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戎、竞”等生字,理解重点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
3.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感知王戎的人物形象。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感知王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直点课题,了解题意。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2.指导读好课题:老师画上间隔符号,再来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样一来,文言文的韵味就出来了。
3.“戎”字是本课的生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十”部指的是战士穿的盔甲,戈指的是长柄的兵器,合起来表示“军队”的意思。
4.“戎”的笔顺比较难写,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学生书空)请你在预习单上写两个“戎”,同桌交换,用对号画出对方写得好的字。
5.解题:题目的意思你都读懂了吗?
(二)把握节奏,读出味道。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要求把课文读熟,你读了几遍呀?用手势告诉老师~的同学甚至读了5、6遍呢!真勤奋!同学们,其实文言文本身是没有标点的,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有标点,有些地方还要注意停顿。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自己读课文,试着读出停顿。2.指生朗读,正音。3.同学们的朗诵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不过,读文言文光做到这些还不够,听老师读。(师范读)老师读的怎么样?生评价。对,读古文,就是要做到抑扬顿挫,声断气相连,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4.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好吗?
5.谁想单独起来试一试?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再让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三)感知大意,创新讲述
1.读到这里,文章的意思你都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2)同桌合作,一人说原句,一人说大意,然后交换再说,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时间三分钟,音量等级2级。
2.交流未解决的问题。引导讲解三个“之”。同学们,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篇文言文里,有三个“之”字,你知道它们分别指什么吗?不着急,给你两分钟,组长领着大家讨论一下。全班交流:(1)诸儿竞走取之:李子(2)人问之:指不去摘李子这件事(3)取之,信然:李子
3.同一篇文章里相同的三个字却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准确理解。理解了“之”的不同含义,相信文章的大意一定难不倒你们了。4.哪一组搭档愿意来说一说文章的意思?一人读原句,一人翻译。其他人要当小评委,认真倾听,提出你的意见。
5.这个小组学的不错,还有小组想汇报吗?还有这样么多小组想说,不如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来读原文,你们来说说它的意思,举手最快的同学起来回答。准备好了吗?6.同学们,我们的课后第二题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哪位同学能够连起来讲一讲?(学生讲述)其实呀,还有更精彩的讲法,善于学习的孩子,还能够让静止的文字在脑海里动起来,变成一部动画片,那画面更是活灵活现,想不想试一试?我来读,请你闭上眼睛,放飞你想象的翅膀......(配乐读)
7.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8.加上这些丰富的素材,你能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吗?9.同学们,文言文就是这样,它言简意赅、语言凝练,然而正是这凝练的文字,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补白的空间,这也正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板贴:语言凝练 想象丰富
10.文章不厌百回读,你看,这才是文言文原本的样子,让我们把刚才的想象和感受放进文中,再来试着读一读。
11.难度升级,填空背诵。
(四)感知形象,收获启迪。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聪慧过人,善观察,勤思考)2.是的,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后来啊,王戎成了西晋一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他的故事,也变成了一个成语——道旁苦李,(齐读);变成了一句句流传千古的诗句(齐读)吾辈幸味苦,得似道旁李。——(明)刘基又如道旁李,味苦不堪折。——(宋)范成大知君先竭是甘井,我愿得全如苦李。——(宋)苏轼
(五)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1. 这篇文言文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介绍本书)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动人。比如这一篇《杨氏之子》杨氏之子梁国杨氏①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⑤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⑦孔雀是夫子⑧家禽。” ①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②甚:非常。 ③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④诣yì:拜见。 ⑤设:摆放,摆设。 ⑥示:给......看。 ⑦未闻:没有听说过。 ⑧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1.结合注释读短文,《杨氏之子》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受到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答案。(聪慧过人、思维敏捷)同学们,在《世说新语》里,还有很多孩童的智慧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小时了了》等等,他们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中找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