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2 08: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口与人种》
一、设计思想
“学习生活必须的地理知识。”在古代,人们经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描述一个人的知识渊博,而在现代社会,地理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识性的地理知识不同于繁琐的化学实验和苦涩的物理公式,地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抓住世界人口数量变化与苏州人口增长因素的相似性,大胆利用苏州人口的变化特征、增长速度快慢对苏州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以小见大,研究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二、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运用多种地图分析,结合苏州地域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2.综合思维——从纬度、海陆、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探讨影响人口疏密的因素
3.人地观念——利用辩论的形式开展对人口问题的探讨,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四个方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不同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与学生前面学过的大洲与大洋、天气与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与我国的国情国策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国情、国策教育,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世界的语言、宗教、聚落、国家等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地理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不足,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更是匮乏。对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只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听到有关人口方面的只是,了解很肤浅,不够全面。在本课中药引导他们通过师生之间的“情绪流”来贯彻“知识流”。而学生本节课对于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将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应当抓住这些有利的因素,通过丰富的图文视频材料,多样的学生团体活动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点播,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密度图,说出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利用辩论的形式,结合生活实例,辨析人口增长过或人口增长过慢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寻找恰当的人口政策,养成科学的人口地理观念。
六、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对各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形成初步印象。
3.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初步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4.能够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二)教学难点
1.能够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能够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七、教法学法
1.遵循“取之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充分为学生提供苏州人口变化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2.采取多媒体教学,自制PPT课件,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课堂中倡导支架式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建构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框架,学以致用,品味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节假日我国的旅游景区》并用PPT展示“2015年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材料。
引发学生思考——如此“拥挤”的中国,为何还要放开二孩政策,这不是给人口过多的中国“雪上加霜”吗?
【转承】 人类经过300多万年的发展,如今早已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的发展和分布又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的学习——人口特点共探寻。
【板书】 第一环节 人口特点共探寻
人口变化的特点
【学生活动】 早在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数量就已经突破50亿,联合国也将这一天定为“世界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24年以后的2011年10月31日,随着丹尼卡·卡马乔小姑娘在菲律宾的诞生,世界人口数量正式突破了70亿大关。那这70亿人口的增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分析书本P70图4.1,讨论:
(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3)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醒:可以从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社会安定等方面分析)
【总结答疑】
(1)不断增长
(2)第一阶段曲线平缓,说明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曲线变陡,说明人口增长加速;第三阶段曲线越来越陡,说明人口快速增长。
(3)l83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6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注意】 该部分内容简单,学生能够较好完成,应给予“点赞”鼓励。
【教师引导】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疗水平提高”,使得“婴儿死亡减少”“人类寿命延长”,从而使得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世界人口的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增长速度,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描述人口增长的速度呢?
(学生: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描述人口增长速度)
【教师引导】 那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呢?
(学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项目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定义 一年内出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一年内出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公式 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提出疑问】 其中出生率指“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死亡率指“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面请同学们试着描述描述一下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总量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人口减少快。
【过渡】 其实,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人口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提出问题】 读P71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及平均自然增长率(2005~2010)图。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据,这其中增长最快的大洲是?增长最慢的大洲是?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增长最快的是非洲,增长最慢的是欧洲)
【PPT展示】 《亚、欧、非三洲人口自然增长柱状图》
【教师总结】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非洲自然增长率最大,所以人口增长最快,欧洲自然增长率最小因此人口增长最慢。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生产水平、生育观念制约人口增长。
【补充解释】 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高,社会福利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较好,因此生育观念较为前列,很多家庭怕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生育欲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落后,社会福利低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因此生育观念还处在多个孩多双筷子,多一个子女多一份劳动力的状态。
【过渡转承】 那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集中分布在欧洲,甚至个别欧洲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北美地区和大洋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相对较低。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由此我们可知,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有些地区人口增长快,有些地区人口增长慢。
【提出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第71页的图4.2《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增长率图》从地区分布来看,欧洲人口增长率较低,北美地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增长率较高,尤其是非洲。北美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人口增长比欧洲快得多?
【教师答疑】 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不仅和这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同于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只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而人口增长率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北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大量的移民还是会导致北美的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大洋洲也是类似的情况。因此,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变化,除了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过渡转折】 我们一起走过人类从少到多的历史长河,认识了世界人口数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空间上,世界人口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再看书本第72页《幅世界人口分布图》
【教师提示】 同学们要注意读懂这幅图,要仔细研究图例,图例中的数值和颜色代表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计算公式为某地区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地区的总面积。
人口密度可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就越稠密;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就越稀疏。
【教师转承】 截止到2011年,世界人口已经有了70亿之多,而这70亿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又有什么养的特点呢?
【板书】 2.人口分布的特点
【转折】 世界上的人口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存在阶段性的差异性,在分布上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图4.4,思考:
①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②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什么来表示?
(学生: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的程度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指的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圈出世界上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的四个人口分布密集区,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三个方面分析他们的相似点。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看到书本第72页在图4.4《世界人口分布》中圈出人口稠密区,结合世界地形图,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中低纬度地区的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更加稠密。
【教师引导】 A/B位于平原地区,C/D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为何人口却比较稀少?请同学们集合世界气候图,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 A——纬度较高,气候寒冷;B——热带雨林地区,过于湿热;C——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D——热带沙漠地区,极端干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渡转承】 综上所述,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俗话说“人人都有一双手,人人都有一张口”我们人类既是可以创造财富的 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对资源、环境具有较大依赖性,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有教育、医疗、就业、娱乐等其他需求。
所以,一旦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不合理了,与环境不相协调时,必然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形成人口问题。
目前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总量持续增长。那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都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那么究竟是“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呢?
【板书】 第二环节 人口问题共探讨
【教师引导】 我们以印度为例来看,据统计,2014年印度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印度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5%,住房拥挤率为77%,失业率为3.6%。可见,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产生饥饿贫困、住房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PPT展示图片并引导】
①看到这张图片,很多同学都会觉得这些孩子很可怜,瘦到皮包骨,显然是吃不饱,非常的贫困。
②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片,大家应该都猜到了,是就业困难问题。人口增多,住房紧张,居住条件也比较差,图中是我们常见的交通拥堵,人口增长还会带来交通拥堵的问题。
【提出问题】 除了上面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因为人口众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困扰呢?
【教师解答】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消耗的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也会增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供电不足、噪声污染、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等问题,给环境带来压力,从而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农村如果对植被、土地资源等过度开发,就会产生土地退化等生态破坏的问题。
所以,综上所述,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
【提出问题】 那是不是一个国家人口发展越慢越好呢?
【教师解答】 其实不一定,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口过少也会产生一些的问题,比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还有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口比重大会加重社会和家庭抚养老年人的负担。
【转折过渡】 那么到底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呢?相信,这将是一场激烈的讨论,因为人多人少各有利弊。既然都有问题,人类有没有办法应对呢?
【教师解答】 答案是肯定的。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各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比如我国。相反,一些人口过少,增长过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国家,主要采取鼓励生育、移民等措施,像法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会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各国采取不同的对策,目的就是要人类要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教师转承】 最后,同学们请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中国要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呢?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 银发危机、劳动警戒、失独之殇、性别失衡。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1.情境化下的课堂呈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的学习“对生活有用”、“在生活中学地理”,本节课,我将书本知识在整理后进行情景化教学。从苏州的人口变化分析探讨其他地区的人口变化,以小见大。关注热点问题“二孩政策”“银发危机”“劳动警戒”,贴近生活。改编歌曲小苹果进行知识总结,特别新颖。极强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总结归纳的知识凝练
“知识是悟出来的,更是炼出来的”,每一个环节后的知识总结对于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知识的总结归纳,特别是在学生活动之后,做到了对学生回答的凝练整理,让学生能够迅速从火热的讨论气氛中过渡到冷静的知识建构中来。但是有些地方的凝练会略所重复学生的回答,需要改善。
【转折过渡】 同学们,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来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他们的特征却是截然不同的;下面先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75页这三张图片,大家知道他们都属于什么人种吗?
【继续引导】 没错,第一位是黄种人,第二位是白种人。第三位是黑种人。那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有同学肯定会说,看肤色就行了呀。没错。但除了肤色,要想正确地区分不同的人种,我们还可以依据哪些体质特征进行辨别呢?
人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世界的居民可分为哪几个人种?
亚洲人:皮肤是浅黄色的,头发又黑又直,面部扁平,体毛中等,黄种人。
欧洲人:皮肤、眼睛、头发的颜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的,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白种人。
非洲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黑种人。
人种 肤色 眼睛 头发 面部
白种人 色浅 浅蓝绿或灰褐色 波状 鼻子高,嘴唇薄,面庞深邃
黄种人 黄色 黑(棕) 黑直 鼻子短、平,嘴唇中等,面庞扁平
黑种人 黑色 黑 卷曲 鼻翼宽,嘴唇厚,面庞平
【转折过度】 同学们,我们能把他们辨别出来,就是因为他们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面部的特征等,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而根据这些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我们刚刚认识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提出疑问】 三大人种我们已经学会辨识了,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种体质特征差异那么大?
【教师解释】 其实和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人类发展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黑种人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
白种人多分布在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他们体毛稠密可以防寒。
黄种人多分布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所以肤色和体征具有上述两种人的过渡性。
【转折过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第75页《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了解三大人种在全球的具体分布情况。
【引导读图】 请同学们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仔细读图。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这是世界人种分布的主要特点。现在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了,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但即便如此,从图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不同人种他们在全球的主要分布区都在哪。读图结合图例不难看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东南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大洋洲西北部。
【情感升华】 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一些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低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这是不对的。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行为都是错误的。
十一、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