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测试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测试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01 23: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2.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会燃烧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为扑火森林火灾,可将大火曼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3.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固态干冰扑灭 D.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4.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都是化学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是放热反应
5.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6.关于生活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倡饮用纯净水,因为纯净水不含杂质,有利于人体健康
B.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因此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C.二氧化碳会带来温室效应,所以在生活中提倡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
D.加热时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越剧烈、放岀的热量多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氮气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D.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软化硬水
8.对蜡烛燃烧和呼吸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取干净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
B.呼吸过程中,含量几乎不变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熄灭蜡烛时的白烟能重新被点燃
D.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通常需要氧气
9.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
B.“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C.本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二、综合应用题
10.中国航空业快速发展,先进无人机亮相阅兵式,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新型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
(1)自然界中存在碳-12、碳-13、碳-14三种不同的原子,这三种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______。
(2)某种无人机的动力来源于锂电池,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是FePO4+LiLiFePO4.则锂电池放电时的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在LiFePO4中锂元素显+1价,磷元素显+5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3)大飞机C919发动机上的压气机将高密度空气(高压压缩后的空气)压入燃烧室,能促进航空煤油燃烧,使燃油消耗减少16%。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燃烧更充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三、科普阅读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火灾与自救
火灾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火灾发生的条件主要受可燃物种类的影响,且灭火方法与燃料本身特性相关。火灾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A类火灾(甲类普通火灾),指建筑物家具等使用的材质,如木材、纸张、棉织物、纤维物、塑料、橡胶等固体可燃物引起的火灾;B类火灾(乙类油品类火灾),指石油类、油漆类、植物油类、石油气、天然气、乙炔气等易燃性气体所引起的火灾;C类火灾(丙类电器火灾),指电压配线、电动机器、变压器等通电电器设备所引起的火灾;D类火灾(丁类金属火灾)指由钾、钠、镁、锂等可燃性金属及禁水性物质所引起的火灾。
常用的灭火剂有水、泡沫、二氧化碳、卤代烷与干粉等,不同种类的火灾需要用不同种类的灭火剂。见表:
火灾分类及灭火剂
灭火剂 火灾分类 水 泡沫 二氧化碳 卤代烷 干粉
ABC类 BC类 D类
甲(A)类火灾 O O × × O × ×
乙(B)类火灾 × O O O O O ×
丙(C)类火灾 × × O O O O ×
丁(D)类火灾 × × × × × × O
注:○记号表示适合,×记号表示不适合。
(1)木材、塑料引起的火灾属于_____火灾,此类火灾可用_____灭火。
(2)工业上采用电石法(电石的主要成分为CaC2)生产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此推知乙炔的化学式为_____。
(3)“风势助火势”,原因是_____,请你写出一种逃离火灾现场的具体做法:_____。
(4)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张贴的警示标志为_____。
(5)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_____(填字母)。
A 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 丁类火灾可用水浇灭
C 电动机器着火不可用水浇灭
D 火灾急救应打火警电话“911”
四、填空题
12.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①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的污染,污染物中氮和磷含量过高会造成水中藻类过度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氮和磷”是指______。
②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衣服洗不净,这一现象说明当地的水为______(填“硬水”或“软水”)。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______。漂白粉可用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其中C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③自来水厂将当地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Ⅰ中为了加快沉降可以加入明矾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④电解水的装置如图所示,管1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_组成,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______。(填微粒符号)
(2)每年都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液化气罐漏气打开排气扇
C.高层住房着火时,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图书馆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1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
B、厨房天然气泄露,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主要是防止粉尘爆炸
D、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可能爆炸
五、推断题
14.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且只有D含金属元素。其中E为单质,其余物质为化合物,A为温室气体,C为氧化物。(“﹣”表示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表示物质能够发生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E的化学式为_____。
(2)D转化成B反应的化学方式为_____。
六、实验题
15.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看图回答问题:
(1)选择A装置制氧气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试管B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用E装置收集气体,检验装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组重要的对比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2)实验2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________。
(3)实验3中,实验过程中布条能变红色的试剂瓶是__________,C烧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17.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问题一: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问题二: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问题一: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产物可能还含有_____。
问题二: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氧气;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实验1)(1)用冷而干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实验2)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了有关量。实验结束后,发现黑色固体颗粒附着在铝板表面,同时传感器获得的实验前后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36.4% 21.2%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2.6% 15.6% 3.843% 0.0192%
(实验结论)由实验及结果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_____;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
(反思拓展)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答一条即可)。
八、计算题
18.新近,我国部分城市首次使用二甲醚作为公交车的燃料,有效解决了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二甲醚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aHbOd(二甲醚)+3O22CO2+3H2O
请通过计算回答:
(1)a=______;b=______;d=______。
(2)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多少克氧气?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A、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使油熄灭,故正确;
B、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故错误;
C、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错误;
D、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错误。
2.B
A、从火场中逃生时,不能慌乱,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才会燃烧,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为扑火森林火灾,可将大火曼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清除可燃物,形成隔离带,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D
A、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湿抹布盖住酒精,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用液态二氧化碳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天然水或自来水能够导电,错误,符合题意;
4.C
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反应。但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C。
5.B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就地打滚使火熄灭,选项正确;
B、发生火灾后会发生断电现象,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时,可能断电造成电梯不能运行发生次生事故,选项错误;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降低温度,并发出求救信号,选项正确;
D、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止有毒的气体和烟尘进入呼吸道,同时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选项正确,故选B。
6.D
A、纯净水中不含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饮用纯净水不有利于人体健康,说法错误;
B、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是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工业污水不可直接排放,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会带来温室效应,所以在生活中提倡低碳出行,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说法错误
D、加热时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越剧烈、放出的热量多,温度最高,说法正确
7.A
A、利用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正确;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可以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氮气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参加化学反应,错误;
D、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错误。
8.B
A、取干净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选项说法正确;
B、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所以呼吸过程中,含量几乎不变的气体是氮气,选项说法不正确;
C、熄灭蜡烛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固体小颗粒,所以能重新被点燃,选项说法正确;
D、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密闭容器内的氧气被耗尽,说明物质燃烧通常需要氧气,选项说法正确。
9.C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温度达到着火点后可能发生爆炸。故A错。
B、“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故B 错。
C、本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C正确。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故D错。
故选C。
10.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化合 +2 煤油分子与氧分子接触更充分
(1)碳 12、碳 13、碳 14三种不同的原子中,中子数不同,但是质子数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2)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是FePO4+LiLiFePO4.则锂电池放电时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在LiFePO4中锂元素显+1价,磷元素显+5价,氧元素显 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5)+( 2)×4=0,则x=+2;(3)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更充分燃烧的微观原因是高密度空气中的氧分子与煤油分子接触更充分,航空煤油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1.A类(或甲类普通) 水(或泡沫,或ABC类干粉) C2H2 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合理即可) 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合理即可) 禁止携带火种(合理即可) BD
(1)木材、塑料引起的火灾属于A类(或甲类普通)火灾,此类火灾可用水(或泡沫,或ABC类干粉)灭火。
(2)工业上采用电石法(电石的主要成分为CaC2)生产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1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1个钙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缺少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由此推知乙炔的化学式为C2H2。
(3)“风势助火势”,原因是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合理即可),逃离火灾现场的具体做法: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合理即可)。
(4)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张贴的警示标志为禁止携带火种(合理即可)。
(5)A、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痕迹,说法正确。
B、根据表中信息,丁类火灾只可用D类干粉灭火,说法错误;
C、电动机器着火不可用水浇灭,否则会造成触电,说法正确;
D、火灾急救应打火警电话“119”,说法错误。
故填:BD。
12.
(1) 元素 硬水 煮沸 CO2 +1价##+1 D 氢气2 氢、氧元素 H、O
(2)C
(1)
①氮、磷元素可以促进水藻生成,“氮和磷”是指元素。
②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则该水是硬水。生活中使用煮沸的方法将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水垢,同时也能杀菌消毒。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有1Ca、2Cl、3O、2H。反应后有1Ca、1C、5O、2H、2Cl。所以X含有1C,2O,是CO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0,钙元素是+2价,氧元素是-2价,所以Cl为+1价。
③A、沉降、过滤可除去难溶性杂质,正确。
B、活性炭有吸附性,所以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正确。
C、沉降过程中为了加快沉降可以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质能加速沉降。正确。
D、净化后的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是混合物,错误。
故选D;
④电解水实验,负极 产生的是氢气,所以管1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发生改变,所以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H、O。
(2)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会有触电危险,并可能损坏电器,错误。
B、液化气罐漏气打开排气扇。可能因电打火引起火灾,错误。
C、高层住房着火时,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以免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浓度,促进燃烧,加剧火势。正确。
D、图书馆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会有残留的痕迹,破坏书籍,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错误。
13.BD
A、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使木材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厨房天然气泄露,应及时关闭天然气气阀,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静电、明火、电火花、加热等情况容易引发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面粉具有可燃性,面粉加工厂空气中存在较多面粉颗粒,遇明火易发生粉尘爆炸,所以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酒精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14.O2 Cu+COCuO+CO2
根据题目分析,A为温室气体,且能和E反应反应,E为单质,可知A为甲烷,E为氧气,两者可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为水,B为二氧化碳,D中含有金属元素,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知D转化为B为,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代入验证,推理正确。
(1)综上述分析可知E为氧气,其化学式为O2;
(2)D转化为B即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OCuO+CO2。
15. 白磷虽然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不能燃烧 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进入D中,产生大量气泡 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瓶口,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1)根据以上分析,A装置制氧气的依据是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中试管B中白磷不燃烧,因为白磷虽然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不能燃烧;
(3)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面下降,稀盐酸进入D中,产生大量气泡;
(4)装置E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检验装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瓶口,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16.无色变为红色 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B瓶
(1)实验1中,浓氨水易挥发,氨气分子不断地运动,溶解到烧杯A中使酚酞变红,不能运动到B烧杯,观察到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烧杯溶液为无色,滴加了浓氨水后由无色变为红色,由此可验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性质。
(2)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2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均与空气接触,且均为可燃物,但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干燥的纸花不能生成碳酸,湿润的纸花能生成碳酸,形成对照实验,因此实验3中,实验过程中布条能变红色的试剂瓶是B瓶,二氧化碳进入C烧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一氧化碳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氧气的量不足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作出猜想]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所以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故填:一氧化碳;
[实验1](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水生成。故填: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实验2][实验结论]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8.7%,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的量不足;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是0.058%、0%,反应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是3.643%、0.018%.反应前后湿度增加,那么蜡烛燃烧是有水生成的;说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故填: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氧气的量不足;
[反思拓展]为了充分燃烧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8.(1)2 6 1;(2)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48 g氧气,生成44 g二氧化碳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1)a=2;b=6;d=1。
(2)解:设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x克氧气?生成y克二氧化碳.
CaHbOd(二甲醚)+3O22CO2+3H2O
46 96 88
23 x y
= ,x=48g. =,y=44.
答: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48克氧气?生成44克二氧化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