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版必修3《阿房宫赋》学生自学自测学案
一.背景知识
作者、写作背景、文体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阿房宫(读ē páng)是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始建的宫殿,此宫殿至秦灭亡时还未完工,所以未正式命名,据说因为它的前殿所在地名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问题与探讨
①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②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③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④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⑤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复习与巩固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l)毕
六王毕,四海一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礼而归之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
(2)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今事有急,故幸未告良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3)族
族秦者秦也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即有丁男繁衍之族
(4)举
戍卒叫,函谷举
杀人如不能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
(二)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1.楚人一炬
2.戍卒叫
3.秦爱纷奢
4. 族秦者秦也
5.四海一
6.蜀山兀
7. 六王毕
8. 不知西东
9.多于九土之城郭
10. 管弦呕哑
11.使六国各爱其人
12.独夫之心
(三)、选出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全对的一组( )
A.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到洞里)
B.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名词,民众)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名词,别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名词,人们)
C.
尽态极妍,缦立远视(久)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宽缓)
D.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走动)
窃计欲亡走燕(逃跑)
(四)、分析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并将其归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⑤顷之,烟焰张天 ⑥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⑦吾见师之出不见其人也 ⑧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⑨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⑩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 ⑾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⑿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A.属于代词的有:
B.属于动词的有:
C.属于结构助词的有:
D.起补充音节作用的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这段文字共四句话,可分为几层,下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第③句是 复句,关联词是 和 。第④句是 复句,关联词是
3.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的问题
4.“灭①六国者②六国也”“使③六国各爱其人”,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5.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请判断正误(正画“√”,误画“×”)
A. 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
D. 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2.比较下列每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 )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答:( )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曹玮用兵智慧的一组是
①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
②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
③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④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⑤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⑥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驱赶缴获的牛羊辎重缓慢地返还。
B.曹玮部下为此忧虑,认为应抛弃牛羊而使军队整齐地返回。
C.敌人还军来袭击,离得很近时,曹玮派人告诉已行近百里疲劳的敌人休憩再战。
D.敌军歇定后,双方鼓军而进,敌人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逃回去了。
【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几:接近。)
2.D(两个“乘”是“趁着”之义,两个“以”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3.B(失部伍:不成行列。少选:片刻。)
4.C(歇定:歇息好了。阑:残尽。)
5.B(第①⑥句不能表现曹玮用兵智慧,所以有①⑥句的项不能选。)
6.D(抛弃了牛羊,是曹玮胜利后做的事。)
【译文】
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