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相信大家都读过很多历史故事,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片是什么故事,发现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当学生说到都是人物加事件时,我出示,我说,今天老师也来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物,跟老师齐读课题。齐书课题。指导戎的书写。
2.这个课题也是人物加事件。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人物加事件来给做自己的作文命题。
3.过渡: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为何呢?由课题过渡到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读两遍,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读完了。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 纠音。强调多音字“折”在文中的读音应该是二声,它的意思是弯曲。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能读好节奏,读出韵味。媒体出示课文内容,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让学生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3.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踏浪的方法读,自由读,指名读。
4.读出韵味 老师范读,指名读。
5.过渡:这篇小古文又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先来说一说,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有哪些?用这些方法看看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意思。
1.自由读课文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A.理解:尝(曾经) 诸(众多)B.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是谁。C.他们在玩耍时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板书唯戎不动。
E.解释意思
F.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树上的李子呢?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说意思,解释之在这里是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B.谁答曰在这里,学生说,王戎答曰,引出今天的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叫补充。
C.让学生用补充的方法说意思。
D.学以致用,用补充的方法自己解释第四句话。
(4)出示第四句。
A.指名说意思,B.强调之在这里是指李子。
(四)读人物的不同表现。
1.出示第二句,让学生读出人物的不同表现,读出诸小儿们的急迫心情,读出王戎的淡定与淡然。
2.指名读, 老师范读 自由读(读出王戎的语气的坚定与自信)
3.出示第三句话,问学生王戎在回答这句话时,又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读?指名读 ,齐读。(读出王戎的语气的坚定与自信)
4.出示第四句小朋友们拿到李子一尝,发现李子是苦的,他们对王戎充满了-------?指名说, 读出敬佩,称赞。范读指名读齐读。
(五)背一背,讲一讲
1.自己试背短文。
2.同位互讲故事3.齐背文言文。
(六)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下了课老师希望你们也找读读这本书,希望你们也做个像王戎那样善思多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