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08: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理解文言文。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大家都读过哪些历史故事?谁来说一说?图片激发学生回忆愉快的阅读经历。
(1)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是一篇小古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戎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注意笔顺:长横、短横,接下来的两撇不一样,都要写出锋芒。先是竖撇,斜钩舒展,再是斜撇,最后一笔是点。
师:课题较长读时就要注意停顿,谁来读读课题?题目就把人物、地点、事件都交代的清楚了。这也提示了我们,可以用人物加事件的方法给自己的习作命名。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为何呢?
(2) 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翻到25课,大声朗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尤其注意文中带拼音的字,读三遍后坐端正。
师:让我们一起读,语速不要太快,做到字字清晰、节奏分明。
师:要读懂这篇文章,我们还得走进字里行间去。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利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想想每句话说了什么?
(3) 理解课文
师:老师发现大家很会学习!有的同学还在句子旁边写下了意思,有的同学边读边把理解说给自己听,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哪个字表示“曾经”?尝!你怎么知道的?阅读文言文如果有注释,我们就——(板书:借助注释)不只在这里,在所有文言文中,尝在句首,一般都是曾经的意思。什么是“诸小儿”?课文中还有一个和“诸小儿”的意思一模一样的词,是什么?对!都是指的众多小朋友。生活中,我们有时也这样说,我可以称在座的同学为“诸位”,也可以称为“诸小儿”,还可以称为——(诸位),所以,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板书:生活经验)最后一个字“游”可以解释成什么?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司马光》中有这样一句“群儿戏于庭”,哪个字和游意思一样?游就是游戏、玩耍。对了,我们还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解释。(板书:组词)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指名朗读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你还读明白了哪一句?谁看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你怎么知道?(诸儿竞走取之)原来是后面的句子给了你提示呀!看来我们读着这一句,还得联系下一句呢,这种方法叫——(板书:联系上下
文)是的,有时文言文常常省略一些内容,我们读的时候就得添回来,要不然就会没头没脑的,说不清楚。“多子折枝”你想到了那个词?(果实累累、硕果累累)是呀,有时理解文言文,还得用现代词来代替。(板书:现代词代替)“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的意思呢?“争先恐后”是文中哪个词表示出来的?(竞走)对了!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继续读句子,解释。文言文常常省略人物、称呼,解释的时候应该补充进去。在我国古代“道”不是指一般的路,而是指大路、官道。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原因是什么?
4“取之,信然。”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反复地学习,我们终于明白,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这里你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知道了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冷静思考的孩子。(板书:观察 善思)下面我也要考考大家,出示带有“之”的句子......以后,我们会在文言文中看到许多之,要特别注意,只要联系上下文,细细揣摩就能读懂。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理解了意思,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精彩,谁来试试?谁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一背呢?
(4) 课后拓展
师:我们今天不仅读懂了小古文意思,还知道阅读古文可以用这些方法:齐读!老师这里有一篇小古文《龟兔竞技》,大家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读一读,看你能读懂哪一句?其实《世说新语》里面关于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