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短文两篇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重点词语;背诵课文片断,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随笔文学开山之作。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作者简介
《培根随笔》
——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主要内容:阐述哲学、伦理处世之道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生哲学”。
名言警句:①知识就是力量②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③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不足之处:尽管《培根随笔》能教给人们很多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的知识,但作者毫不隐瞒的贵族立场,男权视角和某些近乎市侩哲学的功利主义思想,应该摒弃。
作品简介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分支,是议论文的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百度百科)
体裁链接
梳理思路
1.朗读课文,标注句序,逐句理解课文内容,做简单批注。
2.课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整体感知
谈读书
第一层(①-⑥从开头···“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⑦-⑩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味同嚼蜡亦)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书使人充实···结尾)
阐述读书的作用价值。
整体感知
学习论证方法和思路
学习任务:反复朗读,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细读理解
读书目的
正面
反面
怡情 傅彩 长才
惰、矫、学究故态
正反对比
读书的正确目的
天然 读书 经验
用读书
比喻论证
读书方法
主张
反对
推敲细思、
浅尝、吞食、细嚼
存心劫难
尽信书
寻章摘句
不同的书
不同的读法
浏览 摘要 精读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正面······
反面······
反对······
主张······
皆成性格
弥补缺陷
用书之智
浏览
摘要
精读
结构思路
积累美句
学习任务:
1.大声诵读,再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谈一谈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诵读课文,品读文中精彩的句子。摘抄积累文中的排比句。
诵读感悟
《谈读书》这篇随笔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和读书的重要作用,以此鼓励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课堂小结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课外积累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先后任《晋察冀日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走进作者
学习任务:
1.仔细阅读课文,勾画批注段落大意。
2.思考: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梳理结构层次。
3.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2-8):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总结上文,得出结论: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文章结构
表明立场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不尽然
理由不充分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学习任务: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习题:
1.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怎样的态度?作者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4.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5.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细读感悟
1.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怎样的态度?作者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分享交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4.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5.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意
举例证
引语录
结上文
递进结构
学习任务: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都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阐述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虚心和会意;然后正反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读书要虚心,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的观点;最后又强调了“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概括思路
比较《谈读书》与《不求甚解》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论题相同,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
论证方式
论述角度
前者立论,
后者驳论。
前者论述全面,
后者侧重探讨读书方法。
论述语言
前者精练华丽,
后者严谨质朴
比较阅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表达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