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3 09: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省考要求 考点展示
课程标准 省考要求 考点展示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现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4、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的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 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近代有代表性报刊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史论共享
1.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3.近代报刊和电影的影响: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考点梳理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①进入近现代以后,中国服饰逐渐向 、得体、方便、 转变。
②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逐渐流行。
③辛亥革命后, 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④20世纪20年代后,改革后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⑤新中国成立,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
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食:
①传统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被称为四大菜系。
②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 ,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供应,食物比较简单。
④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食物品种日益丰富。
⑤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3)住:
① 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
③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 成为典型特征。
④20世纪50——70年代,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⑤改革开放以来,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推动因素:
、新文化运动、 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礼俗:变化最为明显。
①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建立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实行传统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4)其他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③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和禁止缠足等法律,当时的“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等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等。辛亥革命后,增添了元旦、国庆等节日。
④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文明的精神。
考点二、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自行车: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大街小巷。 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2)汽车:
1906年 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较晚,1924年 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3)轮船: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建立 ,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4)民航业:
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5)铁路:
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 的第一条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6)公路:
民国初期,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筑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江河上架起桥梁,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也通上了汽车。
2、邮电、通讯设施的完善
(1)1866年,清朝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 的开端;
(3) 年,电话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 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对宣传变法起了重要作用。
(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5) 报刊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2、电影
(1) 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 》(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1931年)是第一步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
(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4)改革开放后,《小花》《牧马人》《红高粱》《霸王别姬》《英雄》《我的长征》等相继问世,电影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3、电视
(1)1958年5月, 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2)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3)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图象,传播了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互联网
(1)发展: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2)特点: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被称为第四媒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交流;人们可以更便捷、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实施信息的及时沟通;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互联网也催生着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对其负面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5、影响: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重点难点突破
一、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
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
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进了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三、近现代以来中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次 辛亥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政府的强制运动。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物质生活出现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第四次 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环境日趋宽松。 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考点达标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2.“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 、西餐厅 、电影院
C.人们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3.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5.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人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徘徊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有改变
8.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9.某征婚广告称:“(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知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嫁;(5)夫妇如不相容,可离婚”。此则征婚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10.《步步为营》是大连电视台文体频道推出的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通过每晚的现场转播,许多观众“打滚子”的水平得到提高。这一节目体现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 ( )
A.体育赛事 B.传播资讯 C.娱乐 D.远程教育
11.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
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 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革是一体两面 D.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
1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它们是( )
①改良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观念: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繁。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是(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4.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15.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报刊 B.广播 C.电影 D.电视
16.近代交通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大大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④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自由、平等的精神 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18.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19.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20.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2010江苏高考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2010年上海高考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3.(2010山东高考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挟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蝥,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 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级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 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征与趋向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 — 7213 3014518 902171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专题四
考点梳理
美观 、平民化、西装、中山装、旗袍、西餐馆、四合院、中西合璧、辛亥革命、新中国、自由、50、天津、上海、轮船招商局、自行设计施工、电报、1882、国人办报、通俗性、1896、定军山、北京电视台、1993.
答案1——20 ADABB BBDBC CACDA DCBBB 1B 2B 3D
21. 答案:
(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2)态度:热切追求新生活习俗。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
(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推进文明习俗。
趋势:由烦琐走向简约文明;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存在地区性发展不平衡。
(4)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
22.答案:
(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
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3)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