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选择题:
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会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归园田居
*
yi
我谈陶渊明
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又名:潜 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归园田居 (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ài
zhuō
fán
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宅(zhái) 荫(yìn)
暧 (ài) 墟(xū)
樊(fán)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笼中鸟
池中鱼
水潭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模糊,昏暗
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村落
枝头
门庭
世俗的杂事
空室
闲暇
动词,遮蔽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官场生活
①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如何见出厌恶官场之情
1、“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他“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误: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3、羁鸟、池鱼: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 、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老子》:‘大巧若拙。’”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3、羁鸟、池鱼: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 、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老子》:‘大巧若拙。’”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
归 园 田 居
思考: 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题眼是哪个字
归
请用原文回答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官场生活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1)比喻和拟人。
(2)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4、归去如何?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静
动
有声衬无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白描
动结合静
远近结合
白描又叫简笔勾勒,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
思考: 归去后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厌
弃
田园: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官场:
尘网
樊笼
宁静、优美、和谐
归 园 田 居
恋
归
黑暗
*
看看古代的那些隐士 。
迁移延伸
陶渊明
许由
严光
古代的隐士
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乐趣,使他们在清寂艰苦的日常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一颗不被人间荣华富贵所诱动的心?
究竟是什么样的觉悟与仁慈,使他们对世俗权力的保持了精神上的绝对优势,从而能够在茅屋岩居间高昂着头颅,度过自信而高贵的一生?
古代隐士的特质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 隐者》
士之高尚……有怀抱道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者;有清介自守,不屑于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
隐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隐士那远去的背影,恰恰是一抹永远也消褪不尽的残霞。每当我们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就会在天边浮现出来——那绯红的霞光虽遥不可及,但却分明而清晰地昭示着另一种理想生活、一种远离尘嚣的无言之美!
正是由于这些上古高士们义无返顾的选择,在中国文化的传承系统之中,隐士传统在与世俗王权的对峙之中,才取得了精神上的绝对优势,从而垫定了“士”这一文人阶层的高蹈出场。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行为方式。正因为有了陶渊明的归隐,才使得中国的失意文人有了一块心灵的栖息地。
在今天的时代里,我们还可能归隐吗?陶渊明的归隐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没有英雄的时代,要努力活成个人--北岛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现在,我所追求的东西,不因大部分人追求其他东西而受到影响。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空谷幽兰》
古代采用隐居的方式坚守心灵的宁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工业文明的脚步无所不至,恐怕我们很难再找到一处方外之地,世外桃源供我们隐居了。我们要做的不是身隐,而是心隠。心灵的归隐是在滚滚红尘的执著中放下贪念,是在无限放大的自我中做到无我,是在积极进取中时刻怀有激流勇退的明智,是在幽暗昏惑中秉持一盏明灯,让自己有路可走。孔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入世有为之路,而庄子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出世无为之路;孔子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庄子则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后花园。
个性的张扬 人格的高标
精神的清洁 本性的独立
它是现代浊世的清凉剂,是迷茫心灵的长明灯,是开在尘世间的一朵莲花,是虽在红尘中而不沾惹尘埃的赤子之心!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题海热身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①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
②分析“动静” 关系: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阐明“动静” 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题步骤
简言之: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
谢谢!