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2
0
2
1
部编版 语文
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2.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3.文体知识:古诗。
4.认写生字、词语。
课文大意
《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山中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斗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殷切嘱咐和勉励。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有杜紫微、杜司勋、杜樊川等别称。
主要成就: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书画亦精。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山行》《清明》《江南春》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主要成就: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
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晚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赤壁赋》等。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曾任朝廷小官,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夜书所见》《游园不值》等。
名言佳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赠刘景文》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景文(名季孙)也在,两人交谊颇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zhuó)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背景资料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比古体诗严格。
古诗
文体知识
会认字
犹有 傲骨 橘绿 小径
斜阳 赠送 残叶 君子
橙子 挑开 刘海
yóu
ào
jú
jìng
xié
zèng
cán
jūn
chéng
tiǎo
liú
我会认
小径
径
赠
橙
声旁“曾”,读音为zèng。
声旁“登”,读音“chéng”。
赠送
橙子
声旁“ ”,
读音为jìng。
我会认
彳
纟
径
经
浅
氵
歹
残
( )
( )
戋
我会认
余
斗
斜
xié
字义: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
不平行也不垂直的。
斜塔
我会认
左右结构,一种水果,扁球形,味甜酸。果皮红黄色,可入药。
橘
jú
用肩担着;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选、拣。
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拨弄,引动。
多音字
挑
挑水 挑食
( tiāo )
挑起来 挑拨
( tiǎo )
易读错
“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径、赠、橙”是后鼻音;“挑”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iǎo。
会写字
径
赠
残
橙
挑
寒
盖
菊
霜
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
会写字
斜
刘
君
送
左右同宽
左宽右窄
半包围
书写指导
结构:
部首:
橙
左右
“登” 的“癶”罩住“豆”。横撇的横短,捺舒展,“豆”末笔横窄于“癶”。
木
书写指导
刘
左宽右窄,左低右高。“文”捺改点,收于竖中线,“刂”竖钩挺直。
斜
“余”捺变点,两横上短下长,“斗”两点对齐,横略向上倾斜,竖为悬针竖。
书写指导
盖
上窄下宽。上部三横长短相似,距离匀称,第三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不出头。下半部分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书写指导
菊
上宽下窄。下半部分的“米”,左边有一部分写在“勹”的外面,使整个字重心更稳。
残
左半部分的“歹”不要多一点,位置不要超过竖中线。右半部分的斜钩要写得舒展。
易写错
残
径
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
右部是两横,不要写成三
横,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易写错
橙
右边“登”的左上角不要多点,右上角不要少撇。
词语听写
寒冷 小径 斜阳 霜冻 赠品
盖子 菊花 残冬 君子 橙色
送客 挑动 刘海儿
理解词语
白云生处
促织(蟋蟀)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尽】达到极端。这里指凋谢。
【擎】举,向上托。
【残】残败;枯萎。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第二阶: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
会诗中的情感。
2.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阅读理解
远上寒山石径斜,
石头小路。
向山的远处伸展。
“歪斜,不正”。这里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阅读理解
白云生处有人家。
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照应了“石径 ”。
阅读理解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阅读理解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阅读理解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写出了这是深秋季节。
比……还红。
阅读理解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花。
赏析:自古以来,秋天在人们的眼里往往是悲凉的,而诗人杜牧通过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现了枫叶如火,嫣红满目,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虽是深秋,但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诗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山行
眺望远景
驻足观赏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辽阔深远
晚秋枫林
叶红于花
秋比春美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结构图示
阅读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
托住雨水的盖子,这里指荷叶。
荷花枯萎,可以看出这时已是秋天。
阅读理解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尚且。
残:惨败;枯萎。菊残写出秋天已经到来。
阅读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傲霜枝”写出了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
阅读理解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指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暗示这时的季节是秋天。
阅读理解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赠刘景文
秋末的特征
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凋落
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
成熟
色彩明丽
富有生气
结构图示
收获的季节
阅读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阅读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阅读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猜想。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阅读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
阅读理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拨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秋风吹动思绪灯火唤起乡情
结构图示
近处
远处
孤独郁闷
亲切之感
第三阶:方法学用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学习内容
第三阶:方法学用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学习古诗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如《山行》中的“坐”,用我们熟悉的意思解释不通,阅读文中注释,我们知道它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山行》中的“坐”,通过阅读课下注释,我们知道是“因为”的意思,那么“坐爱”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挑促织”的“挑”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这样就可以明白“挑促织”是“拨弄蟋蟀”的意思。
通过阅读课下注释,我们知道“擎:举,向上托。”那么“擎雨盖”在这里就是指能够托住雨水荷叶。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课后习题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首古诗感情真挚,朗读时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味道来。《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要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前两句的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朗读时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明快一些,最后一句语调上扬。
课后习题1
背诵课文。
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能更好地背诵古诗。《山行》可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赠刘景文》可以借助“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 橙黄橘绿”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夜书所见》可抓住“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等重点词语来背诵。
课后习题1
默写《山行》。
默写时,注意古诗的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斜”的右边是“斗”,不要写成 “十”;“停”不要写成“亭”;“坐”不要写成“座” 。
课后习题2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从《山行》一诗中的“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可以看出是秋天。从《赠刘景文》中的“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傲霜(傲霜斗寒)”“橙黄橘绿(橙子、橘子成熟)”可以看出是秋天。从《夜书所见》第二句中的“秋风”可以知道是秋天。
课后习题3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答案供参考
◆ (我)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
随堂检测
一、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寒山(hán tán) 小径(jīng jìng)
菊花(jǘ jú ) 残叶(chán cán)
橙子(chéng chén) 挑促织(tiǎo tiāo)
随堂检测
二、将相应的作者填在括号内。
苏轼
杜牧
叶绍翁
杜牧 李白 苏轼 叶绍翁 杜甫
1.我知道,《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
2.笑笑说《山行》是苏轼写的,我记得是( )写的。
3.( )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喜欢。
随堂检测
远上(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枫林晚,( )二月花。
1.补全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描写的
是( )季的景色,从( )和( )两种
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寒山石径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
唐
杜牧
秋
寒山
霜叶
第五阶:课外拓展
学习内容
1.“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2.杜牧的小故事——知过能改。
课外拓展1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他拖家带口又没俸禄,所以生活特别困难。在黄州当官的好友马正卿帮助他从官家要来50亩荒地开垦。那地很贫瘠,就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土坡上,
所以苏轼把它叫“东坡”。苏轼对“东坡”特别
喜爱,“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就是苏轼在那时候
写的。他因此自称“东坡居士”。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课外拓展1
他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号呢?这还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当年白居易被贬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忠州的一块坡地上种植花木,那块地也在东边,也叫“东坡”。白居易还写下了一首《步东
坡》,其中几句是:“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
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
最喜欢这首诗,故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流传开来。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课外拓展2
杜牧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览,发现寺内静悄悄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采。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语,非一般僧人所比。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前来的人大说杜牧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杜牧失望之余,没有恼怒,反而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的小故事——知过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