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出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三首.出塞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5: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古诗三首.出塞》
1、 教材分析
《出塞》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士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战士们早日与家人团聚。诗人歌颂了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及对战士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三、教学重难点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说到唐诗,我们一定不陌生。在唐朝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王昌龄就是其中一位。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的时候27岁的王昌龄他来到了边关,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他挥笔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出塞》。请同学们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出塞)一起齐读两遍课题:出塞(sài)。
(二)作者简介,揭题质疑
1.“出塞”是什么意思?
2.读其诗,究其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诗人王昌龄。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
3.全班学生齐读。
4.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加入大家一起来读,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5.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划分节奏。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四)再读诗文,品悟诗情
讲解前两句
1.有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的诗作不仅仅是有节奏跟韵律的,更是充满了画面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听完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点生答,师板书:秦汉明月、边关)
3.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4.讲解互文修辞。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板书:互文)
5.借由“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中“月亮”的意象,引出相关诗句。(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6.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7.师: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生: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生:不能)。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生:万里长征人未还。师板书:人未还)
8.感悟诗情,指导朗读。家里的亲人同样盼征人归,但却只能遥望边关,一遍遍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带着悲凉、凝重齐读诗句。(生齐读,师指导:压低声音,“还”字拖长。板书:悲)
9.是什么导致征人未还?(生:战争)提到战争你又想到了什么?(点生答:流血牺牲、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10.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生:痛恨战争、热爱和平。师板书:爱和平)
讲解后两句,感受期盼
1.将士们共同盼望着谁?结合注释找一找。(生:李广。师板书:思良将)
2.李广是个怎样的人?(播放视频,点生答)
3.结合注释说一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意。
4.守关将士们,虽远离家乡,九死一生,但他们仍然希望能有如李广一样的良将带领英勇奋战,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生:爱国、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师板书:建功业:壮。)5.怀着这种“壮志”,齐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爱国事?(点生答)
2.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背诵《出塞》。2.完成评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