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1 22:14:29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 一 语 文 2121.1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第Ⅰ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证号写在答题卡上,将考试证号
正确填涂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非选择题一律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8 分)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
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
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
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
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
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
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
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
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
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
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
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
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
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
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
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中华“大国工匠”们,
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
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
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
中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
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
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
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
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
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
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1页(共 8页)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
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
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
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
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
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
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
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
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
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
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
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
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
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
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
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
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
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都提到“工匠精神”,并有具体事例,兼有评论。
B.材料二中引用“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来说明工匠文化在民
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
C.材料三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更有针对性地
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
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三中减少
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伤害整个社会精神生活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
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材料二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
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
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3、请简要概述材料二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 分)

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怎样才能培育出“工匠精神”。(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5-8 题(共 4小题,16 分)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2页(共 8页)
卞毓方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
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 1236 年。当他生时,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
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
在北地,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
人的灵魂。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留梦炎,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张“王牌”。想当初,
他和文天祥曾同为南宋的状元宰相。然而,两人位同志不同,就是这个留大宰相,早在公元
1275 年的临安保卫战中,就伙同内奸陈宜中,暗里策划降元。为此,他极力干扰文天祥率
军驰卫,而后又弃城、弃职逃跑。待到临安沦陷,他又拿家乡衢州作献礼,摇身变成元朝的
廷臣。
留梦炎一见文天祥,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他的不倒翁哲学。他说,“信国公啊,今日大宋
已灭,恭帝废,二帝崩,天下已尽归元朝,你一人苦苦坚持,又顶得了什么用呢?那草木,
诚然还是赵家的草木,那日月,却已经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
天祥转过身去,只给他一个冷背。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
与秽土论坚?留梦炎之流只知“有奶便是娘”。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的骨头永
远不得发育。
不识相的留梦炎仍然摇唇鼓舌,聒噪不已。天祥不禁怒火中烧,他霍然转身,戟指着留
梦炎痛骂:“你这个卖国卖祖卖身的奸贼!你,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可是卖国?身为衢州
百姓而卖衢州,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汉节,可是卖身?……”留梦炎饶是厚脸昧心,也
搁不住文天祥这一番揭底剥皮,当下脸上红白乱窜,低头鼠窜而去。
九岁的赵显,堪称是元人手里的王牌。这位南宋的小恭帝,国隆的日子没有赶上,国破
的日子似乎也不觉得太痛苦。元人想着废物利用,比如,现在就让他以旧主子的身份,出面
劝说文天祥归顺。你文天祥不是最讲忠君吗!那么你看,这会儿是谁来了?
文天祥料到元人会有这一着。因此,思想上早作好了准备。他没等赵显走上会同馆的台
阶,赶紧跨出门槛,来个先发制人。但见他抢前数步,挡住赵显,然后南向而跪,口呼“臣
文天祥参见圣驾”,随即放声痛哭。小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哭声闹懵了,傻乎乎地站在那里,
说不出一句话。
天祥这一场大哭,本是策略,旨在让故恭帝无从开口。但他哭着哭着,想到今日幼主为
人所制,竟不自知,而自己和千万忠臣义士浴血沙场,抵死搏战,还不就是为了保卫赵宋江
山!一时心中涌上万般酸楚,不由动了真情,遂跪地不起,长哭不已,并且一迭声地泣呼:
“圣驾请回!”
赵显这边慌了手脚,越听哭声心里越发毛,早把元人教给的言语,忘了个一干二净。少
顷,又搁不住文天祥的一再催促,只得转身回头,辚辚绝尘而去。
劝降招安活动并没有就此止步。元世祖忽必烈也是一代枭雄,他深知接管汉室,光凭蒙
古人的力量,是不能畅达无阻的,须得借助汉人,实行“以汉治汉”才行。而在汉人中,最
具号召力、影响力,因此也最能帮他巩固统治秩序的,当数文天祥无疑。所以,天祥愈是不
屈,他就愈想招安。这一次,他就转派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上阵。
天祥站在厅内,以宋朝官礼向阿合马行一长揖,随后泰然入座。
阿合马眯缝着眼打量文天祥,恶声问:“姓文的,知道是谁在跟你讲话吗?”
天祥微微一笑:“听人说,来的是宰相。”
“既知我是宰相,为什么不下跪?!”
天祥扬了一扬眉:“我是南朝宰相,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彼此彼此,哪有下跪之理?”
“你既是南朝宰相,又怎么到这儿来的呀?”阿合马抖抖朝服,晃晃珠冠,戏谑地问。
天祥面如闲云,待阿合马笑够了,笑不下去了,才盯住他的眼:
“老实告诉你,南朝要是早用我为宰相,你们一定打不到南方去,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3页(共 8页)
地步!”
阿合马先是被天祥盯出一阵寒颤,接着又被他的回答激得恼羞成怒,无奈辞拙,找不出
话来反驳。试想,大草原的马背上摔打出来的将军,总共才读过几行书,论说理,哪里是江
南士子的对手。阿合马没了辙,只好抛出撒手锏:
“老子不跟你斗嘴皮。你要晓得,你的性命,可是捏在老子的掌心!”
这又显出了阿合马的浅陋。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奇男,是杀头所能吓趴的吗?岂不知“高
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文天祥于缧绁之中,常拿了这几句诗勉励自己:“千年成败俱尘
土,消得人间说丈夫。”“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
天祥听罢阿合马的恫吓,果然昂首挺胸,一脸不屑:“要杀便杀,说什么捏在你的掌心
不掌心!”
至此,面对丝毫不为所动的文天祥,元人早已黔驴技穷。
文天祥重又回到囚禁他的牢笼之中,想到自幼熟读的前朝英烈:春秋的齐太史、晋董狐,
战国的张良,汉代的苏武,三国的严颜、管宁、诸葛亮,晋代的嵇绍、祖逖,唐代的张巡、
颜杲卿、段秀实,他觉得天地间的天气正是充塞、洋溢在这十二位先贤的身上,并由他们的
行为而光照日月。于是文天祥秉笔书下他的遗作《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
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
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
啸。民族精魂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
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次,
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
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
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
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
(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
而去”意指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流传至今,并作为民族精神继续流传下去。
B.“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元朝政府诱降文天祥是为了使其在
灵魂上失去自我,南宋的左相投降了,南宋遗臣遗民的士气锐减,南宋朝廷才会真正覆灭。
C.本文将小说的写作笔法融入散文的创作中,抒情性浓郁,整体感情基调哀婉动人。
D.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文天祥被羁押之后,元政府对他的几次劝降,不仅正面表现了文天
祥视死如归的品格,也从侧面体现了文天祥的投降对元朝政府统治江南的重要性。
6.下列选项中对文本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出现了几个关键人物,如:留梦言、赵显、阿合马等,他们迎合拍马,折节丧气,
与文天祥不屈的爱国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在表现文天祥的人物形象时,文章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手法,如语言、动作、神态
等。
C.“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钙质”运用比喻的手法,此处指支撑一个人乃至
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不屈的灵魂、爱国的品质。
D.“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可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
卖汉节,可是卖身?”运用了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文天祥痛斥留梦言时内心的悲愤之
情。
7.文中多处采用“引用”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 分)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4页(共 8页)
8.本文在构思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20 分)
郑本公,朔州卫人。正.德.九.年.进.士.,历御史。武宗不豫,国本未建,本公请慎选宗室亲
贤者正位东宫,系天下望。不报。世宗嗣位,及冬而乾清宫成,帝由文华殿入居之。本公上
言:“事之可思者有六。是宫八年营构,一旦告成。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
防一朝之患;重妃配,广继嗣,以为万世之计。慎终如始,兢兢业业,常若天祖之临;求言
益切,访政益勤,用防壅蔽之患。持圣心,远货色,毋溺于鸩毒;重兴作,惜财力,永鉴于
先朝。”帝嘉纳之逾月帝欲加兴献帝皇号本公力言不可嘉靖改元出按辽东劾罢副总兵张铭还
朝论救给事中刘最忤旨切责。二年十月,时享太庙,帝不亲行。本公与同官彭占祺极言遣代
非宜,报闻。
明年三月,帝欲考兴献帝,立庙禁中。本公偕同官力争,谓:“陛下潜.邸.之日,则为孝
宗之侄,兴献王之子。临御之日,则为孝宗之子,兴献帝之侄。可两言决也。至立庙大内,
实为不经。献帝之灵既不得入太庙,又空去一国之祀而托享于大内焉。陛下享太庙,其文曰
‘嗣皇帝’,于献帝之庙,又当何称?爱敬精诚,两无所属,献帝将蹙然不安。”帝怒,责
其朋言乱政,夺俸三月。
其年六月,以席书为礼.部.尚书,召张璁、桂萼入京。本公偕同官四十四人连章言:“萼
首为乱阶,璁再肆欺罔,黄绾、黄宗明、方献夫、席书连汇接踵。尚书之命,由中而下。行
取之旨,已罢再颁。大臣因此被逐,言官由之得罪。虽往日瑾、彬之奸,流祸不若是酷也。”
不纳。已,偕廷臣伏阙哭谏。系狱,廷杖还职。当是时,争“大礼”者,诸御史中,本公言
最切中。
寻迁通政参议。九年不调,以疾请改南京。乃授大理寺丞,稍迁南京太仆少卿。谢病归。
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诏用不赴,卒。(选自《明史·郑本公传》)
9.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帝嘉纳之/逾月/帝欲加兴献帝皇号/本公力言不可/嘉靖改元/出按辽东/劾罢副总兵/
张铭还朝/论救给事中/刘最忤旨切责
B.帝嘉纳之逾月/帝欲加兴献帝皇号/本公力言/不可/嘉靖改元/出按辽东/劾罢副总兵
张铭/还朝/论救给事中/刘最忤旨切责
C.帝嘉纳之/逾月/帝欲加兴献帝皇号/本公力言不可/嘉靖改元/出按辽东/劾罢副总兵
张铭/还朝/论救给事中刘最/忤旨切责
D.帝嘉纳之逾月/帝欲加兴献帝皇号/本公力言/不可/嘉靖改元/出按辽东/劾罢副总兵/
张铭还朝/论救给事中刘最/忤旨切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正德九年,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方法,始于汉武帝时期。用来纪年的还有
“干支纪年法”,如:壬戌之秋;“公元纪年法”,如:今年是 2021 年。
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
时期,会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C.潜邸,又称潜龙邸,为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如属于有封藩府邸的
庶子、旁支等,其原来的住所就称为“潜邸 ”。
D.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
宾客等事务。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5页(共 8页)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宗身体不适,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定,郑本公认为皇位继承人寄托着天下人的期望,
因此要慎重选取亲近的贤德宗室子弟为太子。
B.世宗即位后,在从文华殿迁入乾清宫居住时,郑本公向皇帝提出值得深入思考的六件
国家大事,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C.朝廷任命席书为礼部尚书,并传召张璁、桂萼入京。郑本公等人联名进言,认为桂萼
等人接连汇聚一起为非作歹,因而导致大臣被放逐,谏官获罪。
D.嘉靖二十年,谏官邢如默、贾准等一起推荐郑本公,朝廷传召启用他,但是没等到郑
本公赴任,他就去世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已,偕廷臣伏阙哭谏。系狱,廷杖还职。(4 分)

⑵.九年不调,以疾请改南京。乃授大理寺丞,稍迁南京太仆少卿。谢病归。(4 分)

13.郑本公为什么两次被皇帝责罚?请简要说明。(3 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4~15 题。(本题共 2小题,9 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
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湖北宜昌之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第一句,诗人感叹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从侧面
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B.颔联两句,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
慨遥深。
C.颈联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分手时的环境,视听结合,渲染了离别的悲伤
之情。
D.尾联中“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联系起行者、留者,也起到收
束全诗的作用。
15.前人评价此诗“深悲极怨”,请联系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怨”之情。(6
分)

㈢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⑴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 ▲ ”的感慨,抒发
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6页(共 8页)
⑵ 曹操在《短歌行》中“ ▲ , ▲ 。”两句,借用《管子
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
天下的愿望。
⑶《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 , ▲ 。
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
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19 分)
17、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百舸.(kē ) 怅.寥廓(chàng)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B. 楔.子(xiē) 着.恼(zhuó) 讷讷.(nè) 讪.讪(shàn)
C. 罅.隙(xià) 鸾.鸟(luán) 芣苢.(yǐ) 霓.裳(ní)
D. 湓.浦(pén) 籼.稻(shān) 荻.花( dí) 分蘖.(niè)
1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 分)
A. 漫.江碧透(遍布)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B. 无边落木萧.萧.下.(草木摇落的声音) 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C.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羁.鸟恋旧林(约束)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接一个) 元嘉草.草.(轻率)
19、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②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
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2013~
2014 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 450 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截至 2020 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 26 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 2018 年,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100 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 10 个采棉工辛苦两个
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 500
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 93%。
20.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21.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况每段的段意。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今天的青年是幸运的,遇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最好时代,“科技
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但与此同时,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7页(共 8页)
我们也要认识到,当时代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机遇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诱
惑和挑战。
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青年,要成为国家“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习近平),
就要能笃守志向,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
身为高一新生的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第 8页(共 8页)高一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原文中“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属于张冠李戴型错误。
2.【答案】C
【解析】题中C项“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3.①首先,提出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是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的观点;②接着,以有巢氏和燧人氏的为例并引用敦煌文献和民间俗语来证明观点;③最后,得出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在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的认知中孕育的结论。(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4.个人能够持之以恒、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企业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社会能保护孩子想象力和快乐的心灵,不能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不能让他们被沾染上功利心;国家层面要营造对“大国工匠”敬畏、颂扬之风。(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C,本文主要表现文天祥的不屈不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壮、慷慨激昂。
6.答案:A阿合马本是元人,他的言行只是在忠于自己的主子,并无折节丧气的表现。
7.①开头处(“直把杭州作汴州”“独柱擎天力弗支”)表现了南宋朝廷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②与阿合马对峙处所引用诗句,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面对死亡从容不迫)的形象。
③引用文天祥在囚牢中所作的《正气歌》部分内容表现了文天祥在前人精神激励之下一身浩然正气慷慨激昂的形象。④结尾处引用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乏为社会立言的民族精魂,这些前人的大声疾呼化为一股民族精神永世长存,支撑起民族脊梁愈加挺拔。⑤多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更加凸显了文天祥的爱国形象。(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8.①谋篇布局上,历史与现实交织,借助历史材料,运用小说创作的笔法,通过大量的想象,再现了元人诱降文天祥的经过,展现了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形象。
②表达方式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文天祥爱国精神,突出了古代志士仁人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评分标准,每点2分)
9.答案:C
10.答案:B “会试”改为“殿试”
11.答案:D “但是没等到郑本公赴任,他就去世了”错,原文“诏用不赴,卒”,指他自己没有没有赴任,后来去世。
12.(1)译文:不久,(郑本公)又偕同朝中大臣拜伏于宫阙下痛哭劝谏。(郑本公)被抓进监狱,受廷杖之刑后还任原职。(得分点:已、伏阙、系狱、廷杖各1分)
(2)译文:他(在这个职位上连续)九年官职没有调动,因生病请求改任南京。于是他被授予大理寺丞一职,逐渐升迁担任南京太仆少卿。(郑本公)称病隐退归家。(得分点:以疾已、授、迁、谢病各1分)
13.答案:①反对明世宗改皇考触怒皇帝(或反对皇帝尊兴献帝为皇考,在皇宫中建祠庙祭祀,被斥为结党胡言、扰乱朝政)②违反圣意,和群臣在宫阙下哭谏再三反对任用席书等。(答对1点1分,2点3分)
【翻译】
郑本公,朔州卫地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历任御史。武宗身体不适,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定,郑本公请求慎重选取亲近的贤德宗室子弟立为太子,寄托天下人的期望。(皇帝)没有回复。世宗即位,等到冬天的时候乾清宫建成,皇帝从文华殿迁入乾清宫居住。郑本公上书(皇帝)说:“值得深入思考的(国家)大事有六件。乾清宫建造了八年,如今才建成。陛下居安思危,应当远离(朝中)众小人,减少宴饮游乐,来防止将来某一天形成祸患;陛下应重视后宫妃嫔,绵延子嗣,做好国家的长久打算。(您做事情要)慎始慎终,兢兢业业每天都像有祖宗监督一样;陛下您(要求臣民上书言事)要更加恳切,咨询政事要更加勤勉,来防止言路阻塞的祸患。(陛下您还要)秉持圣明之心,远离财货和美色,不要沉溺在这样的毒酒中;(您还应)重视兴建土木,珍惜财力,永远记得前朝的教训。”皇帝嘉奖了郑本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过了一个月,皇帝想要给兴献帝加皇帝封号郑本公极力进言不可以。嘉靖元年更改年号,(郑本公)出京巡视辽东,他弹劾罢免副总兵张铭。(郑本公回到朝廷,上书皇帝搭救给事中刘最,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被严厉责备。嘉靖二年十月,祭祀太庙,皇帝没有亲自前往。郑本公与同僚彭占祺极力进言说派遣他人代替皇帝祭祀十分不合礼法,(皇帝)批复。
第二年三月,皇帝想要尊兴献帝为皇考,在皇宫中建祠庙祭祀。郑本公与同僚据理力争,说:“陛下即位之前,是孝宗的侄子,兴献王的儿子。登基之日,就是孝宗的儿子,兴献帝的侄子。这件事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至于在皇宫大内建祠庙,实在是不合常理……”皇帝大怒,斥责他们结党胡言、扰乱朝政,罚俸三个月。
这一年六月,朝廷任命席书为礼部尚书,传召张璁、桂萼入京。郑本公与同僚四十四人联名进言说:“桂萼为首是祸根,张璁跟着肆意欺骗蒙蔽陛下,黄绾、黄宗明、方献夫、席书接连汇聚一起为非作歹。任命尚书的命令,是由宫中皇帝下达的。授予官职的旨意,已经停止后再次颁布。大臣因此被放逐,谏官因此获罪。即使从前刘瑾、魏彬这些奸贼,延及的灾祸也赶不上这个严重。”皇帝没有采纳。这之后,(郑本公)又偕同朝中大臣拜伏于宫阙下痛哭劝谏。(郑本公)被抓进监狱,受廷杖之刑后还任原职。在那个时候,争论“大礼(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的所有御史中,郑本公所言最能切中要害。
不久郑本公升迁担任通政参议一职。他在这个职位上连续九年官职没在调动,因生病请求改任南京。于是他被授予大理寺丞一职,逐渐升迁担任南京太仆少卿。(郑本公)称病隐退归家。嘉靖二十年,谏官邢如默、贾准等一起推荐他,朝廷传召启用他,他没有赴任,去世。
14.【答案】C(“描写分手时的环境”错误。“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15.【答案】①首联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颔联两句写送友人探亲,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颈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后句表现对未来的担忧之情。(每点2分,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16名句默写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⑷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C
18.D,次第:光景、状况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②“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立秋。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冬天冰雪覆盖的情境。据此可以排出:①②③④。
20、答:示例:(1)新疆棉花是棉中贵族;(2)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3)新疆棉花洁白如雪。(每个2分,两个即可满分4分)
【解析】 首先要筛选出新疆棉花的特点“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拟写比喻句。比如新疆棉花“洁白光泽”,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洁白如雪”;“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
21.新疆长绒棉供不应求;新疆棉花产量不断提高;采棉机提高采棉效率。(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是单句、超字数酌情扣分,每点2分,共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