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此之。
——战国·荀子·劝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清·康有为·在浙之演说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也必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致徐特立
杏坛讲学
杏坛讲学是一个典故,相传孔子当年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地点在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院内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gui贵)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栽。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后来人们就根此,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师 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1.掌握“师、传、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自读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认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 :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民智;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张运动的主将。
1.文章要“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2.文章要“言贵创新”。主张文章语言要新颖,倡导“词必己出”,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影响: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解 题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统称。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议论文。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越来越不被重视。
当时仍沿袭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 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且学问很高的人。
用来……的
通“授”,传授
代词,代知识
疑问代词,谁
表转折,却
它们作为疑惑
相当于“于”,在
知道
本来
介词,比
名词意动以……为师
在
比
以……为师
名作动,学习
疑问副词,哪里
因此
庸……乎?“哪里……呢?”
古:跟从并且;今:因果连词
主谓之间,取独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表顺承
表停顿
韩愈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什么关系?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所谓“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任务。三者中间,“传道”是核心。
梳理第一自然段的行文结构。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老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3.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无惑。
4.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风尚
主谓取独
主谓取独
助词,的
超出一般人
尚且
古:一般人;
今:众多的人
低于
表转折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的原因
表揣测,大概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表停顿
助词,的
介词,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表顺承
介词,对于
自己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助词,的
那
未成年的男子
糊涂
宾前标志
通“否”
有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明智,聪明
表转折
动词使动,使……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指示代词,这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互相
名词作动词,拜师学习
指示代词,这
类
等等
表修饰
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地位高的人。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风尚
取独
名词作动词,排列
竟
比得上
表反问
难道……吗?
课文研读
1.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2.此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3.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耻学于师
对比论证
课文研读
三组对比 对比对象 对比方式 学风、态度 结果 语气 论述目的
1
2 3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之族
纵 向
自 比
横 向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未见其明
智不及
否 定
讽 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揣 测
梳理文意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的
以……为师
类
才德
所以
不一定
不一定
比
学术技艺
比不上
动词,研究
指示代词,这,
罢了
整体感知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2.本段和第一、二段从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与第一段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关系?
3.找出文中除对比论证以外的其他论证方法。
整体感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喜欢
全面
被
赞许
表目的,来
赠送
代词,代李蟠
整体感知
1.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
2.韩愈为什么称赞李蟠?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之职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
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
替子择师、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纵比
自比
横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孔子师郯子等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类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举例论证
第三段举孔子师郯子等人论述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语言特色
(2)反复论证,层层递进。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文本拓展
1.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需要继承和更新的:
《劝学》中“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
“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
《师说》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学习的标准。
(2)应更新的:
《劝学》中“骐骥一跃……金石可镂”,强调贵在坚持但要量力而行,及时调整。
《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忽略对象的品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文本拓展
2.《劝学》和《师说》在论证方法上都很有特色,请加以比较,分别说说这两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劝学》主要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证了要学习并持之以恒的道理;
《师说》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说明了要尊师重道的道理。
文言知识
“之”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忘路之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衬音
例:公将鼓之
4.宾语前置标志。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
例: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具答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渔为甚异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
文言知识
被动句
一、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二、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茅屋为秋风所破
三、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四、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
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