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5:0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
1、我们来做个猜文言故事题目的游戏好吗?师:这是——生:司马光砸缸。师:看,这个是——生:守株待兔。师:这个呢——生:精卫填海。
2、导入课题。师:单看这三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呀?生:我读了题目就知道故事讲了什么了。(基本都是谁干什么。)
师:故事的题目就向我们说明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今天再来读一个这样的文言文好不好?来同学们上课!——请坐。
(二)初读文言文
1、介绍王戎。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呀——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王戎是谁呀——他是咱们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生活在晋朝。与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并称为“竹林七贤” 。王戎自幼聪慧,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戎还是一名建威将军。
师:板书课题 :王戎的“戎”字呀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生字,来,跟老师一起书空戎字。 注意它的笔顺。第一、二笔都是横,第三笔是——生:撇。
师:第四笔斜钩要写得长一点儿,整个字才显得有精神。 来一起读,王戎
师:王戎干了什么?生:不取道旁李。师:道旁李就是道边的——生:李子。
师:李子呀是李子的果实。长在树上。师:我们一起读读题目——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王戎没有去摘道路旁边的李子。
2、学生自读课文师:他用自己的话说清题目的意思了。想不想去读读这个故事呀?读之前我们来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生: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师:那好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请大家捧起课本,放声朗读!生:自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都读的很好,谁能读读试试?指生读。师:读的很好。你看这几个生字他都读准了,谁再来读读?生读。师:咱们再一起读读。生读。
(三)借助注释,读准停连
1、尝试借助注释读句子。师:刚才呀你用自己的方法把这篇课文读准、读流利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把课文读的更有节奏、更有味道。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句,谁来读?你来读。
师:(大家注意听他是怎样读的?)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做的停顿 生读。
师:谁还想读?生读。师:他们俩都是在哪里做的停顿?都是“尝予”予字的后面做了停顿。我们结合着注释看一看在哪里停顿才是正确的呢?“尝”是什么意思呀?生:尝是曾经的意思。师: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生:学生回答。
师: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现在谁会读了?(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再来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生读。(好的。)
师:读的真棒!这回你会读了吗?你来读——你来读——大家一起读——真好,这个方法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方法——借助注释,读准停连师:用上这样的方法读读下面这个句子,谁会读呀?生: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生读。(师:仔细看注释,想一想句子的意思,谁还会读? 生读。)
2、学会方法,自由练读师:大家学会了借助注释来读文言文了。请同学们借助着注释来理解句意,标一标句子的停连,自己练习练习。
是:看大家读的很热闹,谁能读读展示一下?生读。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读好停连,文言文就越读越有味道了,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生齐读。
(四)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楚,想象补充讲生动
1、理解多子折枝。
师:看我们会读文言文了,那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文言文小故事吗?生讲:(翻译)师:你基本上复述了故事的大体内容,但是怎样才能把故事讲清楚呢?故事是从一棵李子树开始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就来看一看这道边的李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描写?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师:多子折枝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是李子太多,把树枝压下来了。(描述)师:这么多的李子挤在一起又是什么样子呀?谁能讲的再详细一点呀!生:我仿佛看到了红艳艳的圆嘟嘟的李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挂满枝头。师:是啊成熟饱满色泽红润的颗颗李子让人一看真是——垂涎欲滴。谁再来说说?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生:硕果累累。
师:这一下让我想到了黄四娘家花满溪——生:千朵万朵压枝低。师:哎今天压枝的可不是千朵万朵的花哟,今天可是千颗万颗的李子呢——看图生:哇——
师:老师从你的一声声惊叹中,就知道你已经体会到了“多子折枝”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了。来,把这幅画面融入到你刚才讲述的故事里,讲一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生:自由说师:现在,谁能把故事讲得更清楚、更生动了?有把握的孩子举举手。你来生:道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折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不去摘。
2、抓住关键字词就讲清楚故事。师:真好,我们抓住了关键字词就讲清楚了故事。师:哎?别人都在争着抢李子,为什么只有王戎不动呢?好奇怪呀,于是乎,人问之——想一想,是谁在问他呢?生:路人。师:有可能是过路的人,还可能是谁呀?生:小伙伴。生:王戎的爸爸妈妈。师:那都问的是谁呀?生:王戎。师:看来这个之是指——王戎。同一个句子里还有一个“之”字呢,这又指的什么呀?生:李子。
3、想象补充讲生动师:那么多人都来问王戎,他们会怎么问呢,王戎又会怎么答呢?来,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那棵李子树下。师:那一天你也来了,当你看到别人都在争着抢李子,只有王戎不动,你好奇的问——生:(好奇)师:王戎你是怎么回答的?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哎,看东边来了一位挑着担子的老人,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看到只有王戎不动,很是惊讶——他问?生:(稳重的问)师:王戎回答说——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师:瞧,西边急急走来了王戎的母亲,她早就远远的看到到自己的儿子稳稳地站在树下,不曾上前半步,此刻她不禁要问到——生:(语重心长的问)师:王戎答道?——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师:在我们的一问一答之间,在我们的想象表达中,我们仿佛就回到了当时的情境,这样就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了。想象补充讲生动——这是我们讲故事的第二个方法。师:你看我们用上这两个方法就把故事讲得既清楚又生动。现在,请同学们试着把故事完整地讲一讲,看看谁讲得清楚,讲得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五)体悟观察、推理
1、和王戎一起经历观察、推理的过程。师:为什么就王戎知道此必苦李呢?他究竟是根据什么来推断出此必苦李的呢?不着急,我们和王戎一起来推理一下!师:请你读读,王戎观察到了什么?师:哎他第一眼看到的是树在道边,看到树在道边,他推理出——生:谁都可以来采摘。师:树在道边就说明,很多的人可以怎么样?——路过——谁都可以来采摘对,我们可以概括为“树在道边——任人采摘”师:他又观察到-----生:多子折枝、满树的李子。
师:看到这满树的李子,他继续往下推理——生:没有人去采摘。
师:对,我们可以推理出“无人采摘”或者少人采摘。
师:你看,经过这样细致的观察,这样缜密的推理,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此必苦李。刚才和他一起经历了观察和推理的过程,你们也是一个一个聪明的小王戎呀。师:读完故事,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生:善于观察善于推理师:板书。
2、试背课文。师:学到这儿,咱们已经领略了王戎的聪慧,同学们咱们再来读读课文——师:这样聪慧的王戎,这样有趣的故事,你记住了吗?咱们试着背一背课文吧。生根据支架尝试背诵。
(六)拓展阅读
1、读《王戎画虎》的文言故事。师:关于王戎,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请大家借助注释,读好停连,请用这个方法读好这个文言小故事。(画一画)请你读——生:读(出正确的停连)师:非常好,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就把文言故事读的有节奏了,我们一起读一读。师:那这个故事当中的王戎,他是怎样观察?又是怎样推理的?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老虎的爪牙,让百姓们来看。王戎也前往观看。老虎在笼子里爬在笼杆上吼叫,它的吼声使大地也在颤抖,观看的人没有不害怕躲避的,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脸上没有恐惧的样子。
2、交流。们你们真是一个个善于观察,善于推理的小王戎呀。
3、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师:这个两个故事都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找来细细的读一读,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