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25*2=50分)
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据此推断,该制度是
A.察举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说到:“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由此可知( )
A.秦代之后分封退出历史舞台 B.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
C.作者意在完全否定分封制度 D.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
3.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的民主改革继续进行,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此举
A.使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B.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C.提升城邦公民参加政治事务的积极性 D.促进了雅典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反映了明朝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手工工场规模大
C.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D.江南地区的多种经营
5.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到唐朝后期,“道”逐渐成为一级实体行政区划,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和唐代“道”性质演变类似的是
A.秦朝的道 B.汉代的州 C.元代的行省 D.清代的府
6.汉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汉代铁犁牛耕的场景,如山东滕县黄家岭汉代农耕画像石、陕西米脂东汉牛耕画像石、山西平路枣园西汉末年壁画牛耕图、江苏睢宁东汉牛耕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牛耕壁画以及山东邹城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等。由此可见,当时
A.画像石技术高超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北方粮食产量高 D.牛耕使用范围较广
7.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古文字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嫡长子继承制
8.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战争”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9.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变化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C.士阶层的崛起 D.政治局势日趋紧张
10.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下图是其中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右往左读:贞西土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
B.五谷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
C.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
D.商代文字主要为农业服务
11.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它曾被描述为由“一头狮子、六只狐狸和二十只老鼠”所组成。1871年,‘有鉴于天主教教士继续支持南德意志的州权运动与阿尔萨斯人和波兰人的抱怨,俾斯麦发动了一场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荣光 B.清除天主教会精神禁锢
C.巩固普鲁士在帝国的地位 D.巩固德意志帝国统一
12.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 )
A.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13.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抗日战争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D.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4.唐朝设立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则让三司使脱离宰相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协调中央官吏的矛盾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5.北宋为了分割宰相权力,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种制度是( )
A.内外朝制度 B.一府两院制 C.三省六部制 D.二府三司制
16.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体现了西方法律的
A.无罪推定原则 B.律师制度 C.陪审团制度 D.三权分立原则
17.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世卿世禄制到到军功爵制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郡县制到行省制
18.“(1787年宪法)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可见美国实行的是
A.总统制 B.议会制 C.两党制 D.联邦制
19.公元前27年,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虽然他声称他更喜欢共和国“第一公民”(元首)的称号,但实际上他像皇帝一样行事。材料中的“他”
A.随时可以被罢免 B.对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负责
C.依靠教权扩充王权 D.实际掌握了罗马国家的权力
20.英国议会内部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派别早在16世纪就已经形成,但是英国现代政党制度直到19世纪初才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开始萌芽,随着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新型的政党制度才最终得以确立。这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具有
A.稳定性 B.灵活性 C.渐进性 D.妥协性
21.下图为近代西方某国的政体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国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2.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指出:“《临时约法》的失败……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材料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有
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②约法自身存在缺陷③宪政确立的长期性④缺乏政党政治的尝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19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拉班德在《德国国法学》一书中指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是一种“虚伪之空说”。三种机关与三种机能的分离,难以存在于实际,因为划分的行政权事务太窄。该学者意在强调
A.德意志需要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B.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C.启蒙思想受到精英阶层的抵制 D.德国民主化改革的保守与滞后
24.有学者认为,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比苏联更强大,冷战仍然会发生,英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最符合这一规点的论断是
A.冷战源于美苏意识形态冲突 B.国家利益分歧导致美苏冷战
C.雅尔塔体系是美苏冷战根源 D.美苏争霸威胁双方国家安全
25.下表为英国某贵族庄园经营情况表。据如表分析,这一经营情况
项目时间 租地农场主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自耕农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1633年 ≤30% 约50% 60%~70% 约50%
1649年 42% 67% 58% 29%
A.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C.强化了英国新贵族的统治 D.促成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图1)和雅典(图2)中央政治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明朝中央政治结构示意图(图3)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图1体现了哪些制度?概括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指出材料一图2最早出现在哪位改革家执政时期?说明雅典民主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3)读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比较秦朝和雅典这两种政治体制有何显著的特点?(4分)
(4)比较材料一图1和材料二图3,从君主专制演进层面看有什么变化?反映出什么规律?(4分)
27.(20分)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摩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摩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10分)
28.(14分)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论题“宋代是十足的东方文艺复兴时代,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趋势”,请你为材料二中有关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7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下,社会各阶层自由投考,使得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C项正确;察举制看中德行,并不是所有人民的优秀子弟均能参政,排除A项;郡县制与题干中描述的选官制度无关,排除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郡县制就已开始推行,D项正确;秦以后也有分封,排除A项;在秦朝之前郡县制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对分封制的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改革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也是为了保证所有公民参加国家政治活动,C项正确;A项错在雅典人,雅典公民才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排除A项;梭伦改革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与雅典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根据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可知当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项正确;材料与手工工场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及江南地区的多种经营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道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这种转变与汉代的州相似,B项正确;秦朝的道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排除A项;元代的行省一开始就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排除C项;清代的府原本就是管辖县,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各地都有铁犁牛耕的场景,反映了牛耕使用范围较广,生产力进步,D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突出画像石技术,排除A项;江南开发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牛耕,没有粮食产量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对分封制的描述,B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选贤任能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极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影响远远不如抗日战争,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B
【详解】
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变化,反映出当时分封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被打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源在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B项正确;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士阶层的崛起不是材料变化的根源,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争霸、兼并,但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材料首先指出甲骨文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而拓片内容正说明商王非常关注粮食生产,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介绍了一片甲骨上刻辞的内容,无法得出商朝国家机构是否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五谷的种植历史,排除B项;甲骨文拓片无法证明商代文字主要为农业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一头狮子、六只狐狸和二十只老鼠”、“天主教教士继续支持南德意志的州权运动与阿尔萨斯人和波兰人的抱怨”可知,德意志帝国的各州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很大,教会唆使州权运动,危害了国家统一。反对教会的“文化斗争”就是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斗争,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德意志帝国国家的统一,与神圣罗马帝国无关,A项排除;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清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B项排除;普鲁士是狮子,地位无可撼动,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德意志帝国国家的统一,C项排除。故选D项。
12.C
【详解】
明代内阁为内侍机构,清代军机处跪受笔录,均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选C项;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均没有安排地方事物的权力,排除A项;内阁只是内侍机构,排除B项;内阁和军机处均不统领军队,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根据“沪战两月”“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可以判断这一战役是淞沪会战,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胜利,排除A项;广州、武汉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化相权,强化皇权,B项正确;材料与协调中央官吏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宋朝分化事权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与三司使的设置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是对二府三司体制的描述,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排除A项;元朝实行一府两院,排除B项;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法官判决某个嫌疑人有罪前,社会和个人不能将其当作罪犯处理,体现了未经审判证明有罪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即无罪推定原则,A项正确;律师制度、陪审团制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C项;三权分立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
“周秦之变”发生在周朝到秦朝,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从而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因此一大变化是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C项正确;“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发生在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时期,与“周秦之变”不符,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任人唯贤的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而不是从世卿世禄到军功爵制,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
根据材料“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保障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可知1787年宪法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因此可以得知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看出总统的地位和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议会的地位和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美国的两党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屋大维,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从此他独揽国家大权,实际掌握了罗马国家的权力,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D项正确;屋大维不能随时被罢免,排除A项;屋大维不对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负责,排除B项;屋大维不依靠教权扩充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
根据材料,英国政党性质的政治派别早在16世纪就已经形成,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新型的政党制度才最终得以确立,这表明英国的政党制度的演进具有渐进性,C项正确;其他三项从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联邦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政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可知这是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国家的政治运行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的中国同盟会就是资产阶级政党,因此④错误,排除BCD项;材料“临时约法》的失败……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体现的是约法的自身缺陷,②符合题意;材料“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体现的是宪政的长期性,③符合题意;材料“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体现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①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故选A项。
23.A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认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将行政权划分太窄,难以在当时的德国应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正值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三权分立的理论不适合当时德国实际,反而德国需要强化中央政府权威以完成国家统一,A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学者强调的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不适合德国实际,不代表德国精英阶层抵制启蒙思想,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这与材料的时间和主旨均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
根据学者观点,冷战的发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分歧,而非国家之间的差异,B项正确;意识形态冲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不是根源,排除C项;D项不是强调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633年到1649年,租地农场主租地数和缴纳租金数比例都明显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农场规模日益扩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与租地农场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英国新贵族还没有建立起统治,更谈不上“强化”,排除C项;17世纪,英国的经济部门仍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6.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时期:克里斯提尼。影响: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或者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法,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特点:秦朝实行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雅典是民主政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之上
(4)变化: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任答一点即可得1分)趋势:君主专制加强(或者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的结构图可知,体现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时期:根据材料中的五百人会议可知,这是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或者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法,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特点是民主政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之上
(4)变化:根据结构图可以看出,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加强(或者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7.
(1)特点: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督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详解】
(1)特点:结合所学从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督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2)意义:根据材料“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并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可概括出答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8.
(1)变化:门第观念淡化(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2)①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海外贸易活跃,为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②思想文化科技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世俗化、平民化发展,指南针、火药用于航海、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科技成就突出。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和所学知识可从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方面回答即可。
(2)
根据设问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回答“宋代是十足的东方文艺复兴时代,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趋势”,即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海外贸易活跃,为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思想文化科技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世俗化、平民化发展,指南针、火药用于航海、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科技成就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