
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最后一横比第一横稍长。
cháo

书写指导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上下结构
上面是“雨”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zhèn


易写错


左部是提土旁,不要写成提手旁。
被包部分是“ ”,不要“ ”。
词语听写
据说 宽阔 滚动   逐渐 犹如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奇观 农历 人山人海  齐头并进  依旧 浪潮 大堤 盼望 堵截 震动
近义词
屹立—矗立(耸立)
霎时—刹(chà)那
宽阔—广阔 依旧—照旧
犹如—好像 颤动—颤抖 逐渐—渐渐
反义词
平静—动荡 宽阔—狭窄
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农历]阴阳历的一种,是我国的传统历法,通常所说的阴历即指农历。
[笼(lǒnɡ)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看不真切。
[闷(mèn)雷]声音低沉的雷。
[齐头并进]几支队伍并行前进。常用来形容几件事情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这里指大 
     潮到来时的气势大。
理解语
理解词语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tā),地面裂缝。后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 
     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霎时]极短时间。
[余波]本文指余势未尽的波浪。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水势很大。
理解语
理解词语
山崩地裂
学习内容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第二阶:阅读理解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作者按 顺序来写的: 、
、 。
时间
潮来时 潮去后
潮来前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潮来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潮来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人山人海
人多
期盼
昂首东望
“潮来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大潮声音比喻
游客声音
江面变化
潮来时
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把潮头激起的白色的浪花比作“一条白线”,形象地描绘出江潮从远处而来的形态。
人声鼎沸
“潮来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变化快
浪头高
气势猛 比喻
涛声大 夸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潮来时
一条白线
一道水墙
一堵水墙横贯江面
潮来时
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潮去后”,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江面:余波涌来
声音:风号浪吼
江水:上涨两丈多高
气势宏大、壮观
结构图示
人山人海 昂着东望
潮去后
潮来时
观潮
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潮来前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江水涨高
壮美宁静
气势雄伟
余波汹涌
江潮奇观
观众倾倒
第三阶:方法学用
学习内容
怎样边读边想象画面。
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呢?
  1.圈画相关事物,想象画面。读文时,先把与描写的景物相关的事物圈画出来,然后边读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如,本文第2自然段,可以先读一读,圈画出相关景物,如“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然后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在想象中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等特点。
  2.根据描写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想象画面。找到文中描写景物声音和样子的句子,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边读边想象画面
  如,本文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在读文章时,可以先根据描写声音和样子的词语想象画面,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和片段,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3.品读重点词句,想象画面。读文时,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人理解,结合对词句的理解想象画面。如,本文第5自然段写余波的“漫天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想象时可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
想想画面,感受钱塘江特点
文中景物
想象画面
感受特点
大潮
样子
大潮
声音
一条白线
一道水墙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特点
清晰
巨大
壮观
气势
磅礴
想象画面,感受特点
飞机云在遥远的天际
一堵城墙向前移动
草原万马奔腾
地震、海啸等场面
巨雷滚动、无数坦克行进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选字填空。
(2)根据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
(3)读句子,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
课后习题1
  本文语言很有气势,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激昂的,语速、语调前后变化很大。如,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高。读潮来时的部分,我们要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可通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读潮去后的部分,可依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习题1
  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要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展开想象,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还可以巧搭支架,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诵。如: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
  无论是背诵第3自然段还是第4自然段,都可以借助提取的关键词进行。如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背诵的方法有很多,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背诵得又准又快。
背诵第3—4自然段。
课后习题2
  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欢欢: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潮来前”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薄雾笼罩,江边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乐乐: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气势雄伟的“潮来时”的画面:潮来了,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江面出现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逐渐拉长,越来越粗,横贯江面。再近些,那滚滚奔腾的白浪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我被这恢宏的气势震撼了。
  美美: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余波汹涌的“潮去后”的画面。潮头迅速向西奔去,余波却仍旧铺天盖地般涌来,巨浪翻卷着,钱塘江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此时尽管大潮已经退去,但我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
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与其内容相关的句子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与其内容相关的句子是:“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随堂检测
嘲 朝 潮   (  )笑   (  )代   (  )汐
剧 锯 据   (  )齿   编(  )   收(  )
镇 振 震   (  )奋   地(  )   坐(  )
废 费 沸   (  )品   浪(  )   (  )腾
赌 睹 堵   打(  )   目(  )   (  )车
一、选字填空。















随堂检测
二、根据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人山人海
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
随堂检测
三、读下面的句子,在比喻句后面的( )里打“√ ”。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5.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第五阶:课外拓展
学习内容
1.弄潮儿的来历。
2.酒泉子·长忆观潮。
课外拓展
  钱塘江如此壮观的大潮,自然养育了当地人豪放勇猛的性格。据历史记载,“弄潮”在唐朝和宋朝最为兴盛,每到八月十八观潮的日子,水军演练完之后,很多勇敢的少年手持大彩旗,争先恐后跃入水中,在巨浪中出没,表演各种动作,以彩旗不沾水为优胜,正如诗句所说“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现在,“弄潮儿”除了本义外,还比喻为勇敢无畏、有进取精神、走在潮流前面的人。
拓展一:弄潮儿的来历。
课外拓展
拓展二: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 潘阆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