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2012年1月合肥市一模10题)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如下:“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曰:……”国共两党拜祭黄帝陵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前 B.一二八事变前 C.华北事变前 D.七七事变前
2.(2012年1月三明市期末7题)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右侧漫画内涵的是(注:图中文字为“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3.(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5题)“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 B.中日甲午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国民大革命时期
4.(2012年1月宁波市期末10题)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九一八事变前 B.西安事变前
C.八一三事变后 D.重庆谈判后
5.(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9题)“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6.(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11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12年1月湛江市一模15题)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http: / / www. / )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8.(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14题)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8题)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10.(2012年1月烟台市期末3题)“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1.(201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模4题)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新文化运动
12.(2012年1月福州市质检8题)图2所表达的思想是
A.厌恶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 B.宣扬中国抗战必胜信念
C.肯定日本艺术的进步 D.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政策
13.(2012年1月无锡市期末9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
( http: / / www. )
A.占领海南 B.贺南京陷落 C.救民于水火 D.欢呼胜利
14.(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31题)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说:“一旦怯懦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界上最轻率的赌徒。”这里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5.(2012年1月三明市期末13题)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16.(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1题)萧功秦教授在做客凤凰网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
A.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 B.指出了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 C.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D.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17.(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3题)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放通商口岸
C. 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
18.(2012年1月太原市期末18题)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19.(2012年1月惠州调研17题)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代理人
“满洲国” 1932年8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①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②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
③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④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20.(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12题)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21.(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5题)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22.(2012年1月漯河市期末5题)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23.(2012年1月西安市一模31题)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回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
A.明朝末年的杭州 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末年的上海 D.民国初年的南京
24.(2012年1月漯河市期末5题)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25.(2012年1月合肥市一模4题)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
A.备战充分 B.盲目自信 C.同仇敌忾 D.知己知彼
26.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根据三巨头开罗会议的决定,日本所占领的中国领土一概归还给中国。所有的租界也都恢复中国的主权。全中国20多个租界,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地的租界全部归还。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涉及外国人在华的诉讼由外国领事裁决),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也被取消。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也回到中央政府手中。尤其是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归还中国。这是中国百姓绝没有想到的事。……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两个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时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对日关系的安排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参加开罗会议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才有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机会。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1940至1941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1942年5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6月,熊改向白官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美国政府认为这是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0月9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约,另订新约。……雅尔塔协定,中国再被出卖,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斯大林更不顾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1924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43年12月的英、美、中开罗宣言保证把所有被日本占去的领土归还中国,并且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坚决主张中国在将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应享有大国的地位。然而,这种把大国地位给予国民党政府的举动是美国完成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时就已经站起来了。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此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答案
1.D 2.D 3.A 4.C 5.C 6.A 7.C 8.D 9.A 10.A 11.B 12.D 13.C 14.A 15.D 16.C 17.C 18.C 19.B 20.D 21.D 22.C 23.C 24.C 25.B
26.(1)观点(3分):表明观点,1分;阐述观点,2分。
(2)史论结合(6分):至少有三个角度的阐述;有史实,有论述。
(3)表达明晰(3分):分段。表述完整;有逻辑,语言具有严谨性;没有互相矛盾的表达。
提示一:同意此观点。依据:中国人民经过抗战,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华获得的不平等权益。侵占领土的归还说明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中国可以自主决定命运了。尤其是经过抗战,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观点予以反驳。(3个以上角度)
提示二:不同意此观点。依据:①抗战时期,只是部分收回了国家权益。抗战后期,中国的主权仍然遭到践踏。战后美英等还在中国有很大的势力。②此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美英等国作用的结果(或美国全球战略的产物)。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出于调动中国作战的积极性,为美英等抗击法西斯势力。③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权利没有真正实现,谈不上“站起来”。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要到新中国成立后。(不能少于其中的二个角度)
提示三:对此观点要具体分析。①通过抗战,中国国际地位虽空前提高,但中国仍未实现独立自主。②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空前团结,赢得胜利,扬眉吐气,确实“站立”了。但中国人民伤亡巨大,损失严重,改变命运依然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