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1《阿房宫赋》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07: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阿房宫赋
教学目的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 目的。
3.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
作者介绍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阿房宫基本情况
1
背景介绍
阿房宫复原效果图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与愿望相反。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本文来历
2
背景介绍
3
何为“赋”?
生字词
缦(màn)回 骊(lí)山 囷囷(qūn) 矗(chù) 不霁(jì)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梳晓鬟(huán)也 辘(lù)辘(lù)远听 剽(piāo)掠
鼎铛(chēng)玉石 逦(lǐ)迤(yǐ) 锱(zī)铢(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直栏横槛(jiàn)
第一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朗读:
1. 六王毕,四海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而: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4 .盘盘焉
抱:适合,随着。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6. 复道行空
落:量词,座,所。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8. 歌台暖响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
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
齐:相同。




重点字词:
内容分析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要求: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段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复习第一段并检查翻译情况、背诵情况、用词掌握情况
朗读:
1. 辞楼下殿 2.辇来于秦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4 .为秦宫人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为:成为。
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6. 雷霆乍惊
绿云:黑发。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之:动词,往,到。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10.金块珠砾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
石子。




重点字词:
内容分析
1.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第三段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朗读: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秦爱纷奢
心:心意,意愿。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念:顾念。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于:比。南亩:田间。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重点字词:
内容分析
1.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第四段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朗读: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 .谁得而族灭也
递:传递。为:做。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哀:哀叹。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重点字词:
内容分析
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全文总结
1 .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 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 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